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28章 泊船下关(1/2)

三天后,吴捷带着两门阿姆斯特朗重炮、两百杆德莱赛步枪,乘坐三艘水营主力战舰,前往天京陛见东王杨秀清。

同行的人有水营主帅史潘西、火器营主帅卢波克、侍卫长王杉、幕僚张允华,另有四十个亲兵、一百二十个洋人火枪手。

“振兴号”

战舰并未开动蒸汽机,三艘战舰也都收起了舰炮,避免太过招摇,引起太平军注意。

战舰逆水行驶两天一夜,于二更时分抵达天京下关码头。

江风习习,赶走了一天的暑热。

长江两岸火光点点,战船在江面来回巡逻,两岸亦有兵丁巡防,十分警觉。

天色已晚,天京城门已闭。

按照天朝规矩,非紧急军情,人员一概不得在夜晚出入城门。

杨秀清已派太平军水营主帅康正才在岸边等候。

为笼络洋人,他让唐正才送来五千两白银,要吴捷封赏洋人,鼓励他们抖擞精神,在明天入城内显露威风。

唐正才是湖南粮商,在长江、洞庭湖流域走船贩运粮食、木材,去年才加入太平军。

当时,罗大纲觊觎水营主帅位置,拉吴捷一起游说杨秀清。

杨秀清担心罗大纲尾大不掉,反而超擢唐正才为水营主帅。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得长江水利,本应大力发展水师。

但洪杨都无此远见,也无力打破太平军中的各座山头。

杨秀清令唐正才为水营主帅,把他引为亲信,企图以水师制陆师,抑制军中各座山头。

因为太平军行军打仗,多要靠水师战船运送人马辎重。

可惜,唐正才名为“正才”

,人也忠心,其实才干一般,并无远见,在太平军水营主帅的位置上毫无建树。

几个月下来,除了在天京江面设立数座修船厂,他并无其他可圈可点的政绩。

在唐正才治下,太平军水师沦为陆师附庸。

水师战船都为掳掠来的民船,无法装载船炮。

唐正才也想过造船,但缺少工匠、巨木。

西征军进入安徽、江西,弄来一些木匠、巨木,却被洪秀全、杨秀清召去营建天王府、东王府。

看到吴捷的三艘巨舰,唐正才十分羡慕,问吴捷:“老弟这三艘战船真是威风。

我愧为水营主帅,手下可无一艘这样的好船。”

唐正才是检点,吴捷为殿前左一指挥,唐正才官职高于吴捷,故称吴捷为老弟。

吴捷当然不容唐正才觊觎自己的战船了。

他笑着说道:“什么战船,不过是俘虏的洋船罢了。

老弟我不懂水师,也不懂战船。

我想,这洋船与我们的战船也并无区别,只不过大了一些,重了一些。

“就像洋人一样,比我们华人个子高大些。

检点大人是天军水师主帅,什么战船没见过。

这几艘破船,还能入您的法眼?”

唐正才提出上船参观,吴捷借口时间已晚、水手疲乏,明白拒绝了他。

唐正才悻悻而归。

一刻钟后,几个黑影靠近码头。

对过暗号,吴捷确认来人是康可铨,便带康可铨上船。

在船长室内,在油灯的摇曳下,康可铨显得憔悴、清瘦。

吴捷握着他的笔,说道:“老弟孤悬天京,置身险境。

这两个月来,你辛苦了,也瘦了。

特别是你留了胡子,我都差点认不出你了。”

康可铨笑笑,说:“我在天京驻守,手下好歹还有两千兵马。

主公这次进京,无异于单刀赴会。

卑职敬佩得很,至于这脸胡子,也是入乡随俗了。”

太平军禁止军民留辫、剪胡子。

但将士打仗,留长发、长胡十分不便。

不少人便留短发、定期剪胡子。

左七军镇守镇江,离天京远,不怎么执行这条禁令。

天京附近的太平军,在洪杨眼皮底下活动,留长发、蓄胡子的人比较多。

吴捷听康可铨喊自己为主公,心里不免窃喜。

康可铨追随自己委早,有自己的嫡系武装,是吴捷手下诸将中实力最强的。

若论实力、才干,康可铨最有资格担任吴捷副手。

但吴捷担心他尾大不掉,一直让邹世安担任自己的副手。

这里面的微妙,康可铨自然心领神会。

之前,杨秀清让吴捷派人回防天京。

吴捷左思右想,觉得康可铨最合适,既能独当一面,又是复兴会的元老。

吴捷又有些不放心。

康可铨能力出众,若他被洪杨设法笼络,恐他心生异心。

若他实力渐长,恐怕他危及自己的地位。

虽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必要的防备还是要有的。

两个月未见,谁知他经历了什么,心境有无变化?

康可铨上船时,吴捷的侍卫长王杉特意把康可铨的亲兵留在船下。

康可铨何其聪明,便喊吴捷为主公,以示忠诚。

吴捷笑笑,说:“什么主公不主公的,老弟以后不许喊我为主公。

大家都是复兴会员,复兴会员都是同志,彼此平等。

咱们不搞帝王将相那一套。”

康可铨也尴尬而不失礼貌地笑了笑,算是消除了刚才的芥蒂。

他说: “这两个月来,清军江南大营逼迫甚急,杨秀清从镇江、扬州调来援军,总算打退了向荣的进攻。

杨秀清本来把天京城防交给东殿亲信,但东殿兵马都去了北伐、西征战场。

“天京内外多是北殿、翼殿兵马,他们打仗不积极。

杨秀清无奈之下,只好把天京城防大权交给韦昌辉。

后二军在这里表现尚可,得到韦昌辉、杨秀清的肯定。”

杨秀清十分猜忌韦昌辉、石达开,不敢放他们出城作战。

以两王的实力、威望,不难在战场上立功、扩充实力。

赖汉英久攻南昌不下,杨秀清一时心急,派韦昌辉出城主持西征。

韦昌辉刚走到芜湖,杨秀清后悔不迭,安排亲信上书挽留韦昌辉。

杨秀清趁机召回韦昌辉,把他置于自己眼皮底下。

韦昌辉得以长期主持天京城防,对城内外守军配置、地形、道路交通等情况一清二楚,为日后“天京内讧”

埋下伏笔。

“天京内讧”

的事,吴捷还未向任何人透露。

聪明如冯桂芳者,已经猜到洪杨将要火并。

不久之后,湘军情报机关也准确确定诸王之间会有火并。

康可铨十分聪明,迟早会看出火并的端倪。

现在,吴捷还不想向他透露过多东西。

吴捷问他:“周庭森那边怎么样?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