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喝个文化酒(1/2)
“算了,想不明白也不想了”小苏看了看手表,我看见,他带的是一个金黄色的手表,从表面到表带,如同土豪的志趣。我笑了:“小苏,装什么装,搞得跟个土豪,不怕别人笑话?”
“劳力士呢,我的庄哥,这是丈母娘给我买的结婚礼物,是用他们两位老人的家底买来的,怎么敢不戴?”
“我以前怎么没看见你戴?”
“这几天岳父母两大人来了,戴起,图他们高兴。”他说到:“时间差不多了,该吃中午饭了,我请客,这样,我跟李茅打个电话,如果他有时间,我们三个人吹一场,怎么样?”
“李茅不忙吗?这段时间?”
“庄哥,你太官僚了,人家这段时间,准时上下班呢,公司已经上轨道了,有时半天不去也没啥。”
“是我联系少了,到时候,我认罚。”
“没事,总是请客,你一个人我要请,两个人也是请,不如把你两个都请了,我也多图个人情。”小苏故意露出他小买卖人的本性,这其实是为了让喝酒的理由更轻松些。
在包厢没坐一会,李茅风尘仆仆地赶来,手里提着个东西,还没等他打开,我们就闻出来了,这是烧腊,原来我们租住的那个小区楼下,山东人卖的烧腊。这味道太熟悉了,我们三人单身的时候,这可是下酒最好的东西了。
“你看你看,李哥,我请客,你带菜,这算是哪个的?”小苏说到。
“我觉得,我们三个人在一起,如果没这个味道,喝酒,放不开。”
他说得对,我对服务员喊到:“拿个盘子,盛起来。”
“听小苏说,最近你不太忙了?”
“庄哥,没人有你忙,好多年不见人,也没个电话。老实说,我是又忙又不忙。”
“什么意思?”
“公司的事情不忙,工作上的事情呢,除了那个设计团队,就是我们手机的设计团队的事,我操心一下,其余没多少事。这叫不忙。什么忙呢?然然安排的事情比较忙,兄弟,如果你们有一个学文科的老婆,你就体会得到,什么叫做事儿妈。”
李茅解释到,原来然然有孕已经好几个月了,要为孩子出生做准备。她的计划是,孩子出生后,养育的事要从长计议。李茅能做什么呢?给孩子朗诵诗词做得到吧?
李茅说到:“我只能接这个任务了,弹琴我倒是能够弹响,但跟音乐没多大关系。
画画我倒是学过,那是机械制图,孩子太小,估计也看不懂。
表演我也不是不会,但主要是本色演出,只能演爸爸。
好在,本人家学渊源,古代诗词,学起来,稍微有基础。
但是如果按然然的要求,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活。
要朗诵得有美感,要能够讲出诗人的故事,要表达出诗人情感。
你们知道,然然是学文科出生的,她所讲的画面感、代入感、故事感,究竟是些什么东西,我都说不清楚。”
“你这优生优育,到这地步,啪地一下,生个金娃娃吧?”小苏这家伙,刚才跟我拿书“啪”地一下,现在生孩子也用这“啪”地一下,刚才看手表是金的,现在形容娃娃也是金的,拜金心态,毫无遮拦啊。
“你小子没遇上这麻烦,不说了。”李茅看了我一眼,及时制止的小苏。估计他自己也意识到,过多地谈论孩子,我会敏感。其实,我倒不在乎,如果朋友谈论下就第三了,我还活不成了?
李茅转移话题,问到:“庄哥,你是行家大师,这古代诗词,正是我今天要请教的内容。要不是说你在这里,然然不会批我半天假。”
“半天?我面子够大,好!就为这,咱们好好扯一扯。这东西我也算不上行家,也许知道的内容跟你熟悉的不同,算是互相补充吧。”
小苏反应过来,回头对服务员说到:“中午吃完了,我们不走,包厢留下,你上些茶,晚餐还在这里,跟你们经理说一下。”
“好的,苏总。”服务员出去了。看样子,小苏是这餐馆的常客。
“晚餐我买单,小苏,学了人家的知识,不付费是不行的。”李茅喊到。
小苏跟我对视一笑,对李茅说到:“我也是为庄哥的知识买单,哥哥,我们今天是殊途同归呢。”
李茅说:“少跟我来那一套,各是各的账,但需求是一样,要不,我们三个怎么是兄弟呢?”他率先拿起酒瓶,说到:“杯子拿到这边来,我先倒上,今天谁也不许耍滑头。”
这酒席就开始了。
我问到:“李茅,最近,你在读什么诗词呢?”
“那当然是唐诗了,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宋词肯定是读不懂的,对不对?”
“宋词也有浅显的,当然,作启蒙教育的,唐诗是对的。你给孩子读诗,孩子虽然不一定懂,但收益却是明显的。至少有两种收获,然然估计是考虑到这两点,才给你下任务的。”
听到我肯定然然的观点,李茅来兴趣了。“庄哥,细讲细讲。”
“第一点,语言美,中国文字的语言美。孩子在听你朗诵时,他听到了平仄起伏的音韵,他听到了抑扬顿挫的节奏,对不对?”
小苏迅速说到:“是的啊,唐诗的节奏,几乎就是汉语最普通也是最美的节奏,五个字的,七个字的,等等。”
“还有新乐府呢,还有古诗呢,好多字一字,但都有节奏。”李茅补充到。
“你们说得都对。汉语本身的美感,对孩子熏染的是美育。可以这样说吧,我们每个读唐诗长大的中国人,都有相似的审美情趣,比如对比、铺排、拟人、对仗、赋、比、兴等,这是进入我们骨子的东西。可以这样说,不论国籍肤色和地区,只要能够充分体验唐诗中美感的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两人突然鼓起掌来,这让我有点意外。
“第二,许多唐诗,都包含了相应的故事。比如《长恨歌》中的大历史,比如《长干行》的小爱情。这些故事,恰恰是中国历史最生动的传承。当你发现,你与古人在同一件事情上有同样的感情冲动时,你是不是觉得,中国人历来就该是这样子?这是什么?这是文化传承,这是中华文脉几千年不断的秘密,将情感、故事都凝结于美中,怎么割舍得了?”
两只杯子举过来了,都是双手捧着的,他们敬我酒,我也不客气,饮了。
“这些故事中,有普通简单的情感和态度,也有复杂的人生启迪。可以这样说,一本全唐诗里所包含的内容,既可以给一个刚说话的小子启蒙,也可以给最具思想能力的教练的哲学家思考。也就是说,它所包含的内容,下没底线,上不封顶,真正是个海洋,甚至比海洋还大,如同无边的虚空。”
“这就高妙了,这就高妙了。”李茅感叹到:“估计然然都没考虑到这么远,我记下这个观点,下一次跟她讨论时,也可以居高临下一盘。庄哥,今天,我们兄弟三个人在这里,要不,你挑个故事来讲,让我们也启迪启迪,好回去给老婆上课?”
我看了看小苏,他居然也感兴趣:“我老婆也天天给孩子念唐诗,不过,我要让她知道,我才是高手,庄哥,教我们呗。”
我想了想,想找一个复杂的有内涵的故事。
“我们三人喝酒谈诗,是不是有点装?”这是李茅的声音。
“难道,我们三个不是文化人?都上过大学的。我们三个不是朋友?都在一起睡过,啥事谈不得?女人谈得,诗就谈得!”这是小苏的铿锵。
“对了,关于三个朋友的故事,我想起一个故事来,与唐诗里三个著名的诗人有关,他们三个也曾经好到,睡在一起的程度。”我立马想到了一个事情。
“什么?这就有意思了,哪几个?”李茅明显激动起来。
“这三个人的名字,我一说,你们都知道。”我故意停顿了一下,等他们的胃口被吊起来后,再慢慢说到:“我只说两句他们的诗,你们说出作者,不就知道了?”
“你这是要考试啊,庄哥?”小苏摩拳擦掌,然后又有点层紧张:“不要太难,要不然就给提示。”
“最简单的,保证你们中学学过,怎么样?”
“放马过来!”李茅开始卷袖子,仿佛要运用武力,才能解决这个智力问题。他是个考试型选手,久经考试的胜利者,一听答题游戏,就会兴奋。
“床前明月光。”我刚念完半句,他俩就异口同声地说到:“李白!”我点点头,继续念到:“夜宿石壕村”,他们也几乎同时开口,但说的不一样,一个说《石壕吏》,一个说杜甫。
李茅马上指着小苏说到:“你错了,人家问的诗人,你答诗歌的名称。你知道你高考为什么没考好吗?不是你没知识,而是你没理解题意,对不对?喝酒!”
哄笑声中,小苏自罚一杯。
他们紧张地听我第三句,摆出一幅随时准备抢答的姿态。
“莫愁前路无知己”当我说出这一句时,谁知道他们两人同时说出了下句“天下谁人不识君”。然后,李茅和小苏相视一笑,我们都不管这题是否答对,先三人共饮了一杯,小苏才小声地说:“是高适吧?”
我点点头,说到:“你知道,他们三人曾经是好朋友,我今天就是要讲讲他们的故事。”
“李白呢,名气大,出名早,但混得大起大落的,结局不怎么样,有点悬疑的特点,后人老猜测他的死因,至今也没破案。”我之所以采取这种叙述方式,是力图按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来讲好古代的故事。
“杜甫呢,成就大,没混出多大名堂,如果他不是诗人的话,估计大家连名字都不记得他。但他本人却撑起了一个宏大的诗歌大厦,既是诗圣,又是诗史,古往今来,没第二个了。”
“高适呢,出名晚,但后来混得不错,这个人诗歌虽然写得没前两位有名气,但政治素质却相当高明,属于人生赢家。”
当我把这三个人以这种方式介绍完毕后,问题就来了。比如李白究竟是如何死的,杜甫究竟当了多大的官,最穷的时候穷成啥样。当然,问题最多的是高适,这两位,对他的故事不太熟悉,只晓得他是个边塞诗人。
“李白死的时候,境遇是比较糟糕的,因为永王的事,他吃了官司,后来在同族家里寄居,估计是喝多了酒,死了。
妻子不在身边,也没什么朝廷名分,属于结局最差的那种。
杜甫嘛,有人叫杜工部,因为他当过工部员外郎,大概相当于科处级干部。
有人叫他杜拾遗,相当于厅级了,这是他最大的官了。
但是,他贫困的时候,真叫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高适就不同,他次次跳槽都成功了,每次政治押宝都胜出,后来当刺史当大官,大概当到国务委员的地步,非常厉害了。”
我简要地说完三个人的大致情况后,话锋一转,说到“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三个人坎坷的一生中,有一个交集,在那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吃住在一起,简直是三位好基友,虽然,后来他们境遇不同,但这段历史,却是有实物见证的。”
“什么实物?今天还见得到吗?”这是李茅的问题。
“今天在故宫里,还有李白唯一的真迹《上阳台帖》,这可是李白留在今天的唯一的真迹了,当时写这东西时,他们三个人在一起的,这就是见证。”
小苏此时提了一个搞笑的问题:“上阳台写的帖子,难道,唐代的阳台与我们今天的阳台,有什么不一样吗?”
我差点喷饭,李茅厉声吼到:“小子!有辱斯文!有辱斯文!罚酒罚酒!”
“我也知道此阳台不是彼阳台,但是究竟是什么阳台,我要等庄哥解释过后,我才喝酒,罚我认罚,起码得点知识,不错吧?”
就这样吧,我们也不坚持了。我解释到:“这个阳台,是指当时王屋山,就是愚公移山里面那个王屋山,当时山上有一个道观,叫阳台观。他们三个是在这个道观找仙人去了,结果仙人不在,李白写的这幅字却保留了下来,成为历代珍品。从书法艺术上来说,李白的字与他的老朋友,酒鬼张旭有点像,把字写得像画一样,豪放潇洒中,朴面而来的美感,人人见了,都会有,包括我们这不太懂书法的人,见了也会爱,如同他的诗歌。”
“张旭我倒是听说过,杜甫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前几天读到过,说是张旭爱喝酒,醉酒后的书法,简直是神品,对不对?”李茅果然是做过功课的,这首诗,一般人没怎么细读过。
“对,在中国书法史上,张旭是草书圣手,他的字今天也看得到。张旭跟李白一样,是个爱酒的人,是个潇洒的性格,当然,张旭的年龄比李白大些,所以在书法上,李白受他的影响也很自然。当然,他们的故事再扯就扯远了,我们还是说说这三个人。”
我把话题往回扯,看到小苏喝完这杯罚酒后,我继续。
“这三个人,年龄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境遇一个共同的特长一个共同的爱好,当时他们三个就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