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43章 返回镇江(1/2)

因为水营闹哗变,吴捷行程耽搁,直到下午未时才开船,扬帆向镇江驶去。

清军水师虽有红单船,却胆小如鼠,一直龟缩在镇江以东江面。

从天京到镇江,长江江面上尽是太平军的战船。

吴捷率领上百船战船下驶镇江,一路如入无人之境。

太平军战船航速慢,傍晚时才走到仪征江面。

仪征已被清军江北大营收复。

眼见太平军战船东下,仪征清军如临大敌。

清军在长江北岸筑有炮台,当即向江面开火。

太平军战船上没有船炮,无法还击清军。

船只装载的都是新兵,一见敌军炮击,立马慌乱起来。

他们本就是被强征入伍的,有些水性好的吓得干脆跳入江中,希望游到对岸,从太平军中逃脱。

吴捷不愿与之纠缠,下令急驶而下。

偏偏刮起了东风,战船逆风行驶,航速甚慢。

一时间,船队队形也乱了,形势颇为狼狈。

关键时刻,远处驶来一艘冒着黑烟的巨舰。

不用说,那便是水营旗舰“振兴号”

了。

清军最怕“振兴号”



他们以讹传讹,说“振兴号”

可以自动航行,航行时可以搅起一丈高的风浪。

又说船上载有几十门巨炮,一炮便能洞穿城墙。

一见“振兴号”

驶来,太平军欢呼雀跃,清军却吓得停了火,生怕激怒“振兴号”



有“振兴号”

护航,太平军舰队得以顺利通过仪征。

吴捷换乘“振兴号”

,急忙向镇江驶去。

等到“振兴号”

抵达镇江北固山码头,时间已近三更。

码头上侯着十来个人。

借着火把,吴捷看到邹世安、徐琛、冯桂芬等心腹都在那里,唯独不见雲娘的身影。

吴捷来不及多想,和众将逐一握手,宣示主权回归。

他向大家问好,简要介绍了下天京之行,要大家尽快准备,两天后启程去九江。

邹世安则简要汇报了镇江方面的情况,保证可以按照到达九江。

两个月不见,众将一直担心吴捷。

他深入虎穴,为左七军谋到九江,更令大家钦佩。

吴捷又简单向大家布置起明天的任务。

完毕,他便打发众将离开,只留下冯桂芳、邹世安、史潘西和徐琛。

四人找了间军帐坐下,亲兵送来酒菜。

吴捷终于忍不住,问起雲娘来。

众人相视一笑,先向吴捷恭喜。

邹世安说:“恭喜大帅,雲娘身上有喜了,咱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了。”

吴捷大喜,连忙追问详情。

邹世安说,雲娘下午便在北固山翘首等待,晚上困乏,先在北固山甘露寺歇息了。

吴捷一天都漂在船上,此时肚饿,先和大家喝酒吃饭。

邹世安说:“镇江今年夏粮丰收,咱们向农民收三成租子,向地主收五成租子,一共收粮十二万石。

我准备留给吴如孝两万石粮,咱们再向天京解送两万石粮,自己带八万石粮食去九江。”

吴捷狼吞虎咽,已经吃了半碗饭。

怪不得今晚的米饭特别好吃,原来正是今年的新米。

他问:“要运八万石粮食,咱们的船只够吗?”

邹世安正为此事忧愁,说道:“不够不够。

此次移防九江,是一次大搬家,战士、辎重都要上船。

我已向唐约翰借船,准备大量租借洋船。”

各国领事已经发出禁令,要求洋人严守中立。

但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小刀会会党已经攻占魔都,上海乱成了一窝粥。

不少洋人对禁令阳奉阴违,趁机与太平军、清军做起生意,获益匪浅。

吴捷有些不满,说道:“大军马上就要开拔了,怎么还存了这许多粮食。”

邹世安有些委屈,辩解道:“粮食刚收上来不久。

我们又一直得不到大帅的消息,对于移防九江心里也没数。”

吴捷叹口气,安慰他道:“这不怪你。

只怪杨秀清反复无常,不肯爽快地把九江给我。

这样,让唐约翰火速派船过来,能运多少运多少。

运不了的,低价卖给他。”

邹世安心里舒服了些,说道:“我已经向唐约翰传信了。

不出意外,他明天中午就会派船过来。

这两个月我们一直忙着准备去九江,采办各种机器、物资,开销极大,账上只剩三万两银子了。”

吴捷却一点也不怪罪邹世安,反而笑道:“我去天京,留你在镇江当家,不怕你乱花钱,就怕你不敢花钱。

等咱们到了九江,咱们就要请洋兄弟开设银行,借钱办事。”

历来华夏强调勤俭节约,朝廷花钱唯恐超支。

但现代工商业扩张,却必须依靠银行信贷,借钱办事,以便扩大产业规模。

这一层,是邹世安所不能理解的。

复兴会势必要倚重洋人,借助现代资本知识,创办现代意义上的银行。

不过,邹世安敢把近百万银子的钱花掉,也算有胆量。

他生怕吴捷怪罪他乱花钱,没想到吴捷不仅不怪罪,反而夸奖他敢办事,心里十分高兴。

吴捷语重心长地说: “听你们说,咱们左七军现在有五千人了,且都是诚心投军的。

但兵马、钱粮都是小事,我最关心人才问题。

现在,水军有史潘西老弟主持。

陆军这边,我亲自抓。

咱们一到九江,先办一批学校,会务、陆军、水师、实务各一个。

“此事至关重要,必须投入十二分的精力,广泛搜罗人才。

我走之前,拜托冯桂芳老弟搜罗人才,筹备学校。

不知老弟准备得怎么样了。”

冯桂芳胸有成竹,侃侃而谈地说道: “我按照大帅所托,四面网罗人才,办学校的事总算有了些眉目。

会务学校,实则是咱们复兴会的干部培养学校,地位最为重要。

我本想建议让雲娘主持会务学校,但她身体欠佳。”

吴捷插话道:“这个党务学校,先挂我的名字,让李珊元主持实际工作。”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