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第三十七章(2/4)
那又能如何,是找出来再把她斩草除根吗?
送给皇帝处死,换取更高的地位?
他又将她看了很久,才低声问:“她是谁?”
卫衡不知道舅舅为何要问她,只能说:“她是薛家的四娘子。”
裴子清仔细看她的样貌,这姑娘虽也极美,却和县主的样貌并不相似。
但方才那个神态,却又极为相似。
薛家?
不过是个没有听过的小家族。
他在想什么,怎么会觉得这姑娘有几分像她。
她怎么会像萧元瑾!
那个人是他心里最特殊的存在。
当初她给了他荣耀和权力,给了他隐秘的盼望和温情。
但是他由于某种原因,他背叛了她,这么多年,再也没有第二个人能留在他心里,以至于成了他的业障。
大概,没有人真的觉得她已经走了吧。
丹阳县主萧元瑾,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忘了她。
无论是背叛还是别的,更复杂的情绪。
“你方才,在和衡儿说什么?”
裴子清问她。
元瑾想了片刻,轻声道:“不过是卫三公子和我说了几句写莲的诗罢了。”
裴子清听着笑了笑,少男少女们,彼此相互有倾慕之意,是再正常不过的。
他的语气彻底淡漠了下来:“你走吧。”
把这样的女子认成她,是对她的侮辱。
薛元瑾不置一词,裴子清是她一手选的人,脾性她最了解不过。
此人才高八斗,最善于察言观色,在他面前,最好就是少说少做,免得让他猜出心思。
她这么一说,他势必觉得她是和卫衡有什么私情,只会看低她几分,更加不屑于理会她罢了。
她行了个礼,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到了傍晚,吃过晚膳。
薛府的人才赶着马车回家。
薛元珊几个上了马车,正和太太们将今天发生的事。
“有的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要看人家看不看得上你。”
薛元钰见元瑾走出来,冷笑着说,“凭出身,给人家做妾都勉强。
遑论还想做正室,巴巴贴着也没人要!”
元瑾一言不发,径直地上了马车。
这种人,你反驳她她倒更带劲了,再者她现在也没有心情计较。
她只恨自己那时候手里没把剑,仇敌就在她面前,她都没办法报复,最好是一剑捅死他。
不仅不能捅死他,反而自己还要装傻,实在是让她忍得很难受。
薛元钰见元瑾不理自己,果然央央地没了兴趣,缩回了头。
崔氏则难得地看出自己女儿的不痛快,以为她是因为薛元钰的话,就安慰她说:“你二叔家两个闺女说话就是如此,你别在意就是了。”
元瑾看向她,虽然她是不在意薛元钰,却也不喜欢崔氏这话。
崔氏这样的人就是如此,色厉内荏,面对子女拿得出款来,你真让她对外面的人使威风,那是半点也不敢的:“那您就不在意吗?”
崔氏就说:“怪只怪咱们是庶房,你爹又没出息。
你娘我……也不是正经官家的女儿,不能和人家比。”
元瑾一笑:“二叔当年是冒领了父亲的文章,才拜入了山西布政使名下。
若没有这段,他如今怎么能做到知州的位置?
现在他两个女儿倒是挟恩报仇,全然忘了。”
崔氏又叹说:“人家如今却是知州,你父亲只是个地方寺丞,又能有什么办法。”
元瑾发现,崔氏其实是个非常认命的人。
那她认命吗?
她自然不了,她若是认命,那些害死她的人岂不是做梦都要笑醒了!
她会抓住一切的时机成长,这些对不起她的人,她最终会一个个地报复回去的。
“不会总是这样的。”
元瑾淡淡地道。
她挑开车帘,看着外面渐渐消逝的黄昏。
她看也不看卫衡,反倒惹得卫衡身边的人又笑了起来:“卫三,这美人为何不理你了。
可是你长久的不回应,人家恼了你?”
卫衡清俊白皙的脸微微一红。
他之前是觉得薛四姑娘的身份配不上他。
可不知道为何,他总觉得今日的薛四姑娘,比往日的要好看许多。
若一开始便是这个人喜欢的他,他未必能拒绝得了。
但她突然又这样似乎对自己不屑一顾,他却也不舒服。
之前不是喜欢他喜欢的不得了吗,为何今天又这幅样子!
卫衡便走到了她面前,顿了顿说:“薛四姑娘。”
他为何突然叫她。
元瑾抬起头看。
卫衡继续轻声道:“不管你是因何种目的来到这里,又说了什么话。
我只是想告诉你,你我并不相配,往日的那些事便算了,从今起切莫纠缠我。”
元瑾听到这里便笑了笑。
她的笑容有些奇异,既轻缓又美丽,似乎带着几分嘲讽。
这卫三公子倒也算优秀,但元瑾是什么人。
这些年权贵们在她眼里就犹如过眼烟云,别说是个小小卫三,就算把侯爷太子的送到她面前来,她也看都不想看一眼。
小元瑾怎么看上这么个人!
即便小元瑾当真喜欢他,难道他就能如此当众羞辱人不成?
今天在这儿的是她,倘若是旁的姑娘,该如何自处?
“卫三公子是不是误会什么了。”
她的语气淡淡的,“我在这里看花,既没有扰旁人,也未曾扰公子。
什么喜不喜欢的,却不知卫三公子从何而来。”
“你……”
他哪知这薛四姑娘竟然嘴巴还如此厉害,脸色未免一红。
她现在的神情,似乎真的和以前天壤之别。
正在这时,石子路上小跑来一个小厮,叫着卫衡“三少爷”
,跑过来气喘吁吁地在他耳边说了什么。
卫衡听完之后脸色一变,也来不及跟薛元瑾说什么了,匆匆几步走出亭子。
本来看着好戏的薛家几姑娘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那小厮也跑到管事嬷嬷旁边说了话,管事嬷嬷也郑重了起来,招了亭子中的娘子们:“有贵客路经此处,请娘子们先随我去花厅。”
见管事嬷嬷催得急,众娘子也赶紧起身,纷纷走出凉亭。
却只见那石子路上走来了一群人,数十个护卫在前开道。
簇拥着一个头戴银冠,身着飞鱼服的人。
他嘴唇微抿,眉眼间有些阴郁,却是一种阴郁的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