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二百七十八)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对手(2/2)

如“来广省本地兴贩,一切落地货物,分别住税报单,皆投金丝行,赴税货司纳税,其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分为行税报单,皆投洋货行,俟出海时,洋商自赴‘粤海’关部纳税。”

之后由公行按贸易额收费,作为公行基金,用于清偿行商拖欠、罚款、亏折等债务。

清廷的这些严厉的承商制度,逐步使十三行的商业资本置于清朝封建权力的支配之下,同时又因为生意的缘故,朝东印度公司“借债”

购买产品,实际无法防“夷”

, 这使得十三行公行在鸦片战争后迅速衰落。

关于十三行商的财产去向问题,直到现在,仍然是个“悬念”



当年十三行行商中,家财最多而又最有势力的,要数潘、伍、卢三家。

道光十四年(1834),怡和行商伍秉鉴向外商宣称,他的资产“约值二千六百万元(银元)”



同文行的潘启官,被法国杂志描绘为“财产比一个国王的地产更富”

,大约有一亿法郎巨款,每年消费达三百万法郎。

行商中的多数都是园宅华丽,生活奢侈的。

据外商记载,行商潘氏“有妻妾五十,婢仆八十,园丁役夫三十”



“彼之家园内穷奢极侈,以云石为地,以金、银、珠、玉、檀香为壁。

在妇女闺房之外即有广大能容纳百名丑角之剧场,故妇人时时不难得有娱乐。

又有九层高之宝塔,以大理石及檀香为壁砌成。

其余珍禽宝木,美不胜收。”

而卢家的“广利行”

呢?

外商一直惊奇地称其“财富巨大”

、“始终不知道卢茂官的家产有多少,问到他们的财富数目,他们总是笑着不愿意透露。”

在鸦片战争后,以伍、潘两家为首的行商们大都移资海外发展,而卢氏家族则仿佛蒸发了一样,除了仅在国内拥有少数的资产外,其余皆不知所踪。

而现在,这一神秘的华人家族,再次以神秘的方式出现在了中国大陆。

“这说明,瀚之现在的名声,在海外华商之间,已经是相当响亮了。”牛敬业说道。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