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4 集体闭嘴(1/2)
~.
-~ 今天第四更,求推荐,求订阅!
“同性恋西部片”
,显然,媒体又再次和埃文-贝尔作对了,他希望大家不要把这部电影单纯看做是同性恋作品,也不要当做是西部电影去观看,但媒体却偏偏为“断背山”
冠上了这样一个名头,着实让人恼怒,也更让人哭笑不得。
事实上,埃文-贝尔虽然无奈,但也没有再和媒体去争执,因为即使他不说话,媒体也足够难堪了。
媒体们必须面对的情况是,他们对“断背山”
弃之如履,对埃文-贝尔的这个决定吐上了一口又一口的唾沫,而现在他们必须忍着恶心自己把唾沫都舔干净,然后厚着脸皮、红着脸颊,将他们笔下的赞扬之词发布在自己任职的媒体之上。
将时间回拨到一年前的八月份,引领2004年整个暑期档狂潮的埃文-贝尔,被踢爆即将要接拍同性恋题材作品“断背山”
,于是媒体口诛笔伐。
埃文-贝尔最忠实的支持者之一,任职于“电影评论”
的克里斯-范朋克用一句“这是埃文-贝尔有史以来最愚蠢的决定!”
为这件事做了定论,从而也引发了全美国吐槽埃文-贝尔的(最快更新)狂潮。
好莱坞电影工业在不断进步着,但是这个电影大熔炉对于同性恋的容忍度却从来没有改变过——也许有那么一点改变,从原来的零容忍到现在的零点一的程度?
好莱坞的潜规则就注定了,同性恋电影没有出头天,这是不允许发生的事,没有任何一部同性恋电影会被容许大张旗鼓,即使是如日中天的埃文-贝尔也不行。
埃文-贝尔的崛起速度十分快,就好像火箭一般,但这在好莱坞却不稀奇,因为一夜成名的故事比比皆是,埃文-贝尔实在算不上神话。
就连童话都算不上。
而好莱坞更让人吃惊的是,一夜堕落的速度往往比成名速度还要快上十倍。
也许昨天你还可以站在舞台上接受无数人的欢呼和尖叫,但是第二天你就有可能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
埃文-贝尔曾经经历的诽谤事件根本不算什么,虽然所有人都在指责埃文-贝尔。
让他陷入了绝境,但至少还是有人关注他的。
好莱坞真正残酷的是,前一天聚光灯还在身上,也许第二天就人去楼空,就算他脱.
光了在街上果奔,也没有人关注。
漠视和遗忘,才是最可怕的一件事。
所以。
既然埃文-贝尔能够坐火箭一般红起来,也可以因为一部同性恋电影,一夜之间就被漠视和遗忘。
“电影评论”
、“首映”
、“世界新闻报”
……整个舆论界都在质疑埃文-贝尔的决定,就连最后的阵地“娱乐周刊”
和“纽约时报”
也不敢打包票,只能说一些中立的言论。
整个好莱坞都在埋葬埃文-贝尔,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化作尘土,一点一点将埃文-贝尔淹没。
“断背山”
拍摄期间,没有人关注。
没有任何人关注,包括威廉-伍德。
观众可以看到关于“撞车”
关于“神秘肌肤”
的消息,可以看到埃文-贝尔发行新单曲的消息。
还可以看到颁奖季的消息,但是关于“断背山”
,没有任何消息,没有人在意。
一直到第六十二届威尼斯电影节,“断背山”
才似乎从深深的海底付出水面,一夜之间以耀眼之姿出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金狮奖、最佳男演员奖,这是来自威尼斯的嘉奖,不算什么;但是多伦多全场起立,长达二十分钟的鼓掌?
没有人能够忽略这一点,即使是自大自信狂妄的美国媒体也不能。
他们终于开始意识到,“断背山”
蕴含的力量,似乎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没有人愿意开口说话,即使是最擅长“遗忘”
、最擅长“翻脸不认人”
、最擅长“虚以委蛇”
的媒体也不愿意,一年之前的信誓旦旦、言之凿凿还历历在目,现在不仅要他们开口说话。
还要开口为“断背山”
唱赞歌,这几乎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所以,第一家报道“断背山”
的媒体居然是“世界新闻报”
,这个非专业娱乐报纸的花边媒体居然抢在了所有人之前——其实根本不用抢,因为除了威尼斯、多伦多当地和欧洲的媒体之外——准确地说是美国媒体几乎不愿意开口。
“世界新闻报”
愿意开口的代价就是,他们不评价电影本身,而把焦点放在了埃文-贝尔的英雄救美上。
“世界新闻报”
花了大量的笔触描写了埃文-贝尔英勇救人的神勇场面,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足够的爆点和关注点,已经足够让他们卖多几份报纸了。
在“世界新闻报”
的渲染之下,埃文-贝尔在首映式会场英雄救美的事迹迅速在网络上传播了开来,这已经不是埃文-贝尔第一次神勇表现的报道了,前前后后已经有很多次,但是网友们依旧乐此不疲。
因为埃文-贝尔就好像他们身边的平民英雄一般,就生活在他们的身边。
所以,即使是埃文-贝尔根本不会出演漫画英雄电影,观众们依旧在不断呼吁着各大电影公司让埃文-贝尔成为屏幕上真正的英雄;即使埃文-贝尔对于那次人工呼吸救人只是轻描淡写,但各大媒体、网站依旧孜孜不倦地大篇幅报道;即使这是多伦多电影节,一个电影是主角的狂欢节,大家依旧把焦点放错了地方。
所有美国媒体集体闭嘴,这个场景实在是太壮观了,大部分媒体也许是不知道该如何评论“断背山”
,也许是碍于面子不想承认错误,也许是对于同性恋电影依旧心有隔阂……而唯二中立的媒体“纽约时报”
、“娱乐周刊”
也没有发出评论,却是因为尼尔-达西未能观看到“断背山”
的首映,看起来他也有些信心不足,他必须观看过电影之后才能说话;而威廉-伍德则是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对于“断背山”
的感触实在太多,而他的本职只是记者,不是影评人,这让他的每一个文字都棘手不已。
在各种情况之下,“断背山”
首映之后,骄傲自大的媒体居然集体失声,没有任何一篇评论出现。
面对这种情况,英国著名专业电影杂志“视与听”
赋予了一个专有名词,叫做“贝尔现象”
。
所谓贝尔现象,就是埃文-贝尔用他的个性和方式,让那些不可一世的媒体或者自掌耳光、或者成为跳梁小丑、或者集体闭嘴的壮观场面。
事实上,贝尔现象之前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比如说大家都不看好的“加勒比海盗”
横扫票房,比如说无数人在唱衰的“恋恋笔记本”
票房口碑双丰收,还有被骂得半死的“神秘肌肤”
上映之后却好评一片。
再比如现在,“断背山”
的出现,这也是贝尔现象最壮观的一次。
全美国几千家媒体,就好像约定好了一般,没有任何影评出现,没有任何评论,这种局面绝对是千载难逢,估计以后也很难再看到了,但却是足以被历史铭记的那一刻。
其实,就连美国媒体自己都十分意外,大家都互相以为别人会出头,别人会出头,至少有人会抢新闻,毕竟“断背山”
先后在威尼斯和多伦多受欢迎,这新闻可是再火热不过的了,为了生计,肯定会有人抢先发新闻。
就算大家碍着面子不发影评,“娱乐周刊”
、“纽约时报”
也是会发的,还有和埃文-贝尔唱反调的“首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