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304 真传一句话(2/2)

运动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

拳术运动中的平衡是暂时的,甚之是瞬存即失的。

在千变万化的招术中,如何保证重心平衡和稳固呢?

力学方法是保持随遇平衡。

就是“处于平衡壮态的物体受到微小扰动后,能在任意位置继续保持平衡”

,无论是手法、腿法、步法的转换,也无论是化是打,都必须保持随遇平衡。

比如:前辈有“前不过脚尖,后不过脚跟”

、“肩不出内圈,膝不出中圈,脚不出外圈”

的说法。

是重心随遇平衡的方法之一。

高度功力与技巧相合的“四两拨千斤”

,不以拙力胜人的有些动作体现了杠杆定律。

杠杆的受力点称力点,固定点称支点。

克服阻力的点称重点,支点到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重臂,当力臂大于重臂时可省力。

比如:为什么园林工用剪刀修整树枝那么省力?

磅秤称重的增砣虽小为什么能压千斤?

这就是当杠杆所受作用力和所克服的阻力在同一平面内时,作用力和力臂的乘积等于阻力和重臂的乘积;当力臂长于重臂,作用力小于阻力时,必然省力的简单原理。

太极拳的发劲,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



这样身体的腕、肘、肩、髋、膝、踝等几大关节接牢连在一起,就相当于增加了力臂的长度,全身组成力臂,脚是力点,肘、腰尾骨、膝可做支点。

根椐拳势和对方态势的不同,灵活变换重点支点和力臂。

“手脚齐到,方为真”

就有几个接触点同时发劲的拳法。

另外,太极拳发劲的作用特征,是攻击对方中心掀而挫之,拿法中主要拿住对方中心劲路,以梢节制末节,同样是发挥杠杆作用。

再则,诸如野马分鬃、倒撵猴、斜飞势。

高探马等拳势都是手脚上下或左右或前后交叉又多点进攻的方式,也体现出杠杆的力学特点。

站立步的实腿髋骨、股骨、胫骨与脚跟贯通而松沉于地面,实腿松沉的劲力带动虚腿脚跟、脚掌提起离地。

尾闾借助沉到实脚底的地面反座弹力,使骶骨、尾骨向前翘。

通过股骨的杠杆发力撬动虚腿之膝弓出去。

同时借助沉到实脚底的地面反座力,推动手臂用掤劲向上圆滚。

“根劲桩功”

的用法也体现了“四两拨千斤”

的特点,松腰沉提劲、掤劲从脚起是“四两拨千斤”

需要的功力。

拔跟使对方失重不稳是“四两拨千斤”

需要的技巧。

“玉女穿梭”

的化打合一也体现出杠杆的力学特点,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再细说了。

延时加速使太极拳威力倍增。

太极拳的劲道、技法符合牛顿第二定律“动量的变化相等于力与时间的乘积”

的原理。

以延长力的作用时间,使对方身体发生加速运动。

太极拳的诸多刚揉相济,沾连粘随,只要与对方接触,一搭手就粘住,利用摩擦力抵住其重心,不是立即收回,而是继续不断加力,直至使对方跌倒,这种延长力的作用时间。

并使对方身体发生加速运动的结果,被打击的力度大,伤害重。

吴式太极拳名师徐致一对此举例说:“我们用大铁锤去击几尺见方的大石块时,如两手举硬柄的大铁锤用大力去击石块,因怕两手虎口被震痛,往往锤到石面立即松劲。

由于力的作用时间较短,结果只能击碎石块的表明而不能使石块裂开;如果改用软柄的大铁锤(用藤或竹的软柄可免虎口震痛),两手使出同量或者较小的力去击石块,只要听任大铁锤重重落下,使石块受震(即是加长力的作用时间。

石块就会分裂为二。”

他还指出:“太极拳中有所谓‘内劲’者就是与此类似的击法,实际上,并不是力的本质的问题,而是力的作用时间的问题。”

太极拳技击讲究内外合力,拳势动作符合合力的原理。

这个问题分为两方面来讲。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