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13章 天京事变(1/2)

9月3日凌晨。

太平天国佐天侯、复兴会天京支部副主任陈承瑢,正焦急地站在天京城汉西门的城墙。

按照约定,北王韦昌辉应在3日凌晨子时抵达汉西门城下,由陈承瑢接应入城。

陈承瑢的怀表已经指向了一时十五分,可韦昌辉还未出现,连个报信儿的人都没派来。

秋夜渐凉,陈承瑢却十分焦躁,额头上沁满了豆大的汗珠。

今晚的勾当已经密谋已久,万一泄露出去,可不止是掉脑袋那么简单。

约定的时期已经过了。

难不成,出现了什么变故?

难道是,杨秀清已经有所察觉?

陈承瑢忍不住回头看了眼东王府,那里灯火寂灭,一切正常。

他轻舒一口气,只得安慰自己:杨秀清蒙在鼓里,韦昌辉很可能只是路上耽搁了。

太平军大破清军江南、江北两大营后,天京城外压力顿减。

杨秀清放松戒备,把杨辅清等亲信外放出京。

洪秀全久失权柄,屡次被杨秀清凌辱。

他抓住机会,积极联络韦昌辉、陈承瑢、秦日纲等人,密谋诛杀杨秀清。

能做上太平天国第一号人物,洪秀全决非等闲之辈。

早在定都天京时,国舅赖汉英就催促洪秀全诛杀杨秀清。

洪秀全认为时机不对,任凭杨秀清追杀赖汉英。

这一次,机会千载难逢。

洪秀全一向不问朝政,与众臣隔绝,此刻也积极行动起来,联络韦昌辉、秦日纲等人诛杨。

杨秀清先发制人,釜底抽薪,将韦昌辉、秦日纲、石达开派往前线。

洪秀全没有了打手,立刻泄了气。

事久必泄,陈承瑢可不想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虽被杨秀清视作心腹,却整日战战兢兢,生怕被杨秀清责罚。

两年前,在牧马人事件中,陈承瑢为好友秦日纲说了句公道话,被杨秀清杖责两百。

那两百大杖,打得陈承瑢皮开肉绽,一个月下不了床,至今思之犹痛。

自那时起,陈承瑢便把杨秀清的恨意埋藏心底,伺机反抗。

但表面上,他像韦昌辉那样,极为恭顺,不顾百官之长的身份,亲自伺候东王府两个世子。

杨秀清极为信任陈承瑢,把他视作左膀右臂,让他参与东王府大小事务。

陈承瑢借机搜集杨秀清的黑材料。

太平天国制度,军师虽然大权独揽,却须向天王请旨,等天王批准后方可施行。

杨秀清自然不会亲自向洪秀全请旨,而是由陈承瑢居中传达。

借着这个机会,陈承瑢得以接近洪秀全,也不会引起杨秀清的怀疑。

眼看洪秀全灰心丧气,陈承瑢兵行险着,向洪秀全告密,诬告杨秀清谋反。

陈承瑢是东殿官长,说得有鼻子有眼,洪秀全深信不疑。

陈承瑢又自告奋勇,愿意居中策应,辅助洪秀全诛杀杨秀清。

洪秀全可以容忍杨秀清飞扬跋扈,可以容忍杨秀清抢他的女人,却不能容忍杨秀清谋反。

这是洪秀全的底线。

若让杨秀清谋反了,洪秀清置于何地?

他还能安居天王府吗?

还能在三千后宫佳丽的温柔乡里醉生梦死吗?

当时,杨秀清正在酝酿“规取江北,长驱苏杭”

的新战略。

秦日纲本在丹阳、金坛一线督师,但他能力一般,连一个小小的金坛县城都攻不下。

杨秀清的计划是,调秦日纲溯江而上,率陈玉成、李秀成等人经略江北;秦日纲走后,调韦昌辉东下,代替秦日纲打击清军江南大营残余力量。

秦日纲、韦昌辉都是佯攻,目的是为了牵制清军,掩护石达开。

石达开将作为主力,长途奔袭防御空虚的苏浙。

历史上,太平军二破清军江南、江北两大营,正是以杨秀清“规取江北,长驱苏杭”

的遗策为蓝本。

只可惜,这条战略根本就未得到落实。

杨秀清调兵遣将谋取苏浙,却为洪秀全诛杨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若没有杨秀清的调令,韦昌辉根本就不能率兵勤王!

因为沿江关卡都是东殿大将,计有: 驻军江西九江的顺天侯吴捷、驻军江西湖口的东殿左三十一承宣使黄文金、驻军孤山的东殿七十一承宣赖桂英、驻军东西梁山的东殿五十二承宣陈某、驻军芜湖的东殿五十四承宣陈承瑚、驻军湖北武穴的东殿工部一尚书莫思兴、驻军安庆的东殿吏部二尚书侯淑钱、驻军湖北田家镇的殿右十二检点林启荣等。

韦昌辉要想率军进京勤王,就算他能通过这些关卡,也不能保守秘密,势必会杨秀清侦知,进而加强戒备。

杨秀清为天国殚精竭虑,洪秀全却不顾大局,利用这次调兵诛杀杨秀清。

他当即立断,写下一封密函,通过陈承瑢送给韦昌辉,要韦昌辉起兵勤王。

陈承瑢一再请求洪秀全书写密诏,但洪秀全也是个老狐狸,只写了一封密函,只发给韦昌辉一人。

天王诏旨极难伪造,从起草到颁布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则和程序,印玺及供书写用的黄缎都是天王专用之物。

密诏亦同,一旦事泄,洪秀全无以自保,更难辩解。

按,据张汝南所撰《金陵省难纪略》记,洪秀全发给韦昌辉的正是密函,而非密诏,合乎情理。

洪秀全是个聪明人。

他知道,杨秀清总揽天国朝政,东殿骨干遍布天国。

一旦株连太广,势必动摇天国根基。

因此,洪秀全在密函中特意写明,只杀杨秀清,以及他的兄弟杨元清、杨润清、杨转清三人,其他人概不追究。

到了约定日期,韦昌辉还没影子,陈承瑢怎不着急?

韦昌辉也非等闲之辈,诛杨之事非常凶险。

当时,石达开尚在湖北前线,尚未动身东下。

韦昌辉向湖北前线的石达开写信,说洪秀全有密诏,要他们联合起来一起倒杨,准备拉石达开下水。

石达开虽然年轻,却老谋深算。

他并不看好洪秀全的诛杨行动。

在他看来,天京城内外都是杨秀清的部队。

而杨秀清耳目众多,被手下吹嘘为“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知”



洪秀全诛杨,并无十足的胜算。

万一洪秀全诛杨失败,以杨秀清心狠手辣的个性,岂不要大开杀戒?

与其冒险追随韦昌辉,还不如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呢!

接到韦昌辉的密信后,石达开立即从湖北撤军,手持杨秀清的调令,浮江东下。

湖北是韦昌辉的势力范围,他早就想离开湖北,专意经营安徽。

不过,石达开并没有去天京,而是留在了安徽安庆。

他回信给韦昌辉,称自己身体患病,不能前去天京,在安庆大本营静观其变。

韦昌辉等不到石达开,甚为恼怒,对石达开这种瞻前顾后的行为十分不耻。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韦昌辉毅然带着三千北殿精锐开往天京。

他有杨秀清的调令,一路十分顺利。

在天京城外,韦昌辉遇到秦日纲。

秦日纲正在溯江而上,奉杨秀清调令前往皖北。

韦昌辉把洪秀全的密函拿给秦日纲,秦日纲毫不犹豫,当即决定参与诛杨。

韦昌辉挑选了三千北翼精锐,秦日经挑选两千精锐,按照约定的日期前往天京城外汉西门。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