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79章 战端从樟树镇开启(1/2)

2月10日,吴捷调集一万五千大军,水陆并进,正式拉开南昌之战的序幕。

战争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顺利。

战局变化很快,吴捷原有的部署很快便被打乱。

左七军、右二军一共不到四万人。

赣西冯桂芳领有一万,赣东卢波克领有五千,九江留有三千。

除此之外,各地还需留足防军。

吴捷一共抽调一万五千生力军,用于围攻南昌。

南昌附近共有湘军一万人,绿营、团勇共一万余人。

本来,在105mm榴弹炮的加持下,吴捷是有把握夺下南昌的。

但很快的,敌军从各个方面增援江西,吴捷不得不分兵支援,一万五千生力军很快便只剩下一万人。

南昌之战还未正式打响,清军援军已经开始陆续进逼江西。

湘军普承尧、曾国华统兵五千,自湖南平江杀入赣西南昌府。

湘军刘长佑、萧启江统兵五千,自湖南浏阳杀入赣西袁州府,目标直指萍乡。

广东五千绿营装备精良,自广东嘉应州进入赣南赣州府。

南昌太过重要,一旦南昌方面有战事,清廷必会调集重兵支援。

这是清廷方面的优势。

他们还是华夏正统,统治区较大,可以调集全国资源对抗太平军。

吴捷暗自庆幸,幸亏自己没有提前进攻南昌,为开发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赣州稀土矿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若是一开始便急着进攻南昌,敌人必会像现在这样,像一只疯狗,疯狂增援南昌。

这样一来,萍乡煤矿、赣州稀土矿都无从谈起。

众将始知吴捷庙算千里,对他更加佩服有加。

清军南路援军为绿营,装备虽好,战力最弱。

吴捷原本派太平军大将黄文金、周庭森经略抚州府、建昌府。

此刻左七军兵力不敷,吴捷只好改派黄文金、周庭森南下赣州,务必堵击广东绿营。

赣州有一千左七军,专心守卫稀土矿。

加上矿里的工人自卫队,赣州稀土矿足以自保。

两路湘军援军,共有一万人。

刘长佑、萧启江所部所部五千人继承自江忠源的楚勇,战斗力最强,对左七军威胁最大。

他们的进军方向就在萍乡,目标遥指萍乡煤矿。

普承尧、曾国华所部五千人继承自塔齐布的湘军,战斗力一般,掺杂有不少湖南绿营官兵,战斗力相对较弱。

赣西方向由冯桂芳指挥,他手下一共才一万人,需要防卫南昌府、瑞州府、南安州、袁州府、吉安府五处地方,还得顾及萍乡煤矿、赣州稀土矿,兵力相当吃紧。

吴捷无奈,只得拨给冯桂芳六千水陆军,加强赣西防线。

冯桂芳主要担任两项任务,一来阻止湘军援军与南昌守军会合,二来确保萍乡煤矿、赣州稀土矿安全。

相比南昌而言,吴捷更在乎萍乡煤矿、赣州稀土矿。

他宁可推迟进攻南昌,也要保住以上两个矿藏。

吴捷只剩九千人,以九千人进攻南昌,吴捷更感吃力。

他飞书赣东方面的卢波克,要卢波克率领五千左七军从东翼进攻南昌。

卢波克正在稳步推进,全力进攻南昌东南重镇、抚州府城。

这一带由湘军大将李元度防守。

卢波克仗着人多、火炮精良,步步紧逼湘军。

李元度也甚是悍勇,寸土不让,防守意志甚是坚决。

赣东战局总体稳定,左七军处于进攻态势,湘军颓势已显。

倒是赣西战局相对吃紧。

刘长佑的湘军战斗力较强,正在猛攻萍乡。

普承尧这一路湘军虽说战斗力一般,但副将曾国华是曾国藩的弟弟,年轻气盛。

为了营救哥哥,曾国华作战甚是拼命。

曾国藩也听从了刘蓉、周凤山的建议,让周凤山率领四千人,在临江府展开攻势,试图接应刘长佑、普承尧两部湘军。

赣西压力日增,吴捷甚感被动。

他原本要进攻南昌,可敌人似乎料准了他的心思,把主力投向了赣西方向。

一旦赣西有失,萍乡煤矿、赣州稀土矿危矣。

三股湘军也有可能合流,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从根本上危及复兴会在江西的统治。

吴捷手上只剩九千人。

怎么办?

以九千人进攻南昌?

还是分兵支援赣西?

进攻南昌,需要冒很大的风险。

万一攻不下南昌,湘军刘长佑部、普承尧部有可能突破赣西防线。

一旦他们与周凤山合流,再杀个回马枪,南昌城外的左七军就危险了。

分兵支援赣西,固然是一种稳妥的做法。

但吴捷兴师动众讨伐南昌,还没开始攻城,就被湘军牵着鼻子走,未免过于被动。

而且,分兵太少,则于赣西战局无关痛痒。

分兵太多,则无力进攻南昌。

吴捷认为,赣西将是湘军与左七军交战的主要战场。

两军将长期在赣西、湘东南一带征战不休。

但南昌就不一样了。

赣西是条线,南昌是个点。

一旦左七军拔除南昌,就如釜底抽薪,将逆转整个江西战局。

所以,吴捷更倾向于留兵进攻南昌。

正在他犹豫间,一件意想不到的意外发生了。

萍乡煤矿向外运煤,与九江航运公司签订有协议,委托航运公司的船只对外运煤。

九江航运公司是中兴公司的下属子公司,本身也没有那么多船运煤。

但是,大量民船自愿缴纳保证金,注册在九江航运公司名下。

运力不足的问题迎刃而解。

民船之所以愿意投靠航运公司,主要是为了躲避厘金。

曾国藩为了解决湘军军饷问题,在各地擅自建立厘金局,向来往商人收缴厘金。

这是曾国藩与原江西巡抚陈启迈交恶的重要原因。

厘金为害甚巨,严重抑制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譬如,湘军在江西境内设卡抽厘。

开始时,厘税为百分之一,即货物价值的百分之一。

发展到后面,可以达到百分之五。

而且,这个厘卡抽完税后,下个厘卡还要继续抽税。

假如通过四个厘卡,以百分之五税点来计算的话,四个厘卡就是百分之二十的税点。

如此高的税点,对于商业经济来说无异是毁灭性的灾难。

相反,外国货物入境时,洋人把守海关,刻意维持低税率,方便洋货倾销。

而且,条约明确规定,厘金制度不适用于进口洋货。

这个罪恶的厘金制度,是清军江北大营帮办雷以諴创办的。

曾国藩为了筹饷,大力推广厘金制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厘金制度使得地方督抚掌握了较大的财权,中央失权,外重内轻局面逐渐凸显。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