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18章 东殿大将(1/2)

10月2日,经过半个多月的酝酿,九江会议召开。

出席会议的大都是驻守各地的东殿大将。

有的大将不方便过来,则派来了代表,如李秀成、吴如孝。

会议地址设在了九江大饭店。

饭店距离九江港不远,是一处新建的中西结合的饭店。

表面上,饭店仍用华夏风格装饰。

仔细一看,大饭店就像租界内的西洋建筑一样,墙壁、房梁都使用砖石、水泥,足足加盖了六层楼。

华夏古建筑多使用木制结构,强度不够,建筑高度也很有限。

九江大饭店使用砖石结构,与传统建筑大不相同,成为九江市的新地标。

东殿大将们来自各地,风尘仆仆,齐聚九江大饭店二楼宴会厅。

巨型时钟、瓷砖、玻璃、木制地板、旋转餐桌……他们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好奇地看着饭店里的一切。

下午二时,约定时间已到。

人员基本到齐,吴捷和杨辅清坐上首,众人分列两旁。

冯桂芳负责筹办此次会议。

根据吴捷要求,每个人的座位前放置了一个小小的席卡,上面注明东殿大将的驻地、姓名。

若本人没来,而是派遣了代表,则在席卡一旁注明。

吴捷环顾会议桌两列的东殿大将们,肃穆的目光中带着一丝威严。

他本就出身于东殿,和台下不少人熟识。

中兴公司在九江崛起后,这些东殿大将争相与吴捷交好。

有些人吴捷虽然不知道他的模样,却和他通信已久,彼此已有联系。

譬如驻军芜湖的东殿五十四承宣陈承瑚,他是天京支部副主任陈承瑢的族弟。

陈承瑚心计不如陈承瑢,与杨秀清走得很近,被杨秀清引为亲信。

陈承瑚曾得到陈承瑢的指点,大肆贿赂吴捷,从吴捷那里购买到不少紧俏的军火、药品。

但此人自恃是东殿大将,嚣张跋扈,引人侧目。

陈承瑢知道杨秀清必败,与陈承瑚也渐行渐远。

按照复兴军会规矩,冯桂芳开始点名。

被点到名字的大将需答“到”

,示意自己已经莅临会场。

尽管已经告知过点名答到的规矩,这些东殿大将们还是回答得五花八门,有答“到”

的,有答“有”

的,有举手示意的,还有拍桌子应答的。

吴捷翻看着眼前的花名册,对照着眼前的东殿大将。

花名册由政工部敌工处提供,上面标明了参会东殿大将的驻地、籍贯、出身等简明信息。

从点名答到这件简单小事上看,这些东殿大将粗鲁无礼,与吴捷期待相差甚远。

不过,吴捷并不在意,他得先稳住这些人,逐渐收编他们。

待收编完毕后,再着重加强改造。

点名已毕,吴捷当仁不让,作开场白道: “各位同袍,今天我们在此集会,主要是为了商议靖难之事。

天京事变发生后没多久,我便联络过诸位同袍,邀请大家来九江共襄义举。

那时消息不明,诸位心存顾虑,此议未成。

“如今,真相已经大白。

北奸韦昌辉乘东王不备,于9月3日凌晨袭击了东王府,东王九千岁、东王世子均已死难。

不久前,翼王进京,北奸又动了杀机,指使燕贼秦日纲血洗翼王府。

“翼王已在安庆起兵,宣布‘清君侧’。

本侯不惴冒昧,擅自作主,也在九江宣布‘靖难’,准备起兵东下,为东王报仇血恨。

“诸位都是东殿大将。

没有东王,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我已决意起兵靖难,不日就要发兵东下。

我们今日过来集会,主要是为了凝聚共识,推选盟主,主持靖难大业。”

讲到这,吴捷停顿了一下。

东殿大将们面面相觑,没人带头发言。

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吴捷官在杨辅清之下,却端坐在会场主位,而杨辅清却坐在了副位。

太平天国极其注重等级排序。

大到称号、出行、冠服,小到座位安排、行文落款顺序,都必须严格遵照等级排序。

这种等级排序制度也有积极的一面。

它可以有效地突出上级权威,保证上级的集中统一领导,避免下级各行其是、不听号令。

吴捷坐在主位,显然是一种僭越。

再看杨辅清,似乎不以为忤,甘心坐在副位。

复兴会元老、天京雨花台守将康可铨不辞千里,亲自出席会议,足见他的诚意。

他补充道: “顺天侯说得对,我们都是东王部下,深受东王恩泽。

东王遇难,我们应该举兵为东王报仇。

假若大家瞻前顾后,自守畛域,无异坐以待毙。

假如我们不奋起反击,安庆的杨国宗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此话并非危言耸听。

半个月前,洪秀全传旨安庆,诛杀了国宗杨元清等三人。

若洪秀全再传旨其他各地,要求诛杀当地东殿大将,大家该怎么办?

束手就擒?

引颈就戮?

还是奋起反抗?

大家忍不住挺直了腰杆,面露怒色,小声交头接耳起来。

杨辅清官位最高,与杨秀清关系最为亲密,此时也义愤填膺,说道: “诸位,国宗杨元清和我一样,都是东王兄弟。

东王派国宗杨兄到安庆抚民,帮助张潮爵经理安徽民政事务,为西征将士筹措粮油、弹药,劳苦功高。

“就连翼王,也一直对国宗杨兄称赞有加。

然而,天王一纸诏令,张潮爵就把国宗杨兄等三人诛杀。

张潮爵没有尺寸之功,不过是天王表弟,称国亲。

“东王生前大公无私,特意提拔张潮爵,令他守安庆,专管安徽全省民政。

天王忘恩负义,张潮爵也落井下石,妄杀国宗杨兄。

兄弟们,咱们再不团结一致,下一个死的就是我们呀!”

华夏封建时期的政治斗争是相当残酷的,轻则株连九族,重则两军征伐。

天京事变残酷尤甚。

据各方面资料估计,仅东殿死难人数就在两万人之上。

杨元清被诛杀,只是两万人中的其中一员。

杨辅清出身于平在山老兄弟,和在座的东殿部将们大都熟识。

他言辞恳切,更能引起大家共鸣。

众将怒不可遏,因为涉及到洪秀全,尚且隐忍着,不敢破口大骂。

驻军孤山的东殿七十一承宣赖桂英问道:“听说天王对天京事变并不知情。

北奸一直在矫诏,先是矫诏偷袭东王府,又矫诏诛杀国宗杨兄,不知可有此事?”

赖桂英是洪秀全妻弟赖汉英的族弟。

但他与赖汉英不和,很早就投奔了杨秀清。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