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慨以言志(1/2)
听到这,吴捷心脏扑通扑通地跳了起来。
罗大纲表面是个粗人,其实心细得很。
莫非,他已经看出了自己的底细?
却听罗大纲继续说道:“你说你流落在蓑衣渡一带,靠给人算卦堪舆为生,何其糊涂!
若诸王怀疑你,派一队人到蓑衣渡找几个老百姓,一问便知。
“就算你忠于天军,可你欺骗诸王,身世不祥,叫诸王怎么相信你?
叫他们怎敢对你委以重任?
糊涂,糊涂呀。
今晚只有我两个,你实话告诉我。
你到底来自哪里,是什么人,任何打算?”
看来,罗大纲已经怀疑起自己了。
说不定,他还在蓑衣渡调查过自己呢!
吴捷心思大乱。
当他鼓起勇气直视罗大纲时,发现罗大纲眼中并无杀气,只是一种责备的、恨铁不成钢的神色。
他心里松了一口气,转念一想,即便罗大纲怀疑自己的身世,即便他调查清楚了自己的底细,却依然认自己为义弟,在太平军中处处回护自己、帮助自己。
由此可见,罗大纲仍是把自己当作知心朋友的。
他冒着“交友不慎”
的风险结交自己,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是要拉拢自己充作他的心腹,还是纯粹欣赏自己,还是想扩充实力、另立旗帜?
吴捷心乱如麻,却也不好将事实真相告诉罗大纲,只得含糊其辞地说:“罗大哥,我自加入太平军中后,一直得到你的庇护,侥幸得以膺任旅帅。
罗大哥对我的莫大恩情,不亚于再生父母。
大哥质疑我的身世,也是情理之中的。
“只是,小弟确实有难言之隐,不便对大哥诉说。
但小弟绝非清妖,与满清官员毫无瓜葛,也对满清的腐败统治深恶痛绝。
小弟加入太平军,着实是出于真心。
小弟之于大哥,也决无贰心。”
罗大纲盯住吴捷,却未从吴捷的眼神中发现异样。
他叹了口气,说道:“难道,你是个离经叛道之徒,被父亲逐出了家门?”
吴捷苦笑了一下,该怎么回答罗大纲呢?
难不成,把他来自未来世界的秘密告诉他?
这样的话,他岂不掌握了太多的天机秘密,比天父还要神通广大?
若诸王逼迫自己泄露天机怎么办?
若太平军得知自己最终覆灭怎么办?
决不能透露自己的身世秘密,吴捷打定主意,说道:“大哥走南闯北,阅历丰富,既不相信拜上帝会,自然也不会相信其他鬼神之说。
小弟不敢以鬼神之说糊弄大哥,但吴某的来历,却只有鬼神清楚。
还请大哥不要再问了。”
罗大纲面露疑惑,最后哈哈大笑,说道:“我闯荡江湖三十多年,从未见过像你这样的人,说话、办事、气质都迥异于常人,所以对你另眼相看。
没想到,你竟是来无影、去无踪,是个鬼神中人。
哈哈哈哈!”
吴捷以此搪塞罗大纲,实则有难言之隐。
罗大纲也不再细究下去了,开玩笑道:“你这个鬼神之人,不知可曾见过天父?
不知可能带我封王封侯?”
总算蒙混过关了。
吴捷心里一阵轻松,说道:“大哥,天父是不存在的,鬼神也是不存在的。
小弟这样讲,实在是有难言之隐,又不敢欺瞒大哥,故……”
罗大纲制止住吴捷,算是原谅了他,说道:“我不在意这些事。
但你要知道,我能想到这些,诸王想必也能想到。
更有许多宵小之辈,见你骤然窜升到他们上头,难免不会眼红,难免不会向诸王进谗。
你可有应对之策?”
吴捷想了想说:“小弟不才,一则身先士卒,不避矢石,如此尽忠王事,使诸王见我之忠勇;二则倚靠大哥,屡建奇功,使诸王见我之才干。
这样的话,庶几可以诸王宽心。”
“嗯”
,罗大纲点点头,遥望起道州城内星星点点的火光,说道:“如今我军正与清妖打得不可开交,正是用人之时,诸王唯才是举,不会详细追究你的底细。
大不了,你也像我这样,不被他们重用罢了。”
难不成,罗大纲又要拉拢自己?
吴捷动了动嘴唇,正要组织措辞,说一番恭敬而又不失谄媚的漂亮话。
罗大纲就像读懂了他的心思一样,说道:“我只是想提醒提醒你。
我已经老了,锐气已失,也无意在军中拉帮结派,另立山头。
你现在是东殿属官,与我走得太近,难免不被东王猜忌。”
吴捷呵呵一笑,说道:“大哥英雄一世,一向敢作敢当,怎么现在却瞻前顾后起来。
我虽是东王属下,但东王视我为臣下,大哥待我为兄弟。
小弟决非见利忘义之徒,决不会……”
罗大纲摆摆手,制止住吴捷。
他一向光明磊落,从不在军中争权夺利,他把吴捷认作义弟,也是出于真心喜欢,并非要拉帮结派,并非要笼络吴捷效忠自己。
他说: “我自年轻时起就秘密反清。
十年前,朝廷与不列颠开战,结果一败涂地。
自那时起,我便对朝廷彻底失望,公开举起反清义旗。
天地会组织涣散,纲领含糊不明,不成气候。
倒是太平军甫一起事,便如风卷残云般荡尽妖氛,打得清妖不能还手。
“于是我加入太平军,希望借太平军反清。
但我眼见太平军起于草莽,禁绝儒学,又篡改外国教义,料知其终究难成大事。
我自诩阅人无数,知道你腹有韬略,心里藏着远大志向,便有心结交你。
认你作义弟,帮你拉起队伍,皆是希望你早日成才,继承我反清志向。”
罗大纲既已向吴捷交了心底,吴捷也受到触动,说道: “小弟不但有反清之志,更要反对皇权专制。
华夏之所以积贫积弱,非皇上之罪,非满清朝廷之罪,非官吏将校之罪,根源在于皇权专制。
明末大儒黄宗羲倡言‘天下为主君为客’,岂不想,两百年过去了,丞相之权尽丧,皇帝之权加强。
到了满清,官员自称奴才,言官不敢言,武官不敢战,文官不能文,直教洋夷打得满地找牙。
“西方列强虽被华人视为蛮夷小邦,其文化、制度、科学、风俗等却处处领先华夏。
如不列颠,其国虽有君主,然君主无权,大权皆由民选的议会掌握。
诸列强以共和聚民意,以科技领实业,以实业兴民富,以教育开民智,故能成其强。
小弟反清倒在其次,最主要的乃是要立共和制度、兴科技实业、夯基础教育。
如此,华夏方能复兴,百姓方能安康。”
“好!
好!
好!”
罗大纲忍不住连声叫好,说:“我就知道你气质不凡,必定胸怀大志,非太平军中的莽夫、满清官场中的腐儒可比。
我虽听不懂这共和、科技、教育,却也在广东听人说过洋务。
华夏内忧外患,拜上帝会救不了中国,日后救亡图存,恐怕还要学习列强、办理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