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北上、(1/2)
桥瑁能三公矫诏,也不是没有缘由的。?
?
??
“桥”
亦为“乔”
,古时的字很多都相通,不像现在分的那么明细,桥瑁亦为乔瑁。
桥家是豫州望族之一,从前汉起,世代冠冕,在梁国睢阳,桥家的威势比县令都重。
这也是汉末世家大族的特点,只要他们不造反,哪怕平日里跋扈一些,也都相安无事。
桥瑁的叔父桥玄,刘宏在位时曾任太尉,名副其实的三公之,朝廷栋梁。
桥玄为人嫉恶如仇,曾经1o岁小儿子被贼人挟持敲诈,桥玄不顾自己儿子的性命,命人攻杀贼人,导致小儿子身死。
所以说,桥家的声望,使得乔瑁出的矫诏有人附和。
曹操当然支持,所以他散家财,加上陈留卫兹的支持,招募义兵,起兵讨董。
更何况,桥玄还对曹操有知遇之恩,哪怕他已经去世好几年了。
刘风觉得,乔瑁敢矫诏,后面有人支持,第一嫌疑人就是袁绍。
要不然,东郡就在司隶边上,乔瑁哪来那么大的胆子,敢犯董卓虎威。
袁绍之所以不矫诏,是因为志在盟主之位。
袁家四世三公的头衔,还是极有影响力的。
他不能做的太明显,否则自己起讨董战役,自己受推举为盟主,那就有挟公利私之嫌了,对他的名声不利,只能站在背后。
所以乔瑁出矫诏之后,袁绍第一个响应,还以一副领导者的口吻,号召各地郡守、州牧响起起兵。
袁绍的职位只是渤海太守,爵封祁乡侯,还都是董卓给的。
渤海在冀州算是大郡,人口很多,但一郡之地,实力再强也比不上掌一州之地的刺史、州牧,他需要这场战争来提高自己的声望,扩张自己的势力。
袁绍是有地盘的,而袁术,现在空有一个后将军的头衔,只身出了洛阳回汝南老家,连一块地盘都没有,手上就只有一些家族的私兵。
刘风估计袁绍的心思已经变了,汉家天子的威信在董卓的手中一次次被削弱,袁绍已经没有了当初世家制霸朝堂之心,而有了单干的趋势。
估计这也是他大力支持讨董的原因。
洛阳朝堂,刘风现在看不见的地方。
董卓愤愤的将桥瑁所的三公矫诏扔到一边,当堂将朝廷众臣训斥了一通。
他不是第一次看这份矫诏的,但每看一次,心里的怒火就上升一分。
尤为让他生气的是,他所任命的那些太守、州牧,就是反对他的脑。
你丫的不承认我这个丞相,不承认小皇帝的合法性,有本事你们别接官印啊!
一边拿着自己的任命去当官,一边又大放厥词要讨伐自己,你们节操哪去了?
董卓越想越气,他为了拉拢关东士族,封了多少官,许了多少愿,妥协了多少次,他们居然这样对自己。
按照自己以前的脾气,早就大开杀戒了。
他心里明白,桥瑁的是矫诏,朝堂诸公要是有写这东西的魄力,就不会轮到他主掌朝廷了。
但他更明白,有时候,人们不需要知道真假,只需要一个由头。
退朝之后,董卓的怒火不消,想了半天,觉得刘辩的存在对他是个威胁,不定哪天就有人打着他的旗号造反了。
于是招来李儒,询问对策。
“杀了吧,整个宫室就留小皇帝一人,其他全部赶出去就是。”
李儒建议道,“但是不能大张旗鼓,在数月之间让他们病逝就好。”
李儒定计不久,弘农王刘辩率先因为身体虚弱,偶感风寒不治而亡,接着数月之间,天子生母唐妃、祖母何太后以及高祖母董太后相继过世,外戚也被董卓重新清洗了一番。
当然这是后话。
刘辩“病逝”
的消息传来之时,刘风正在和众人商议北上的人选。
“估计小刘协又要大哭一场了!”
接到消息后,刘风心里叹息,于是对在场诸人说道,“诸位,刚刚接到消息,董贼杀害了弘农王,我们更有了不得不去的理由。”
在场诸人脸色为之一变。
弘农王不但是先帝的嫡长子,还曾经当过数月的皇帝,当今天子的生父。
董卓对其忌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直接下杀手,可见董卓已经肆无忌惮了。
虽然请报上说的是“病亡”
,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白建随行统军,荀攸出谋划策,太史慈、阚泽、周泰董袭、仇英、徐长杰、玉文林、雅修、博延、盛匡随军出征,其余人员留守。”
为此次出征已经商议了几次,刘风也不想再拖下去。
盛匡是刘风新征辟的,也是盛宪的儿子。
“大人,属下想随军出征。”
刘风刚刚说完,王英就表示有异议。
“这次你留守,下次再有战争,以你为先锋,不必再多说,本官不会改主意的。”
刘风沉声道。
之前将王英扔在侯官数年没管,刘风也觉得挺对不起人的,如今的王英已经成年,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小孩了,有自己的追求。
但是他不得不把王英留下,随着实力的扩张,从夷洲带来的人越来越不堪大用,只有区区几个能力还行,白建走了,王英必须作为他的嫡系留下来,为他守着会稽。
“留守人员中,以虞翻为,升为郡丞,带本官理事。
贺齐为校尉,统辖郡中留守士兵,相机剿灭之前逃窜的贼人。
王英,任剡县长,统兵镇守会稽南部。
以永宁县丞韩晏为永宁长,方文昊召至郡中,协助虞翻。”
刘风又下令道。
诸人点头称是。
“大家各司其职,其余各县只要安分守己,就不用去管他,先把我们控制住的地方整顿好了。
从那些大族手中收缴的田地,尽快分给人民耕种,以免耽误收成。”
刘风对虞翻道。
“属下领命。”
虞翻也不推脱。
“本官意欲6上行军,经吴郡,渡长江北上。
王语,本官将修书盛太守,商议渡河之事,你可先行带人去等候,本官渡江之后,你们直接回来练兵。
若有能力,也可剿匪。
回来之时,本官会先行通知,到时候你再派人去接应。”
刘风看向王语。
“属下遵命!”
王语应声道,“但是不是先将水军的控制权全拿下来?”
“不错,这是必须的,携大胜之威,哪有他们不从的份?
一会就去,你们都去帮忙,敢有反抗,就地格杀。”
刘风冷冷道。
他对会稽水军早就不满了,忙了一个月没去理他们,要是还想不明白,就只能开杀戒了。
…… 会议结束,刘风回去又找到学霸。
现在的学霸,在刘风的资助下,在会稽开了间小小的学堂,离县衙很近。
学生之中,有刘协,有蒙忘(蒙家的子嗣),有像丁览这样的贫寒子弟,也有钟离绪、谢承,就连孙权的老婆,谢承的姐姐,都被收拢到学堂来了。
这间学堂是太守大人重点推荐的学堂,为此太守大人不惜亲自上谢家拜访拉学生,你让各家怎么办?
无论愿不愿意,各家都有孩子在这里上学。
二三十个人,几岁到十几岁的都有,也不知道学霸是怎么教的?
“去洛阳参加战斗?
不去不去,我还要在这里叫这些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