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2343 无限可能(1/2)

“少年时代”

vs“布达佩斯大饭店”



“少年时代”

vs“鸟人”



“鸟人”

vs“爆裂鼓手”



2014年的颁奖季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漫长旅程,所有人都以为奥斯卡将是“少年时代”

与“鸟人”

之间的争夺,但悄无声息地,第二阶段始终没有站在风口浪尖上却又稳稳当当地拒绝掉队的“爆裂鼓手”

,彻底改变了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学院修改了最佳影片的投票规则。

此前,每位学院评委只需要选择出一部最佳影片即可,五部提名作品挑选一部,这也使得大热作品往往能够强势胜出,“拯救大兵瑞恩”

和“断背山”

的意外遭遇爆冷才越发显得震撼。

此后,每位学院评委却需要为所有提名电影排列顺序,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而详细的计票规则也做出了改变,如果一部提名作品得到了超过百分之五十的第一名支持率,那么这部作品就赢得最佳影片。

但如果没有呢?

那么就将进行第二轮计票。

以今年提名名单的八部作品来展开假设,更加具体地说明。

假设,第一轮计票之中选择“塞尔玛游行”

为第一名的作品,支持率最低,那么“塞尔玛游行”

就将出局,而那些选择“塞尔玛游行”

的选票则将第二名认为是第一名,看看到底是“少年时代”

还是“鸟人”

等等,然后与其他选票重新进行计算。

如此这般地不断循坏,一直到一部作品的“第一名支持率”

超过百分之五十,这才结束,最佳影片脱颖而出。

新规则改变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也许每一位评委心目中的第一名都可能不同,但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最佳”

选择却可以占据更多分量,这也使得颁奖季之中的头号热门种子选手,稍稍不注意就可能落马,最佳影片也就将出现意外的可能。

今年就是最佳范本。

“少年时代”

、“布达佩斯大饭店”

、“鸟人”

和“爆裂鼓手”

,激烈的竞争杀得难分难舍,难以分辨出谁才是第一名,那么,选票之中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就将抢占更多优势。

比如说,用第一名选择“塞尔玛游行”

的黑人评委们,他们心目中的第二名又是什么呢?

“塞尔玛游行”

出局之后,他们的选票将流向哪一部作品呢?

再比如说,将“模仿游戏”

位列第一名的少数群体们,哪一部作品能够赢得他们选票之上的第二名或者第三名位置?

这就是学院公关的真正奥妙,强势领跑的“头号种子”

固然风光,但紧随其后的二号种子、三号种子也绝对不能小觑,只要能够紧紧咬住局面,那么就一切皆有可能。

两年前安-李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第二次赢得最佳导演,就是类似的案例,虽然最佳导演的投票规则与最佳影片不同,依旧保持着五选一的规则;但评委的心理却十分类似,“林肯”

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与“逃离德黑兰”

的本-阿弗莱克杀得昏天暗地,最终选票就全部流向了“第三名”

安-李。

今晚,亦是如此。

颁奖季第二阶段杀得昏天暗地的“少年时代”

与“鸟人”

,刺刀见红的竞争格外激烈,尤其是“鸟人”

的一路逆袭,真切地威胁到了“少年时代”

头号种子的位置,紧随其后、穷追不舍的“爆裂鼓手”

也就悄然上位。

从目前为止的奖项分配来看,“布达佩斯大饭店”

在主要奖项方面全部空手,“少年时代”

仅仅收获了一座最佳女配角奖项,即使存在爆冷可能,但也已经非常渺茫,所有视线反而是集中在了“爆裂鼓手”

与“鸟人”

身上。

“鸟人”

,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导演。

“爆裂鼓手”

,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音响效果。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爆裂鼓手”

都更胜一筹;更重要的是,主要部门和技术部门两面开花,从方方面面来说,“爆裂鼓手”

似乎都更加具有“冠军相”



一座最佳男主角小金人,改变的却是整个颁奖典礼的格局,不要说韦恩斯坦兄弟这样的老狐狸了,就连杰克-吉伦哈尔这样对学院公关没有任何兴趣的门外汉,此时都可以嗅出气氛与局势的微妙变化。

那么,此时还有什么能够阻止“爆裂鼓手”

登顶呢?

第二阶段的学院公关可以窥探到些许端倪: 传统。

归根结底,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是一群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的白人老头子,他们的审美与观念都更加饱受也更加传统,甚至可以说是顽固不化。

当年,他们可以拒绝观看“断背山”

,以盲选的方式选择了“撞车”

,酿造了奥斯卡历史上最大遗珠之一;当年,他们还可以放弃锐意进取的“社交网络”

,选择了四平八稳的“国王的演讲”

,至今依旧无数人为之感叹扼腕。

那么,现在的“鸟人”

与“爆裂鼓手”

之间,他们也一样可以放弃后者、选择前者。

“爆裂鼓手”

讲述着追逐艺术完美的极致与疯狂,但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在挑衅着传统权威的统治地位,结局收尾阶段更是以一种“弑/父”

的方式完成了蜕变,分分钟都在挑战着学院评委们的保守底线。

而安德鲁在故事里的癫狂与黑暗,更是从设定开始就没有准备讨好观众,时时刻刻都在刺激着观众的接受程度,从伤害家人到抛弃女友,“不疯魔不成活”

的形象,深入人心。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