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挥刀(下)(1/2)
“任何事情咱们都得先做,不做是不可能成功的!
做了之后,不但可能成功,还可能有意外的惊喜!
即便是失败了,也能有所得!
这就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做事的意义。
’ 宁为在办公室里絮絮叨叨的说着。
不是针对三月,而是对面沙发上略有些拘谨的年轻人。
年轻人叫袁家竣,出生于北湖省一处宁为没有听说过的村庄。
自从宁为把柳唯赶走,让相处了十年的老伙计去解决个人问题后,极兔安保便将这年轻人安排到了他的身边。
主要工作还是接柳唯的班,平日里开开车车,负责宁为个人安保方面的事宜。
极兔安保这边安排来的人,业务能力自然是很强的。
只是性格跟柳唯还是有较大差异,在宁为看来就是木讷且不够圆滑。
认死理,讲规矩,不怕得罪人。
当然柳唯其实也是不怕得罪人的,只是不像这年轻人般,把规矩看得特别重,不懂变通,硬得跟花岗岩一般。
这一点是宁为觉得袁家竣最不讨喜的地方,但他也不至于因为这个原因让老陈换个人来 这一点上宁为是讲道理的,本来人家提供的免费服务,他自然也不好意思挑三拣四的。
除此之外,宁为更清楚如果他一定要求把人退回去,老陈那边自然也不会多说什么,但对于这年轻人来说终究不是件好事。
不过话又说回来,性格也是可以改造的。
无非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言。
最初柳唯刚来的时候也是惜言如金的人,跟他接触久了还不是成了话痨一个?
就好像此时,宁为依然在按部就班的给身边人洗着脑,虽然现在看来效果并不显著,但反正是随手之举,贵在坚持。
甚至如果把这当成一個挑战,还会很有趣味性。
“你看看,这次事情的脉络已经很明确了,我们就做的不错,甚至是超出了之前的预计。
最初我找到罗恩教授,只是希望她能帮我发声,让我们在引入人才这块的困难少一点点,让我们的项目推进能更顺利一点点。
你能想象到,事情发酵之后,我们竟然还找到了宣传文化自信的契机?”
“是人都有脑子的!
东方人、西方人,白种人、黄种人,大家都只有一颗脑袋,里面装了一个脑子,所以这里默认大家的智商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对科学而言,无非就是无数原始的积累。
欧洲他们搞文艺复兴的时候,我们还在写着八股文,所以落后了数百年,这是之前欠下的债,得认!
’ “但这个世界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学习远比创造要容易。
比如从开普勒、卡瓦列里,到莱布尼兹、牛顿,前人奠基、后人发展,提出许多问题后,最终开创了一整套数学理论,就是我们所说的微积分。
但几代人努力开创的东西,我们需要的时候大概只要学习个三年五载,便能掌握为我所用。”
“对了,说到微积分我歪下楼,这其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比如关于牛顿创造微积分,学术界就有一个段子,话说1669年那会,牛顿在剑桥大学升为数学教授。
当时学校资金紧张,包括牛顿大部分教职工薪水已欠数月。
为解决此问题,牛顿潜心研究创立了微积分,然后规定数学院的孩子们必须学习这门课,不及格就得重修,并缴纳补课费,一举解决了拖欠薪水的问题 “当然,这只是段子!
而且我怀疑是华夏人编出来的,因为当年某图书管理员也被拖欠过工资,后果更严重好吧,扯远了。
其实莱布尼兹跟牛顿当年还起了学术之争,不过你肯定不关心这些!
但你是否同意创造远远比学习更难这个说法?”
说到这里,宁为抬头瞟了对面沙发上的袁家竣一眼,这人是真闷啊!
好在他主动提问,对面终究还是很给面子的有了反应。
下意识的点了点头,还答了句:“是的,我同意!”
话音落下后,大概是想到了什么,又补充道:“不过我学不会,我初中时候数学就不算好,方程怎么学都学不会。
可能是我太笨了。”
“这叫术业有专攻,跟笨不笨扯不上关系。
宁为随口纠正了一句,然后继续说着:“现在我们达成共识了。
学习比创造要容易的多。
所以从我们开始承认的确落后了开始,这三、四十年其实华夏一直都是不断学习,然后奋起直追的过程。
学习西方的知识体系,学习他们的人文思想,很长一段时间英语是我们的必修课,因为基于许多新老行业的整套体系跟技术标准,都是他们建立的。”
“翻译会有谬误,可能因为个人的理解让所有人跑偏,所以对于一线技术人员来说,起码在这一时间段内,拥有阅读英语文献的能力太重要了。
技术文档、说明书、标准参照等等东西都是人家用自己的语言书写的。
懂英语,这些东西看明白了,上手自然就快。”
“所以在当年把英语纳入基础学科没什么好说的。
通过高考做指引,让有志者多背些单词,学习语法,有助于筛选出真正适合做技术的那一拨人去接受更高等的教育,然后去学习别人先进的思想跟文化技术,来完成追赶。
但这个世界啊,就没有完美的决策。”
“学其精华弃其糟粕毕竟只是最完美的构想。
这个世界哪有那么简单?
总有那么些人,奋发努力,伸长了脖子去瞅了一眼,但看到的只是国外几百年的积累。
于是,哇,这个太强了,哇,那个太具想象力了,太强大了!
嗯,他们觉得自己看到了真相,然后再用对比的视角来审视华夏,最终得出结论,咱们赶不上人家了啊!”
“这就是我刚刚要将学习远比创造要更快跟你达成一致的原因。
这些人所谓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的结论,认为跟世界接轨,第一要务是承认我们跟对方的差距是无限大的。
哪怕我们奋起直追,但人家也是在进步,所以永远是追不上的!
乍一听,没毛病,但这些人独立思考时却恰恰忽略了生产力进步并不是一个线性持续过程,而是断续过程!”
“每个层级科技发展是有瓶颈的,到了瓶颈会卡在那里,没有理论上的突破,很难再次继续高速发展。
这就是后来者的机会。
但他们看不到啊,偏偏最早能开眼看世界的那批人都是拥有着高于社会平均线的教育背景。
当他们都认为华夏永远赶不上西方世界,思想便开始在后知者中传递,然后所谓的民族自信就——一砰,炸了!”
听到这里,对面的年轻人张了张嘴,明显是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没发出任何声音,静静的等待着宁为继续废话 宁为注意到了这些,也不以为意。
虽然有话没说出来,但能有反应就说明他没白说,这就挺好的。
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嘛,总得一步步来,如果能靠一次谈话,就让人彻底转变了思想,那是魔法。
传销都没那么神奇。
“是不是听着很气?
但这本就是实质上发生过的戈还很小的时候吧,什么读者、知音上讲教育的文章能把我老爹气到半死,什么日岛孩子教育坚韧不拔的品质,欧美孩子从小培养孩子想象力,华夏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扼杀他们的创造能力反正你要看多了那文章,很轻松就能得出结论,横竖就是华夏要完呗。
“再然后就是国外的东西肯定是要比国内好的,哪怕其实那些东西都是国内代工的,但起码用到了别人的技术不是?
人家待遇好,高端产业集中,反正哪哪都好,所以向国际看齐就是先进的,否则就是闭门造车。
有海归背景那必然是优秀的,林林总总很乱!
也让人很不舒服!”
“即便是现在这种思想也还是有市场的。
如果想要改变,不做任何努力,就得靠时间来慢慢消化,比如过个十年、二十年,只有华夏能造出高端产品越来越多了,人家都需要我们的技术授权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活下来的样子,这种言论就没有市场。”
“但谁愿意等这么久啊?
我们为什么要办三月期刊?
为什么有底气不在介入世界高校排名,因为现在我们有一套科学理论体系是世界最领先的,目前最核心的文献都是用中文书写的。
想系统学习研究,当然可以,你们来吧。
来了,就能参与其中。
不来,就先落后着,想清楚了再说。
“看,这就是做事的好处,阻力当然是很大的。
如果当初我不去做这些事,按部就班的按照人家订的规则来,可能要等十年、二十年,才能有这种效果。
但凭什么去等啊?
华夏传统文化偏向于内敛,人家夸奖,你得谦虚一句哪里,哪里,否则就可能被攻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