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唐代香炉(1/2)
罗华连忙把他拉过来,和苏杭做了介绍。
卓景明很是客气的伸出手,说:“罗华经常提起苏先生,说是他见过最有才华的琴师,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那曲子,听的我都有些恍惚了,幸亏手里没刀子,不然可能要把自己当成士兵,酿成一桩惨案。”
这话听的几人笑起来,苏杭伸出手与他握了握,说:“卓先生也很不错,年轻俊朗,英武不凡,难怪这么受欢迎。”
“好了,你们就别吹捧了,先来听听录的怎么样。
如果再不把主题曲搞出来,我怕出门被这家伙的粉丝用番茄砸死。”
罗华打断了两人的“惺惺相惜”
,对他来说,还是做音乐最重要。
在这位天才作词人忙着和调音师讨论的时候,卓景明看向旁边有些手足无措的冉小晴两人,问:“这两位是?”
“也是你们公司的艺人,来做旁听的。”
苏杭知道像他这样的大明星,不太可能和这两人有交集,便主动介绍说。
“哦哦,好像以前见过,我想想。”
卓景明思索一番,忽然拍手笑道:“冉小姐是吧?”
“啊?
卓先生知道我?”
冉小晴觉得幸福来的太突然,看到卓景明出现在录音室的时候,她感觉自己就像丑小鸭一样,恨不得立刻找地方藏起来。
却没想到,如此有名气的人,竟然知道自己是谁。
卓景明笑着说:“喜欢古风的人不多,之前曾听过你的歌,很不错,只是缺少一点时机。
继续努力吧,你可以的。”
“真的吗!
我,我会继续坚持下去的!”
冉小晴激动的都快要掉眼泪了。
“你们要聊天就出去,别打扰我们!”
罗华瞪起眼睛,转头呵斥。
他并非针对谁,而是说在场所有人…… “这家伙,一忙起来就六亲不认。”
卓景明哭笑不得,带着苏杭等人暂时离开录音棚。
到了外面,冉小晴知道自己该离开了,她鼓起勇气,找卓景明和苏杭拍了合照,在得到两人的亲笔签名后,高兴的像个十七八岁小姑娘。
而且,她还给了苏杭一张名片,希望能在古琴上多做交流。
见她一脸期待却又紧张不安的样子,苏杭也不忍心让她失望,当面把名片装进了口袋。
而后,冉小晴才依依不舍的和秦良平一起离开。
一个半小时后,罗华从录音棚里出来。
他对这次录制非常满意,苏杭的琴艺,已经高到挑不出任何毛病。
无需修改,直接就可以拿来当伴奏用。
当然了,想正式做成歌,还需要其它的流程,并非让卓景明唱一遍就算完事。
这已经与苏杭没有太大关系,见罗华兴致勃勃的和卓景明讨论起音乐上的事情,他也表示要告辞离开。
相比最初的热情,现在罗华已经没心思去“巴结”
他,除非主题曲已经制作完成。
知晓这是罗华的性格,苏杭没有介意,独自离开了录音大楼。
出门后,苏杭给苏璟秋打了个电话,询问现在应该去哪。
苏璟秋在电话里说:“自己打车来皇家酒店吧,我这里有点事,没时间去接你了。”
听着手机里传来的“嘟嘟”
声,苏杭一脸无奈。
皇家酒店?
他连在哪打车都不知道,怎么去?
这时,录音大楼的地下车库,一辆轿车开过来,停在他身前。
冉小晴按下车窗,问:“苏先生,您是要去哪吗?
要不要送您一趟?”
苏杭迟疑几秒,然后点点头。
他对香港太陌生,与其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跑,不如坐歌顺风车。
上了车之后,坐在驾驶座的秦良平问清地址,然后往皇家酒店的方向去。
冉小晴则在后面,好奇的询问苏杭这么年轻,怎么就能练成如此高深的琴艺。
对这个星途并不顺利的女人,苏杭抱有一定的同情心,再加上承了人家一个小人情,自然有问必答。
下车的时候,冉小晴很顺利的要到了苏杭的电话号码,看着这个年轻男人走进酒店,那专注的样子,使得前面秦良平很有些不舒服。
虽然是经纪人,但秦良平喜欢冉小晴并不是秘密。
只是冉小晴不甘心就这样平凡的生活下去,她也想站在大舞台上,有万千粉丝为自己欢呼。
所以,心里虽然对秦良平也有好感,却始终没有明确表态。
她想的很清楚,自己今年二十五岁,还不算太老。
如果三十岁之前依然混不出名堂,干脆嫁给秦良平做个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算了。
对此,秦良平愿意接受。
他真的很喜欢这个女人,只要未来可期,多等五年又算得了什么。
走进酒楼的苏杭,再次给苏璟秋打了电话。
很快,服务生前来为他引路。
到了房间后苏杭才发现,这里不仅仅是苏璟秋一个人,还有几个穿着西装或休闲服的中年男性在。
苏璟秋坐在单人沙发上,捧着一个画册仔细看着,见苏杭进来,他放下手里的东西,笑着为双方做了介绍。
纪宏放,祝玉轩,常丰茂,这三位都是香港有名的商人,和苏璟秋多有业务上的来往。
加之性格和爱好也谈的来,苏璟秋每次经过香港,都会和他们一起聚聚。
得知眼前的年轻人,也是苏氏子弟,而且能力非凡,三人都很客气的打起招呼。
他们看不出苏杭的“非凡”
在何处,但既然苏璟秋这样说了,总要给点面子。
做完了介绍,苏璟秋兴冲冲的拿起沙发上的画册递给苏杭,说:“看看有没有喜欢的。”
苏杭接过来翻看几页,上面都是一些古董瓷器书画,或者名贵珠宝等物品。
把封面翻过来,苏杭才明白,这是拍卖会提供的物品名册。
那些大型拍卖所,在拍卖举行前,总会先把物品做成精美画册分发到各个富豪手中。
一做宣传,二来表示重视。
任何物品上了拍卖会,只要运气不是太差,一般都能卖到比市场价更高。
例如苏杭的茶叶,十万块一片,放在拍卖会上,能拍出几十万的价格。
对这种溢价拍卖,苏杭并没有太大兴趣,然而在翻看其中一页时,他忽然愣住。
那是一个小巧的紫色木质香炉,根据介绍,出产于唐朝,是用珍贵的沉香木制作而成。
虽然小,但历史价值很高,底价三百五十万。
见苏杭盯着这一页不放,苏璟秋探头看了眼,然后撇撇嘴,说:“中看不中用,这价格水分太大。”
祝玉轩祖上曾经开过拍卖所,点头说:“一般的香炉都是瓷器或者青铜器,木质的太容易烧坏了,基本不会有人用。
我看这介绍有点唬人,应该只是寻常的摆设,但因为太小了,有点拿不出手,才多加了一个用途。
如果是两百万以下,看在它是个老物件,又是沉香木做的,倒可以买回去收藏。
超过这个价格,就亏了,估计这件东西最后会流拍。”
纪宏放和常丰茂也是经常出入拍卖会的人,纷纷表示赞同。
听着他们的议论,苏杭呵呵一笑。
如果真没人愿意买,那他才高兴呢。
在别人看来,这只是一个小巧的木质摆设,除了年代久远,材质特殊外,并无什么太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