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八十七章 佛门儒家(1/2)

第八十七章,佛门儒家 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的。

数日之后,就到了讲学的第二阶段。

其实不用周梦臣挑拨,很多学者也想在这个场合对于很多公案,进行一场辩驳。

毕竟,心学内部自己就有矛盾,比如钱德洪与王畿在本体功夫上,简直针尖麦芒。

只是钱德洪更识大体,本来他准备讲学的。

但是王畿对周梦臣放炮之后。

钱德洪就将自己讲学给取消了。

原因很简单,他不能在这个时候拆王畿的台。

很多心学学者也都抱着这个心态。

所以,到了这一天,根本不用说。

所有的目光都看在周梦臣与王畿身上。

王畿自持身份,虽然也拿目光瞧周梦臣,却没有第一上台的想法。

周梦臣见状,也不客气,说道:“听了诸位前辈的讲学,在下受益匪浅。

不过,也有一处不明,还请龙溪先生指点。”

王畿听了,说道:“周长亭请讲。”

周梦臣而今的名字也很多的,周梦臣这个名字,很少有人叫,周飞熊,也就长辈以及几个好友称呼,更多的人称呼他官职。

而今周长亭这个号,更是少有人称呼。

周梦臣自己都快要忘记了。

不过王畿选这个称呼,也是有心了。

他之所以这么称呼,第一是回避周梦臣的官职。

也就是今日坐而论道,不能以身份压人。

第二,王畿与周梦臣也没有那么亲密,自然不能称呼周梦臣的字,于是就将周梦臣这个名号给翻出来了。

也有周梦臣称呼他龙溪先生对应。

龙溪也是王畿的号。

周梦臣说道:“龙溪先生,听先生讲学,别开声面,只是其中多佛家释义,恐非儒家正道。”

罗钦顺听了,微微含笑,对于周梦臣按照他的计划来办,很是满意。

王畿听了,脸色微微一变。

他其实知道,在这上面很多人对他不满意。

但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早就想过要怎么回应这个问题。

他说道:“佛家虽然偏颇,但是在道理上,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从来没有一个道理,有一些事情别人说了,我儒门就不能说,佛家讲心性,我儒门就不能谈心性了吗?

虚寂微密,乃是圣学千古之密,后有圣学不明,反而将这秘传让给佛家了。

而今学子但凡言辟佛,却不知佛家所言,本是我吾家之大略。

而今借道而入,不亦哀乎?”

周梦臣听目瞪口呆。

不仅仅周梦臣目瞪口呆,这几十年没有关注过学术的罗钦顺,也目瞪口呆。

他心中暗道:“王阳明没有将这个弟子给打死?”

罗钦顺与王阳明亦敌亦友多少年了。

对王阳明很了解。

王阳明是借了佛教一些观念。

但是他本质上还是儒家的一套。

但是而今王畿根本在说,佛门真意,就是儒家大略。

看似还将儒家放在佛教之上,但其实暗搓搓划了等号。

后世很多大儒评价王畿误入歧途。

还真是一点也没有冤枉他。

周梦臣一愣之下,顿时大喜过望,心中暗道:“王畿真是授人以柄。”

他问出这个问题之前,也细细思量过。

王畿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也设计了这个回应的方法。

只是而今周梦臣准备的套路,一个也用不上了。

不过,周梦臣有了新得进攻方向。

周梦臣说道:“龙溪先生此言大误,圣学之道,千载流传。

岂是佛教可比。”

王畿淡然的说道;“佛教与儒门之别,在于一个私字。

佛门将生死看成首要大事,而儒门却不然。

这才是根本之别,一个出世之学,一个入世之学。

除此之外,道理是有相通之处的。”

、 周梦臣立即反驳道:“此言差矣。

佛门何以是出世之学?

儒门何以是入世之学?

并不是此学问生来就是出世还是入世,而是道理使然也。”

“今日,先生以其道理相通,却是深陷迷津,不可自拔了。”

“自以为为入世之人,却心怀出世之心。”

“却不知道,治国齐家平天下,乃是我儒门一生之追求。

而今先生只谈心性,自以为高明,不过是一个没有剃度的老僧而已。”

王畿微微一笑,说道:“这就是长亭所不知了,我等士大夫本来就是进则儒生,退则佛老,我王畿也是如此。

此乃是三教合一之法门,却不是你们年轻人所明白的。”

周梦臣心中暗道:“好一个顺水推舟。”

这句话说得,让周梦臣无话可说。

三教合一,本就是理学所发明的。

理学的根本概念,本来就是三教合一的体现。

理学之中的太极概念,来自于道家,被推崇之极的太极图。

也就我们后世看见的太极图,乃是华山陈传所传。

陈传是道士,而心性之中习染这个概念,来自于周敦儒。

却是周敦儒的爱莲说,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爱莲说本身就是表明自己的理学概念。

这个莲根本就是出自于佛教《华严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等这几句,根本就是对《华严经》的化用。

这两处衍生出很多问题,前者代表着理学的宇宙观,即便不同人有不同解释,但是都绕不过太极这个概念。

后者在心性观上,有很多影响。

因为这个说的是心性净染问题。

如王阳明觉得本心被习性所染,这个就是佛教的概念。

可以说,王畿虽然将佛教与儒门划上了等号。

但并非没有原因的。

就是因为理学之中,本来就以三教合一的名义,引入了大量的佛教概念。

然后王阳明的心学在理学之中的基础,又偏于佛教。

于是王畿发现了这个真相之后,他又将王阳明心学之中关于儒学的东西舍弃了大半,于是王畿发现,他手中的东西,与佛门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是,他又大量将佛教的概念引入自己的学问之中,就成为佛教之真意乃是儒门之大略的论断。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