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 各自上归程(2/2)
你能够在这个地方一直参下去,那么这个疑情,就不仅仅是一个不明白,而是很有滋味的了。
我们真正有了一个疑情,就会明白,这个疑情的力量是大的。
就像我们吃东西,越吃越高兴,吃酒、吃饭,好得不得了地吃,那个滋味很好的。
而我们的功夫要在不明白这个地方、这个疑情上来回地去追究。
所以我们只要一把疑情提起来。
功夫就得现前。
好了,你就在这个疑情上绕来绕去地参究,看看到底是‘谁’,就在这个‘谁’字上去用功夫。”
我听有人说,老是问这个谁字是话尾功夫,不是话头。按法露师的说法,所谓话头,就是一个疑问,只要抱住一个不变的疑问,就可以制心一处吧。
“当我们粗粗地用功时,还是有妄想的,这个妄想很厉害,按我们宗门下的讲话,叫‘一人与万人敌’。
什么叫‘一人’呢?
‘一人’就是我们参话头的这个念头;‘万人’呢?
就是我们的这些妄想。
这些妄想很多、很厉害,你不打,它们自己也会打的。
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它几十年已经熟透了。
而我们的功夫,却用得很少。
譬如你现在三十岁,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你有没有用三十年的功夫啊?
没有。
但你要知道,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你打了三十年的妄想,妄想已熟得不得了。
妄想既已熟得不得了,它就成为‘细念’;而我们用功的这个念头儿,是个粗念。
这个粗念在上边,细念在下边,所以我们参‘念佛的是谁’,一会儿就不知念头儿跑哪儿去了。”
拿着话头这把剑,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但是,抽刀断水水更流,怎么办?
“它还要翻起来,这个‘翻’,我们用功的人叫‘翻业识’。
‘翻业识’是不是把它去掉呢?
不能去、不要去。
不要去的原因是什么呢?
宗门下如果让我们一心一意去降伏这些妄想。
这些东西,就好比‘搬石头压草’——你看到地上草很多,去搬一块石头把草压下去。
看那个石头,面上没有草,是不是啊?
但你把石头搬起来以后,那个草照样还是一样。
所以我们用功的人要‘斩草除根’,这是最主要的。
如果不能斩草除根,而是搬块石头来压上,那是没有用的。
这点希望各位注意。”
对啊,最困扰我的,也是这种情况,越想除妄想,妄想越多,除的心也越急,最后坐得不耐烦了。
“不要专门、有意地去压这个妄想。
但是不压,用功时妄想又很多,怎么办?
那就你作你的,它搞它的。
为什么这个‘它’这么厉害呢?
我不是讲了吗,它已搞了很长时间,它已经熟透了。
你这个‘家’,你这个身体,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它所造成的。
现在你从外头领进一个生人,要把它赶走。
而它已霸占你的‘家’、身体那么久,一个生人想将它赶走,真是不容易。
它就是要跟你拼命,也要跟你打。
所以我们用功的人,只有你作你的,它搞它的。
我经常打这样一个譬喻:好比妄想是十分,你用一分的功夫,妄想便剩九分;用两分的功夫,妄想便剩八分;用三分,妄想剩七分。
你用功越多,妄想剩的便越少。”
禅宗不是讲顿悟吗?此时他所讲的,仿佛是渐除。
“而我们之所以不能达到没有妄想的程度,是因为我们功夫不够深,思想不能统一。如果你的功夫深,那么有了功夫就没有妄想,有了妄想就没有功夫,那就‘时时相通’了。一方面我们用功的时间还是太少,另外我们用功的念头还是一个粗念,而打妄想的念头还是细念,因为它已熟透了。如果我们用功的念头最后成了像打妄想这样细的念头,就好了,那就是不参自参、不念自念、不疑自疑了。”
我现在是不是能做到这样呢?
做不到,所以只好由它去。它要进来,就不管它。功夫越来越深、越来越牢,妄想自然越来越少。所以参话头也好,念佛也好,或念经咒,都要好好用功。
“所谓‘打得念头死,法身方能活’,念头打不死,法身不是能活的。
所以我们要想把妄想铲除掉,就要好好用功。
要从根本上彻底地把它铲除,这才是真用功。
我们现在用功的人,都是在静坐上面用功,但一动起来就没有功夫,甚至在定中的时候,这个功夫还没有把握。
什么叫‘把握’呢?
刚才我提到的‘念佛的是谁’,这个不明白,不是完全的功夫,是要在这个不明白的地方起疑情。
为什么要起疑情呢?
古人讲:‘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就不悟。
’我们有了疑情才能悟。
为什么有了疑情才能悟呢?
大家想一想,因为这个疑情,它真正地功夫得力,可以疑成一团、打成一片,什么妄想也没有;真正地功夫得力,可以忘身心、忘世界,一切都能忘的。”
打成一片,说得容易,我还没见过哪个有这功夫呢。
“我们用功的人要达到这种功夫,不是一下能做到的。
当然过去古人、祖师都是一闻就开悟。
一闻就开悟,那是在什么时候?
那是在唐朝到清朝,那个时候的人善根深厚。
可是我们现在,越到后来众生的孽障越深重,善根福德越薄。
要知道,那些用功用得好、一闻就开悟的人,已经走了很长的路,我打个比喻:比方我们去广州或香港,这一千里路,我们是坐飞机、火车,搭汽车,还是步行?
当然我们坐飞机最快了,是不是啊?
火车要慢一点,汽车更慢一点,步行就更慢了。
但是不管快慢,总是要走;几时不走,几时不能到。
所以我们佛教,最主要的不是讲,讲得再好,那都是假的;最主要的是要行。
我们一定要行才能到家,不行不能到家。”
此时,我思想又跑题了,我幻想中,那老法师,正艰难行路,行在云南到江西的路上。
“我们用功的人,首先要从静中对于我们的功夫有把握。怎么叫‘有把握’呢?静中你一坐下来,把功夫一提,哎,功夫就现前,那个疑情就现前。但是这个疑情,有时现前、有时不现前;有时提起时间不长,马上又没有了——所以我们用功的人,最主要要有惭愧心。古人讲,我们用功的人要如丧考砒,像死了父母一样,有痛切的感受,用一颗真切的心来修行。所以古人来求法、来用功,他那种思想不是随便的。”
决定越大,用功就越狠。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随后,又举了二祖问道于达摩的故事,不再赘述。
“想起古人,他的志向大,善根深厚,求法的心切,因为有他这个样子,马上‘觅心了不可得’——找那颗心,找来找去找不到——就开悟了。
那么我们现在找自己的那颗心也是找来找去找不到,是不是开悟了?
显然不是的。
所以有时,我们用功的人,要发大道心,要发惭愧心,要发生死恳切心。
如果没有发这些心,我们要想把功夫用好,很不容易。
这桩事情,从无量劫到今天来,都是向外驰求,我们今天却转过来找自己;那么既是找自己,如果不能发一个惭愧心,不能有一个大的生死恳切心,要想把疑情提起来,是很不容易的;要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也是很难的。”
向内找,找出念头的根由,这从思路上讲可以,但从操作层面来看,是很难的。并且,后面还有一个更难的入流忘所,我连理解起来都困难,何况做到。
“所以在这里,我要讲讲古人的这种生死心、恳切心,这种大毅力。今天在座的大家都是佛菩萨的弟子,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好好用功办道。但是谁能开悟呢?人人都可以开悟。为什么人人都可以开悟呢?因为我们大家都是未来的佛。未来佛的迟早呢,要看我们用功的迟早,看我们福德、智慧程度,看我们培福修慧、利益众生、成就众生、结众生缘的程度。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能照著做,将来一定会成佛,会了生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