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09章 积极备战(1/2)

一个月前,吴捷指挥右二军在田家镇附近江面与湘军水师大战。

右二军在水战中占据上风,但无益于整体战局。

太平军在田家镇败局已定。

田家镇之后,湘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九江。

届时,复兴会将不得不全力与湘军决战。

吴捷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首先,集中兵力,准备迎战。

水战之后,吴捷立即带战时司令部返回九江,再次调兵遣将,全力备战。

为准备九江之战,湘军倾巢出动,又从湖南调来万余新军,水陆军达到两万余人。

吴捷也竭力抽调兵力,争取在九江之战中抢占主动。

左七军各师可保留一团兵力,用于防守各自辖区。

其余兵力全都集中到九江附近,由复兴会集中统一指挥。

除此之外,复兴会还需分兵固守中兴公司、姑塘水师基地两大要点。

城外各学堂、工厂、农业讲习所等,全部进入战时体制,或迁入九江城、中兴公司、姑塘水师基地,或迁至远离战火的饶州府。

右二军相对集中,主要部署在姑塘水师基地、九江江面。

左七军在江北留有一团兵马,约两千人,主要负责在湘军背后打游击。

兴国一带,二师三团团长王铮率领两千人马,会同太平军胡万智部,坚持在敌后打游击,吴捷授予其独立师的番号。

二师师长倪云鹏负责保卫中兴公司,手下有三千人。

三师师长雷振邦负责守卫九江府城,手下有三千人。

姑塘水师基地由右二军复兴委员张允华负责守卫,抽调右二军两千人、各式战船数十艘。

吴捷亲自坐镇九江,手下还有水陆军一万六千人,作为机动兵力对抗湘军。

其中,陆军一万两千人,由左七军军长冯桂芳统领,一师师长徐琛作前敌统帅;水军四千人,由右二军军长史潘西统领,参谋长崔克作前敌统帅。

吴捷特别强调,攻守态势并非一成不变。

譬如倪云鹏以两千人守卫中兴公司,假若湘军不来围攻中兴公司,倪云鹏即可转守为攻,分出兵力加强其他地方。

除复兴会的兵力外,太平军石达开坐镇湖口,是此次九江之战的总统帅,属下有两万精兵。

秦日纲、陈玉成两位太平军大将,退守安徽宿松、太湖,拥有两万残兵,从江北威胁湘军后路。

罗大纲坚守小池口,在小池口、梅家洲有一万兵马。

就人数而言,太平军是胜过湘军的。

第二,建立水师优势。

湘军之所以能够迅速突破田家镇天险,主要靠水师。

陆师罗泽南、塔齐布在半壁山、富池连战多日,死伤惨重,却进展不大。

彭玉麟、杨载福两位水师大将出其不意地熔断铁索,深入敌后,烧毁太平军战船、辎重,一举打破战场僵局。

此时的湘军水师,共有大小战船两百四十余艘,各类辎重船两百二十余艘,水兵五千余人。

与田家镇一样,九江紧临长江,又背靠鄱阳湖。

若想守住九江,必须水陆联防。

若想夺取战场主动权,必须建立水师优势。

复兴会右二军中有铁牛舰十二艘,另有其他老式蒸汽战舰四艘、西式帆船四艘。

这二十艘战船,是复兴会水师主力战船,全部归属右二军一师。

一年来,姑塘造船厂开足马力,生产出十四艘铁牛舰,其中两艘卖给了太平军大将林启荣。

造船厂的蒸汽机库存即将告罄,造船厂不得不自行研制蒸汽机,造船速度进一步放慢。

1854年6月29日,满清官员、上海道台吴健彰与英、美、法三国领事达成协议,由英国人威妥玛、美国人贾流意、法国人史亚实为司税,组成关税管理委员会。

从此,上海海关行政管理权落入外国侵略者手中。

外国侵略者也开始转而立场,从“严守中立”

变为“勾结满清”

,开始帮助满清镇压国内反叛力量。

在上海,洋人直接下场,帮助清军镇压小刀会起义军。

各国公使严禁本国商人售卖武器给太平军。

同时,清军从广东调来红单船,严密封锁长江下游航道。

复兴会从上海采购蒸汽机、武器等,变得越来越困难。

湘军兵临九江城下,右二军只有二十艘主力战舰对阵湘军水师。

为对付湘军水师,太平军翼王石达开已在安庆设置造船厂,日夜不息仿制湘军战船。

姑塘造船厂制造蒸汽战船有困难,但制造普通战船还是很在行的。

吴捷亦下令姑塘造船厂赶制战船,尤其注重仿制湘军“三版”

小船。

三版船小轻便,可在江上行走如飞,冲锋时速度并不比蒸汽战船慢。

反正右二军二师、三师水手多的是,可以让他们充当三版水手。

幸亏复兴会占据有南康府、九江府、饶州府等地。

此三府位于赣北,赣北多山区,山区多产巨木,可作造船木材。

赣北靠近长江,境内多大江大河,可以方便地运输木材。

得益于赣北的木材,吴捷得以在姑塘、石达开得以在安庆大造木船。

顺便提一嘴。

历史上,太平军自江西兵败后,失去木材来源,无法造船,也就无法重建水师,最终败于湘军之手。

再次,完善指挥通信。

为方便战时指挥,促进信息流通,复兴会花了三个月功夫,终于赶到11月底,建成一个小型的电报通信网。

复兴会以九江为中心,向中兴公司、姑塘水师基地、南康府城架设电缆,组成一个小型有线电报网,从此可以方便地在三地传递信息。

有线电报已于1835年,由米国人摩尔斯发明。

1844年,有线电报正式商用,在各国飞速发展。

华夏保守势力顽固,一直以破坏风水等理由拒绝引进有线电报。

1871年,霓虹国进犯我国台湾。

时任钦差大臣沈葆桢向清政府申请架设福州到台湾的电报线。

后来台海局势缓和,该线路刚开始建便被搁置。

1877年,丁日昌因列强觊觎台湾,申请在台湾建立电报网。

因经费不足,丁日昌只修了台湾府至旗后港的一段,全长47.

5公里,却是华夏第一条自己建造、自己掌握的电报线。

旗后港即高雄港,日人占据台湾后,将旗后港改为高雄港,其名称沿用至今。

有线电报原理很简单:使用铜线作导线,以通电、断电作信号,与现代计算机二进制信号类似。

再以信号编码汉字,使用电报机接收、发送信号,编绎信息。

吴捷在九江建立有线电报网,顺便也将华夏有线电报史提前了22年。

最后,全域转入战时体制。

复兴于1853年10月到达九江。

从那里起,吴捷便大力经营九江,以现代政府组织模式建立军政府-民兵营-民兵连三级政制。

当时华夏有四亿五千万人口,但论gdp,华夏并不比欧美列强弱,甚至能进入世界前列。

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就是一个徒有其表的纸老虎,既不能从经济中汲取税收,也不能有效地组织民众,最终在列强的打击下一败再败。

譬如,道光以前,京师每年需要东南各省通过京杭大运河输送粮米六百万石。

东南各省实际征收一千四百万石粮。

多余的八百万石,除了供养大河运沿线漕丁,都进入了各级官员的腰包。

再譬如,满清实行食盐专卖,但没有能力亲自组织买卖食盐,便将食盐专卖委托给盐商。

盐商垄断利润,抬高盐价,逼得百姓不得不冒险走私私盐。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