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海知县(1/2)
第三十七章 海知县 海宁指挥使衙门,已经换成了海宁知县衙门。
其实整个县衙并没有怎么改动,只不过是将牌匾给换了。
不过,整个衙门的氛围就大大不同了。
只是,这种不同,或许不是因为换了牌匾,而是这个衙门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主官。
不是别人,正是海瑞。
海瑞孤身上任,不,不能说是孤身上任。
戚继光派了一百老军过来。
他对海瑞的能力倒是没有怀疑,只是担心有些人用一些下作的手段,毕竟江南有一个行当,叫做打行。
是专门干下三滥的事情。
而且在地方上,士绅势力的大时候,真要冒出一个神经病。
打死海瑞,也不是没有可能。
毕竟在明后期,神经病都能闯进宫中了。
这百余老军,说是老军,却是戚继光的亲兵。
这些老兵暂时在这里,等过一段时间戚继光还是要带走的。
毕竟戚继光而今虽然是伯爷。
但是他与那些老牌勋贵不一样,底蕴太过浅薄了。
所以,戚继光身边也没有多亲兵,这百余亲兵,几乎是戚继光身边亲兵的全部了。
对于一般人,戚继光的担心并不算多余。
但是对于海瑞,却有一些多余。
海瑞到任十余日,都没有做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是办理庶务,将原本属于宁海卫的档案列入县衙管理,将原本的军籍,改变成为民籍。
改卫设县,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四个字。
但是在现实之中,却有着极其繁琐步骤。
很多户籍管理上的问题。
都是要细致的一步步的来。
而海瑞就用十日的时间,征服了海宁卫,不,海宁县上下。
无他,海宁卫之前的军官,大部分都是戴罪之身。
海宁卫上下的管理权,都在海瑞身上。
江南繁华,海宁所谓是卫所,但是人丁并不少。
事务也很繁忙。
再加上改卫设县的关键时刻。
事务繁忙更是加倍。
而且卫所的管理制度,与县治管理制度,是不一样的。
需要填补很多书手。
如果一般的人,带着一个团队。
也未必能理清这里的问题。
但海瑞一人赴任,却担当起一个团队的工作量,海瑞也从海宁贫寒童生之中,挑选出书手,充实县衙之中。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江南特有的文化现象了,那就是大量贫寒的读书人。
再加上江南科举难度,是全国之最,几乎所有的名额都被达官贵人占据了,越发后期,这种情况就越明显。
所以有大量的贫寒的读书人。
这些读书人因为科举不成,充实在社会之中各个方面之中。
有很多人给人当师爷,所谓的绍兴师爷。
有很多人参与商业之中,所谓的儒商。
有很多人参与在艺术创造之中。
以至于很多手工艺品,就日趋艺术化,比如明代家具,玉器以及其他工艺品,都不单单是工匠的艺术 。
但是这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大量生员参与政治,不过是江西各种生员成为诉棍,还是江南生员结社闹事等等。
让地方官苦不堪言。
这些生员在政治求进无门,成为地方大户用来对抗官府的利刃。
但是同时,他们也被世家大族压迫的一分子。
海瑞找的切入点很准。
不要看地方衙役,看似贱籍,但是实际上地位不低,除却不能科举之外,也未必不是一个营生。
而多年以来,地方衙役书手,都已经被地方大户渗透进去了。
官府的权力,被严重的侵蛀。
而海瑞几乎从头组建了海宁县衙上下,一张白纸好作画。
海瑞按着自己的心意来。
再加上海瑞人格魅力超出常人。
不过,十几日,将新生的海宁县衙打造的铁桶一块。
似乎一切都按部就班的来做。
这一日,海瑞将麾下几十个文吏书手召集在一起。
海瑞说道:“这几日,大家辛苦了,县衙里面的事情忙得差不多,接下来该忙这些事情了。”
海瑞一边说,一边拍着一叠文书,一时间灰尘四起。
可见这东西,已经不知道多少年没有人动过了。
为首的书手说道:“请大老爷吩咐。”
海瑞说道:“海宁卫有左中右前,以及澉浦,乍浦两所。
以及,东塘。
朱公亭,等十二寨。
下辖屯田账册都在这里了。
今后的任务,就是将这些账目一一落实,从今之后,这就是本县治下的良田了。”
下面的书手微微一愣,左右看看,不怎么说话。
海瑞说道:“怎么了?”
“大老爷,我等受大老爷提携之恩,本该效力以死。
只是本地民情,不同其他地方,这些账册,早已是一纸空文了。
下面的良田,不知道转手了多少次。
都已经查不得了。”
一个书手说道。
“查不得,为什么查不得?”
海瑞淡淡的说道。
书手说道:“查不得,就是查不得。”
海瑞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我为朝廷命官,代天子牧民,天下之间,没有什么是我查不得的。”
“大老爷,海宁的土地,泰半是海宁卫几个家族的,另外一半,都是外县老爷们治臣,我等这些人,其余人等那是连寸土都没有的。
查怎么查?
老虎屁股摸不得啊?”
如果说,在其他府县之中,尚且有自耕农的存身之地,那么在卫所管辖之下,那才是真正没有这些小民容身之地的。
几乎所谓的卫所土地都被军官侵占,成为军官私有的土地。
本来按照卫所的规定,每一个士卒授田五十亩。
甚至有些地方,因为土地多,甚至可以多授田。
但是这些土地,先被军官所在的家族变成私田。
然而这些家族,也不是长盛不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