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 集体捧场(1/2)
535 集体捧场 今天第一更,求推荐,求订阅!
“你有必要和一只见人就咬的疯狗计较吗?
我想,我宝贵的时间还是留给美好的下午茶吧。”
这是今年年初,埃文-贝尔对于“太阳报”
捏造他和艾玛-沃特森绯闻时的评价。
被称为“疯狗”
的“太阳报”
,在之后连续几次报道之中,都对埃文-贝尔进行了严厉的抨击。
从巴黎时装周的“哗众取宠”
,到柏林电影节的“无声无息”
,再到格莱美颁奖典礼的“无聊俗套”
,还有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时的“跳梁小丑”
……“太阳报”
以及它周日版的“世界新闻报”
,都在相处一切负面词汇对埃文-贝尔进行抹黑。
就算是“致命身份”
取得了出色的票房时,“太阳报”
也坚称“这是一次垃圾影片的爆米花式惊喜”
。
当“九”
首演时,周日版的“世界新闻报”
没有任何疑问地进行大肆打击,认为埃文-贝尔的娱乐生涯就要“覆灭”
,他们坚持认为这是埃文-贝尔事业迎来灭顶之灾地开端。
就算是“九”
的首演取得了成功,周一出版的“太阳报”
也坚持认为,周日晚上演出的成功只是“一个意外”
。
但是,“九”
接着就以让人赞不绝口的口碑开启了全新的征程,甚至让人恍惚间看到了百老汇巅峰时期的盛况。
所谓盛况,不仅仅因为上座率,还因为关注度,还有百老汇大道上的热闹。
取代“狮子王”
,成为百老汇剧院的首推剧目,埃文-贝尔巨大的头像悬挂在百老汇剧院的门口,成为推广广告。
这只是一个开始。
连续三十场全场爆满,这是去年“歌剧魅影”
也没有能够创造的奇迹。
更夸张的是,百老汇大道多年未见的排队场面,又再次出现了。
五月十一日,周一清晨。
经过第一周的口碑传播之后,“九”
的声明正式打了出去。
所以,百老汇剧院门口就出现了三十多人的排队购票场景,大家只是为了购买当天晚上的第一张“九”
观影门票。
八百张门票很快一售而空,在不到六个小时之内。
这种情况持续了五天,当百老汇夏季套票已经销售一空时,剧院预留的贵宾vip座位也全部销售完毕,如果想购买预留票,只能买到六月第二周的票了。
“九”
五月份二十七场——有三场是加场,一共三十场——的八十张预留门票在五月十五日就先不销售一空。
于是,从五月十七日起,排队的人越来越早,就希望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抢到当天的门票。
到五月二十三日时,甚至出现了当天晚上十一点就抵达剧院门口驻守,仅仅为购买第二天的一张“九”
观赏门票。
在五月二十五日时,百老汇出现了久违的百人排队长龙,足足有超过两百之数的市民在百老汇剧院门口进行排队,希望能够一睹“九”
的风采。
“九”
,也许它不是百老汇历史上最经典的剧目,“猫”
、“歌剧魅影”
、“西贡小姐”
、“悲惨世界”
这些经典可都是经过了时间考验、岁月沉淀下来的经典,“九”
只能算是崛起新秀罢了。
但是,“九”
却成为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重新拉动百老汇声望的剧目。
这个成就,就算是埃文-贝尔之前起家的“猫”
也没有能够做到。
观众的捧场,不仅是纽约的观众,来自美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游客们都纷纷赶到百老汇剧院,就为了能够欣赏一次“九”
。
但是,百老汇不同于电影,电影可以二十四小时无限循环播放。
可百老汇演员就是那一批,精力有限,一天表演一场,四个小时,就耗尽了他们的全部精力。
所以,“九”
的门票依旧是一票难求,网络上最高甚至将一张一百二十美元的门票炒到了三千美元,令人咋舌。
媒体的捧场也为“九”
增加了不少声势,整个五月份,前后有超过五十家媒体对这出剧目进行了报道,远远超过了去年“歌剧魅影”
重新上演的声势。
其中,纽约代表性杂志“纽约客”
还制作了一期专题,叫做“融入纽约人血液里的百老汇”
,这篇文章内写到,百老汇也成为了纽约客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摆脱了原本高雅、老迈的形象,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注意。
在此情况下,无论是周一到周六版的“太阳报”
,还是周日版的“世界新闻报”
,他们都无话可说,只能讪讪地说到“出乎意料地成功,媒体炒作功不可没”
,似乎还希望将“九”
的成功算上自己一份功劳。
而“首映”
更是鸦雀无声,艾略特-卡特也只能安慰自己,百老汇不是他的工作范畴。
“太阳报”
和“首映”
的哑火,让埃文-贝尔在与媒体的斗争之中,再次取得了胜利。
更重要的是,“华盛顿邮报”
还幸灾乐祸地说“埃文-贝尔用成绩让八卦小报闭嘴!”
显然,不少媒体都认为,埃文-贝尔和媒体的抗争也是一大看点:前提是,被埃文-贝尔甩耳光的媒体不要是自己就成。
站在舞台之上,当埃文-贝尔从演员群之中,单独走上前时,那雷鸣般的掌声,夹带着欢呼尖叫和口哨声,就是对埃文-贝尔辛苦表演最大的嘉奖。
百老汇舞台,不是歌唱表演舞台,也不是演技展示舞台,它将接受来自观众最直接最残酷最可怕的评判,是鼓掌还是嘘声,无需等待,即可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