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三百七十九章 两仪微尘现,诸子百家鸣

话说,杨拓本在洞外观察洞窟,不料洞中出了变故,生出一座大阵来。

大阵范围广阔,杨拓虽在洞外,也不免被大阵笼罩,落入阵中。

杨拓在阵中仔细观察,虽不曾移动分毫可是大阵依然运转不休,生出了许多的变化。

杨拓也借着这些变化,简单的摸清楚了大阵的一些特征。

此阵,内含乾坤,变幻阴阳,演五行之妙,展生死之机。

杨拓只是粗略观察,就发现了大阵的数种大变化与数十种小变化。

虽看得不甚分明,却也对此阵心惊不已。

此阵的威力,比之想象中还要更胜三分,端的是威力无穷。

杨拓如今只是在大阵的边缘,尚未被卷去核心区域。

可是随着阵法的运转,迟早也会感受到大阵的全部威力。

杨拓并不愿意陷入阵法之中,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这阵法出现的莫名其妙,他已然十分小心,还是出了意外。

一般的阵法,在外界总能察觉几分。

可是这座大阵,杨拓真的是没有丝毫的察觉。

如今陷入大阵之中,若不想被困于此,就只得破阵而出。

他此时施展自己的全部阵法学识,想要看清阵中的变化。

随着他的研究,以及大阵的不断运转,他越来越感觉有些熟悉,好像在哪里听说过这个阵法。

他虽然未观全貌,但是管中窥豹,也能看出一些名堂。

此阵接阴阳二气,演五行之力,其中又有数种变化。

杨拓是越看越觉得熟悉,忽得他灵光一闪,这不就是后世所闻的“两仪微尘阵”

嘛!

两仪微尘阵,全名“生死晦明幻灭两仪微尘阵”

,乃是以“先天一气太清神符”

作为阵眼,纳须弥于芥子,演世界于微尘,端是不凡。

此阵有生死晦明幻灭六门,接引先天阴阳二炁,演化五行之力,一步行差踏错便当化为清气,形神俱灭。

正因为这阵法,纳须弥于芥子,演世界于微尘,其浩大而又微小,杨拓方才没有察觉阵法布置的痕迹。

毕竟在微尘之间演化世界,本就是难以想象之事,他此时当是被阵法裹入了尘埃之中。

关押云霄仙子,毕竟是太清圣人的手笔,由这两仪微尘大阵代替乾坤图镇压,也是不错的选择。

只是不知道这阵法是由谁所布置,若是圣人亲手所布,怕是杨拓也要难逃被困之厄!

杨拓仔细观察、研究、印证,最后得出了结论,此阵是两仪微尘大阵无疑。

不过,就算知道了,又能如何。

此阵本就是为了镇压大罗而置,他想要破阵而出,那是难之又难。

此阵明显尚未完全展开,也是他没有胡乱试探。

不然大阵受激,全力运转开来,他怕就是脱困无望!

杨拓极力降低自己在阵法之中的存在感,他并不想引起大阵的诸般变化,那会让他越陷越深。

他先是收敛自身气息与法力波动,随后以乾坤图将自身包裹,暂时从阵法的空间中隔绝开来。

这样也只能暂时不受大阵运转的影响,可是要脱困而出,却是不能。

他只能静下心来,仔细研究阵法,以期能够窥破一些玄奥,得以破阵而出。

不过显然这不是一个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事情,若是阵法如此好破,也就不足以镇压大罗。

正当杨拓仔细研究这两仪微尘大阵之时,东边的齐国,随着诸子百家的齐聚,声势越发浩大。

这一日,齐国将稷下学宫布置的十分隆重,百家之人全都聚集在广场之上。

其人虽众,却各有其座,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絮,秩序井然。

却是齐王搭下擂台,让天下诸子上台一较高下。

这当然不是擂台比武,不过却有些像后世的辩论大赛。

诸子都要去擂台之上,阐述自家的观点,驳斥他人的言论。

在言语的交锋与思想的碰撞之中,完成最后的升华。

此时,齐国天气晴朗,云淡风轻,阳光撒向大地,穿过树荫,落在大地之上,显示出点点斑驳,一片祥和。

完全看不出,一会擂台之上将要以言语,分出个高低胜负。

言语虽比不得刀兵,可是道不同,路相左,比之寻常之仇,更烈三分。

此时,场中人山人海,高朋满座,却不显得杂乱,而是鸦雀无声,针落可闻。

在鼓声三响之后,由学宫的宫主宣布了大会的开始,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领导讲话,我来说两点。

宫主宣布大会开始之后,自有学派的代表上台,阐述自家的理论。

天下诸子,百家学派,说多不多,说少也是不少。

正所谓理不辨不明,诸子百家想要辨得分明,显然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

首先上台的不过是一个末流的小学派,他们的思想或有奇特之处,不过既然属于末流,显然其弊端也是不小。

大会就在阐述,讲解,争论,等诸般过程之中,愈演愈烈,逐渐的进入到正规之中。

而人族的气运,也在不断的汇聚而来。

它们翻滚、涌动,在稷下学宫之上形成了一片气运祥云。

每当有精彩的言论,新奇的观点,亦或是震人发聩、于人族有益的观点产生之时,就会有无形的文字,携带着思想落入气运祥云之中。

直到墨家的墨子上台之时,气运已成鼎沸之势,犹如鼎中之水,欲要升腾而出。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襟三江而带五湖。”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言不信者,行不果。”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

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 墨子的思想随着言语飘荡而出,在广场之上回荡。

其中蕴含的道,却深入人的心中,飘入人族气运之中。

墨子上台,好似一根导火索,点燃了诸子的热情。

众人纷纷上台阐述自家思想,布道于众生。

先后有阴阳家邹衍、纵横家鬼谷子、名家邓析、兵家孙武、杂家吕不韦等诸子阐述。

就连许行与扁鹊,也分别代表农家与医家,上台阐述了自家的思想。

而法家则是由管仲出面,道家老子未至,不过也有庄子作为代表。

至于儒家的孔子,则是最后上台。

当孔子上台之后,先朝四方行礼,以敬人族先贤。

又朝台下行礼,以谢诸子之言。

如孔子一般,也能在诸子的言语中有所领悟,与自身的“道”

相印证,大有收获。

孔子行礼之后,方才郑重的开口说道:“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