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一章、刘协、(1/2)

没有群臣想象中的震怒,也没有殿前武士来将刘焉拿走。?

??

w?

w w .?

b?

i?

q?

u 刘宏留下轻飘飘的一句话,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群臣相继离开崇德殿,刘风也尾随在后。

脸熟的人或者打个招呼,看不上刘风的人自然是对其不理不睬,当然也不乏想结交刘风或想拍刘风马屁的人。

毕竟现在看来,刘风还是很受皇帝重视的。

曹嵩成了太尉,也没有多趾高气昂。

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这个太尉是花钱买的,干不了多久,还笑呵呵的和刘风说了几句话才离开。

刘虞也是一样,还邀请刘风有空去家里坐坐。

而之前在曹操引荐下有过一面之缘的袁绍,居然也来打了个招呼,一度让刘风怀疑他是不是转了性。

三五成群的结伴离开,只有刘焉一个人孤零零的,众人唯恐避之不及。

在未知皇帝的意向之前,谁也不知和刘焉混在一起会不会受牵连。

孤零零的一个人向宫外走去,刘焉心中苦笑,自己迈出这一步,也不知是对是错。

是更进一步成为主掌一方的大员,还是身陷牢狱?

他心里没底,只能下次朝会看自己的造化了。

他不是不知道这个提议的危害,但依旧提了,只因为他看到了大汉的未来,中原的乱局已经不可逆转,他只求偏居一方以避战乱。

想自己也是少年成名,拜过郎中,当过县令,任过刺史,掌过宗正,前次黄巾起义,自己掘了刘备,平定了幽州动乱,再次被拜九卿之一的太常,当时是何等的风光。

可是现在,就因为这个提议,皇帝还没怎么着呢,周围就已经开始割袍断义了。

“太常大人!”

正在出神,忽然间听见有人叫他。

晃了晃神,他只以为自己出了幻觉,这个时候,还有谁敢亲近于他,于是就想快步离开。

“太常大人!”

就在这时,又一个声音传来。

这次他听的分明,声音来自身后。

他转过头,看到一张年轻的洋溢着笑容的脸。

这人,赫然就是刘风。

刘风刚刚和熟识人告别,就看到不远处刘焉孤零零的身影,想了一下,还是决定上前打个招呼。

他不知道刘焉在想什么,之前叫了一声没反应,只得又叫了一声。

“哦,是你啊?

有事吗?”

刘焉对刘风可是不陌生,刚刚还为他的事参与过议论。

“没什么事,只是看太常大人出神,下官担心出事,就叫了一声。”

刘风说道。

“哦,多谢了,本官没事,无需担心。”

刘焉笑道,可那笑容比哭还难看,“现在诸人都和本官划开界限,你还是早离开的好。”

“那到未必,下官倒是觉得太常大人的话很有道理。”

刘风肯定的说道。

他能理解刘焉现在的心情,也明白雪中送炭的情分远锦上添花。

至于刘焉主掌益州之后会不会有冲突,那太遥远,刘风还没来得及考虑。

“哦,你居然赞同本官的提议?

你可知道,本官这是在当朝否定陛下?

不知道什么时候,本官就会被下狱了!”

刘焉盯着刘风说道。

“但事实就是如此,陛下也不会不知道,正如之前盖长史所说,‘上甚聪明,但拥蔽于左右耳’,陛下不会看不到其中的好处。

当然,坏处也不是没有,就看陛下怎么选择了。

太常大人一心为公,想来陛下无论作何抉择,都不会怪罪大人的。”

刘风分析道。

“你叫致远是吧,今后若是有事,可随时来找我。”

刘焉看了刘风好一会,才说道。

“大人有命,下官焉敢不从!”

刘风笑道。

“你我同为汉室宗亲,5oo年前乃是一家,就不必这么生分了,以后叫我叔父吧。

你是有爵位的人,见了诸位公卿平等对待就是,不用那么谨小慎微,显得低人一等。”

刘焉提醒道。

刘风忽然醒悟过来,他已经不必一般的原住民差了。

无论是在身份上,还是在名望上,他都足以和这些人平等的交流,而且暂时还有皇帝做后盾。

他说欠缺的,只是一个资历和底蕴。

也难怪袁绍那样的人会主动和他打招呼,还真以为他会转性了呢!

“叔父大人,侄儿刘风拜见。”

刘风行了个礼,朗声道。

“好,不错,年轻人就该有这种朝气。”

刘焉笑道。

“叔父大人,若是陛下同意了您的建议,改置州牧,想来作为建议者,您无论是威望还是资历,都足以出镇一方,不知您想去何处?”

陪着刘焉往外走,刘风边走边问。

“致远啊,虽是第一次见面,我却很看好你。

实话说吧,大汉的未来不太好,中原乱局已现,我欲去交州,寻一个安稳的地方度过晚年。”

刘焉推心置腹的说道。

什么看好我,明明是我雪中送炭让你有些好感。

你说的好听,避乱/交州,但等到之后有人告诉你益州有天子气,你丫就不会这么想了,就该起异心了。

不过现在都叫“叔”

了,将来对阵了怎么办?

“交州确实是个好地方,相比其他各州,算是比较平稳的了。”

刘风附和道。

辞别刘焉,才回到驿馆没多久,就有小太监来带他再进宫了。

“你说,大汉的局势真的到了这个地步了吗?”

刘宏的身体状态明显不如刚才在朝上的时候,呆坐软塌,愣愣看着前方,刘风进来,他动也不动,似乎自言自语道。

“陛下,您是聪民人,自然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也自然知道怎么解决这事!”

刘风说道。

撤刺史,置州牧,好处不是没有,但坏处更是明显。

州牧起源于前汉成帝时期,但那个时候只是品秩提高,职责和刺史相比并没有什么变化。

直到王莽时期,相比刺史只能监察诸部太守、国相,州牧的权限提高了很多。

不但能掌一州的军队,还能自行任命太守、县令,俨然一个独立王国。

刘焉的建议,肯定是后者那样的州牧。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