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00章 据理力争(1/2)

不出意外,说话的人正是罗大纲。

他并不顾忌众人的目光,说道: “天军轻取金陵,全在得水师之便,每日舟行数百里,将清妖追兵远远甩在后面。

天军粮食、给养充足,随军装在船上,随用随取,无运送辎重之苦。

“天王要北伐军轻装急进,其实有所不知。

第一,从金陵进军燕京,不同于从武昌进军金陵。

天军无船可乘,全靠骑马、步行,行军速度必然缓慢。

“第二,北方一马平川,清妖还有数支满州、蒙古马队。

此乃清妖家底,极为精锐,往来如风,凌厉非常。

天军骑兵不多,缺少精良战马,如何对付清妖马队?

“第三,北方素来顺服朝廷,不像南方这样到处都是会党。

北伐军怎么补充新兵?

怎么筹措给养?

怎么渡过黄河?

怎么辨别道路?

这些问题不解决,怎能轻兵冒进?

“天王要老臣参加北伐,老臣年纪大了,昏聩无能,恐怕不能奉诏。”

罗大纲公开抗旨,令洪杨颜面扫地。

不过,他一向劳苦功高。

论起功劳、能力、威望,别说秦日纲、胡以晄这样官居极品的人比不上他,就连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也要甘拜下风。

他功劳如此大,却是天地会大舵主,并不信奉拜上帝会。

加之一向直言无忌,至今仍然只是个指挥。

他有怨气在心,如此公开抗旨,洪杨也不便当面驳斥他。

底下诸将议论纷纷。

没等洪杨二人说话,林凤祥第一个跳了出来。

他已被杨秀清内定为北伐军主帅,眼见罗大纲阻挠北伐,他立即责备他道: “大纲此言差矣!

天军士气正高,战力无穷,正是三军用命之时。

那清妖个个不堪一击,燕京不过是个纸糊的老虎,一捅即破。

大纲何故长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

林凤祥虽然只有二十八岁,却已是天官副丞相。

论官职,林凤祥只比天官正丞相秦日纲低一些。

他也不管罗大纲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前辈,也说不出什么真知卓见,只管往罗大纲头上扣大帽子。

李开芳被内定为北伐军副帅,他也迫不及待地说道:“前面,我作南路军先锋,第一个到达天京。

从我到达天京,到咱们攻破满城,前后不足半个月。

我听说,燕京城比天京城小多了。

咱们能打下天京,就打不下燕京?

如果半个月打不下,一个月还打不下?”

林凤祥、李开芳一开腔,底下几个东殿大将纷纷附和他们。

不过,他们都说不出什么道理出来,不过是阿谀洪杨而已。

看到罗大纲被众人围攻,吴捷瞅准时机,大声说道:“既然天王、东王要咱们各抒己见,我也就讲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吴捷与罗大纲走得很近,这在太平军中已是公开的秘密。

见有人为罗大纲打抱不平,众人停止议论,把目光投向吴捷。

只听他继续说道: “历来华夏统一战争,都是从北向南。

因为华夏北高南低,河流多从北流向南流。

从北向南进攻,可以居高临下,争取高屋建瓴之势。

“从南到北取得天下者,唯有明太祖朱元璋一人。

元末失德,天下大乱,黄河以南尽归抗元势力。

明太祖统一南方后,先后出动大军八次北伐,历时二十余年,才最终灭亡元朝。

“如今,满清虽然失德,但远不如元末那样暴虐。

全国虽然动乱,但各省都服从清妖统治,士人仍然心向满清。

天军虽然所向披靡,但仅仅占有金陵一隅。

因此,我认为,罗大人说得在理。

对于北伐,咱们还是要慎重一些。”

吴捷是东殿的人,这样公开与东王唱反调,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东王故意安排的?

众人不禁暗自揣测。

场面有些尴尬。

翼王石达开出来解围了,他说:“依大纲看,咱们应该怎么办?”

罗大纲毫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自信地说道: “我有上下两计,可供天王、东王斟酌。

上计,欲图北方,必先进占河南,剪除燕京羽翼。

然后,请天王御驾亲征,移都开封,取河南的钱粮作补给。

如此,大军方能渡过黄河,可以放心攻取燕京。”

这个罗大纲,又提定都河南的事!

吴捷忍不住在心里埋怨他,岂不知洪杨已经将金陵改名为天京,定都天京早就是板上钉钉的了!

却见洪秀全笑了笑,他早就主张定都开封。

虽说迫不得已定都天京,他还是承罗大纲的好的。

但是,既然已经决定定都天京,他也不便出尔反尔,便说道: “朕进了天京城,才知道天京的好。

她虎踞龙蟠,又有长江、钟山名胜。

开封河道淤塞,干旱苦寒,百姓穷苦。

燕京比开封还要往北,苦寒难耐,更不必说了。

这开封、燕京,哪能比得上天京一星半点?”

听洪秀全的话意,似乎已经陶醉在天京城的温柔乡中了。

历史上,洪秀全进入天京后,深居天王府,就连杨秀清也难得一见。

他在天王府里尽情享乐,或与上百名妃嫔贪做房事,或潜心修改《圣经》,大小政事都委与杨秀清。

罗大纲看着比他年轻许多的洪秀全,痛心疾首地说道:“天下未定,天王却打算安居此地,日后安能长久?

我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去哪里了。”

吴捷大吃一惊,罗大纲这话竟不是诅咒天国短命?

得亏他劳苦功高,为老者尊。

要换了别人,早被洪杨拉出去砍头了。

众将也议论纷纷。

杨秀清脸色铁青,问道:“大纲,你一向识见不凡,把下策也说了吧。”

罗大纲自恃年老有功,又封赏不厚,便毫不示弱,镇定地说道: “下策嘛,就是效仿当年明太祖伐元。

先平定南方九省,然后兵分三路,一路进湘、楚,占据长江上游;一路走汉中,趋西安,进山西,威胁燕京;一路出扬州,走徐州,占山东,剪除燕京羽翼。

待时机成熟,三路一齐出兵,会猎燕京。”

罗大纲的上策已不可行。

因为琦善已在江北集结大军,燕京方面也急调蒙古、满洲马队入关,护卫京畿。

但他的下策,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

可惜,洪杨都是刚愎自用之人,不会听取他的意见。

杨秀清耐心等罗大纲说完,然后把阴鸷的目光转向吴捷,说道:“吴捷,你也赞同罗大纲的看法?”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