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北京有些事(2/2)
房融的官职曾经位居宰相,其文化修养和思维能力,绝对是当时最优秀的人。
执笔这本经典的翻译,可以说是他在学术和宗教上最大的功德,也可以这样说,凭这部译作,他就可以称得上唐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了。
他在书中的署名很长,但我要把它认真记下来,以不忘这位世匠的功绩。
全称是:菩萨戒弟子前正仪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我为什么对这几位译者推崇那么高呢?是因为自己的经历。我看了不少外国名著,由于自己英语不太好,主要是看译著,但许多译著翻译得生硬难懂,根本无法看下去。
过去讲翻译要做到“信、达、雅”
,对于信,就是要忠于原文原意,要忠于,先自己要理解,不能生吞活剥。
更不能不懂装懂,瞎子牵瞎子。
对于佛经来说,如果不能做到信,那就犯了根本错误,这可是修行手册,不能代代害人,遗误千年众生,这个罪过,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所谓达,就是要通达。
许多人翻译外国名著,信到是信了,不过大量使用中国人不习惯的从句复句,不加解释的专有名词,看起来打头,想起来头晕,好好的菜,让他烧糊了。
所谓雅,就是要优美,要给人美感。
外国名著肯定是优美的,要不然不成其为经典,但你翻译得白如开水、烂如枯草,几个中国人爱读?
要成为优秀的翻译家,必须是中外两种文字的大师,才能够传递出准确的美感。比如杨绛翻译的《唐吉诃德》,幽默风趣,简直让人忍俊不禁。比如傅雷翻译的《飘》,名字就非常传神。英文原意是:随风而逝,他译成一个汉字:飘,神不神。中间的人名,所谓嘉斯丽、白瑞德,都适合中国人对人名三个字的习惯。我们看到的外国人,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这种功力,非大师不能。
但是,《愣严经》我是看不下去了,我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分析和理解基础,它已经把我平时擅长的逻辑思维的起点,都空掉了,我如何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