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四章 不是谁都有资格!(1/2)

“set!”

“砰!”

国家田径训练基地 田径场, 一声声模拟起跑发声的设备接二连三的响起,噗呲噗呲的脚步摩擦地面的刺耳响声不绝于耳。

跑道上、训练设备上,国家田径队短跑接力队的几位运动员正各自训练着自己的科目。

二月的燕京,天气还比较冷,但一群努力的人,此刻全然没有冷的感觉。

粗重的喘息声,似乎摇摇欲坠的倔强身影,丝丝白雾,在周身升腾萦绕。

磨合节奏、强化属性,再强化,再磨合。

包括林幕在内的所有运动员,从冬训半程那会开始,就一直在重复着这样的过程。

每一个循环的时间或短或长,但从没有停止过。

训练枯燥、重复,而且比起以前,因为要配合于所要调整的节奏,在局部强化上一般都会有更多的针对性。

可能很多天都只会重复某一项,或某几项目内容,一切显得要更加的单调。

等稍适应单调之后,一次新的磨合过后,或许又是一次新的单调重复。

这段时间,运动员们感触很深,通过测试数据和自身的感觉,他们有感于综合体能素质上的进步。

但同时也是苦痛、别扭中渡过的。

训练确实太累了,而且让人不时的在训练的适应和不适应,平衡与不平衡间徘徊,对于大多习惯于周期内每天固定训练科目的运动员来说,除训练强度外,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林指导曾经说过,打破旧有的平衡,寻求新的机体刺激,通过训练和针对训练,在更高的平台上建立新的平衡,然后再次打破。

脚步永不停歇,突破、超越!

只要没到毫无潜力可挖的那一天,运动员们都会始终重复这样打破和建立的循环…… 他们读的懂里面的含义,他们经历了过程,也取得了一些体质的效果。

就身体而言,从那会到现在,无疑是进步极大的。

只是身体变强了,他们偶尔却也感觉,不是跑不好,就是不会跑!

除了赵林和杨祖耀,还加上一个不怎么改变节奏的沈保。

其他几人感觉最为明显。

如果不是成绩却有提高,偶尔几次的手记测试给了他们添了信心,可能真的很难坚持下来。

为了能会跑,他们只能不停的按照训练计划努力奋斗!

今天也不例外,一个上午的时间,赵林、杨祖耀,包括陈建海和沈欢等人,都在几段角度不同的斜坡上重复着目前的专项训练,几十组,甚至上百次。

随着他们的脚步而动的是,各家的陪练和辅助工作人员,包括他们也是累的着实不轻。

理疗师和队医的精神则是更加的专注,有着林指导团队里的那位老白同志的榜样在,由不得他们不努力。

而且他们知道,以前那样等着人上门,按部就班操作的时代过去了,他们也必须学会去适应现在的节奏。

还好,能在国家队干到专职的人,本身水平基本就不会差的,只要是肯钻,也就是个上手快慢的问题。

…… 场边, 几位运动员的主管教练各自站在比较有利观察的位置上,目光聚焦在自家运动员身上的,随着运动员们今天的训练项目步入正轨后才稍松了口气。

其实一般情况下,主管教练制定训练计划后,下面事自有助教和其他团队人员来带着完成,他们只需要检验成果,再根据情况来调整设计即可。

并不需要他们来时时关注着落实的问题。

但他们确实是有些关心则乱,因此格外的紧张些。

战争年代,落后就要挨打!

新时代的体育世界,落后,也就意味着要被淘汰,由不得他们不去更努力的寻求改变。

因此,这次的调整,或许有的以后调整,不但对于运动员是挑战、是突破,对于他们来说何尝不是。

从调整新节奏后到现在,他们也是一直在紧张和压力下度过的,他们看的到运动员比起以往更加有力的身姿,偶尔一次两次的理想状态下,测试还能给他们带来惊喜。

但同时,他们也看的出运动员们这样的惊喜,太不稳定,他们选择走出这条路,不是只为了偶尔顺畅下的爆发的。

这不是一个顶尖运动员该有的表现。

这也不该是他们谋求的发展之道。

还好的是,只要有过那样的惊喜爆发,证明他们目前的上限是有了,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在寻求稳定的同时,力争着朝下个点迈进,追求下更高的极限。

突破、超越,无外如是吧!

是否还能有更多的潜力可挖!?

一直盯着陈建海的孟少强,心里不由的想了一下。

刚一想后,不禁的就有些自嘲。

现在都还没把当前最好呢,就想这些!

满脸带着倦色的孟少强不由的摇了摇头!

还真累!

心累!

年轻那儿会也有带运动员拼命训练的时候,但就是按着老辈传下来那一套传统来办,他还真没有多少如现在这般心累过。

视线不由的搜寻了一下场中的那道矫健身影,孟少强十分感慨。

始终创新,始终奔着寻求极限、突破极限而去,从他看到那个人开始带人训练后,脚步就没有停止过。

就这,还要自己给自己训练,也不知道是如何能走下来的。

是这么年轻的啊!

以后还要再干几十年,孟少强每一想到这里,就觉得太可怕了!

“老孟,别太心急!”

刚看了一圈,安排了下林幕交待的事情后,袁国华这时走到了孟少强身边。

“小陈现在的步幅已经有些样子了,也只是配合着步幅的频率我感觉还欠缺些,但也说明,按照以前小陈的步频情况,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可挖的。

何况,运动员们都非常努力……”

袁国华对于现在队里这几个年轻人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

虽然他现在没有专职负责的运动员,平时工作也只是辅助林幕安排训练统筹。

但对于每位运动员的情况,他还是关注的。

短跑运动员天赋很重要,但有着严格自律的品质,专注执着的训练态度,才能将这些天赋充分的挖掘出来。

更何况,从他和林幕时有的讨论中,他感觉,相对于天赋上的东西,似乎林幕更重视于这些态度。

“老袁,我并不是心急!”

孟少强摇了摇头,缓缓呼出一口气,叹了一声,“我只是有些把不稳!”

“呵呵!”

袁国华笑了笑。

轻轻拍了拍孟少强的肩膀。

他比孟少强大几岁,十几年前两人就认识了,两人同是粤东出身,走的也比较近,对于孟少强这个人他还是有些了解的。

论水平,差不多中等偏上,执行能力不错,可能跟很多传统意义上的优秀教练员一样,给他一个有天赋的运动员他能带的有模有样,比如现在的陈建海。

从省队那会开始带的陈建海,带到了国家队,带到了全国冠军,亚运会季军。

但他也知道,孟少强能带的极限也差不多就在这儿了。

在他的了解里,想让孟少强能根据运动员的情况再寻求下突破创新的极限,委实难为了些。

早在去年,袁国华基本就已经看清陈建海,包括孟少强未来的路了。

按部就班,稳定的成绩,只要陈建海的身体还行,状态就能保持下去。

有一天,陈建海退役,也就是孟少强下个轮回的开始。

努力找寻下一个天赋之人,或许找的到,重复一遍陈建海的故事,或许找不到,孟少强渐渐就淡出。

在当时,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的,以前的教练也基本都是这样,包括他曾经的教练,包括顾老、甚至包括余伟立。

或许能有个比较耀眼的成绩能让人更进一步,但本身实质并不会有多少改变。

只是后来,横空出世的林幕让他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他的意识有些矛盾间的挣扎。

后来的一系列事情,让他渡过了心理转变的过程。

特别是看到林幕再次带的几个徽省小孩后。

心态开了,思想有了更多的认识,他看到的东西也不由的多了起来。

这次孟少强能主动寻求些突破,袁国华起初是有些意外的,而且更有些欣喜。

只是一段时间下来,袁国华看的出,孟少强似乎也走进了他当时所有的那种思想境地里。

犹豫、心虚,更有些迷茫。

“老孟,咱们是教练员,咱们要带运动员出成绩,但这个运动员可以是陈建海,也可以是沈保,甚至可以是某个队里的年轻小孩!

在你做所有事之前,心里首先就要把方向和目标明确下来!”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