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0 助燃推进(1/2)
“爆裂鼓手”
的点映才刚刚拉开序幕,颁奖季的明争暗斗就已经火速上演,这也侧面证实了这部作品的备受瞩目程度。
显然,“爆裂鼓手”
已经成为今年颁奖季里的一个未知因素。
好莱坞业内传闻与“纽约客”
专题报道交相辉映,社交网络热议狂潮则成为煽风点火的助燃剂,热潮就这样逐渐攀升,俨然成为了十二月初最受瞩目的颁奖季作品;而点映首周的观影热潮更是引发无数讨论。
从提前四十八小时排队的长龙,到黄牛购票的争议,再到电影结束之后秉烛夜谈的热闹,“爆裂鼓手”
在点映阶段就制造了无数新闻,然后各大媒体评论相继放出,这也将电影自圣丹斯以来的期待值推向了最高值。
经历多个电影节洗礼之后依旧备受赞誉的“爆裂鼓手”
,在媒体综评正式放出的时候,经受住了最后的考验。
此前圣丹斯电影节的媒体综评高达九十五分,而现在超过四十九家媒体打分之后,“爆裂鼓手”
的最终媒体综评定格在了九十二分,这依旧是2014年年度最佳之一,目前的分数仅次于年度爆款“少年时代”
这部作品经历了三十九家专业媒体参与评分之后,至今依旧保持了媒体综评一百分的完美记录。
进入十二月之后,颁奖季的报名截止时间还剩下最后三周,这也意味着种子选手们陆陆续续将粉墨登场,但目前为止已经涌现了大批潜在得奖作品,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隐隐展露出了“佳片大年”
的风范。
“修女艾达”
、“两天一夜”
、“塞尔玛游行”
、“冬眠”
、“第四公民”
、“鸟人”
、“性/本恶”
、“布达佩斯大饭店”
、“狐狸猎手”
、“万物理论”
、“模仿游戏”
、“消失的爱人”
、“涉足荒野”
……等等等等,这是一个长长的清单,在第一阶段竞争才刚刚展开的时候,候补选手着实太多,数不胜数,无法轻易盘点完毕。
堪比万花筒般的百家争鸣局面之中,“少年时代”
轻轻松松地脱颖而出,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目前为止的领跑者。
“少年时代”
成为了有史以来第八部媒体综评满分的作品,此前七部分别是“公民凯恩”
、“蓝白红三部曲:红”
、“**记”
、“后窗”
、“卡萨布兰卡”
、“教父”
、“美人计”
。
在整个漫长历史长河里的第七部,同时也是1994年的“蓝白红三部曲:红”
之后,二十年以来第一部达到如此壮举的作品,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年度爆款。
这部由“日出之前”
三部曲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拍摄的作品,真实记录了一个男孩从六岁成长到十八岁的十二年历程。
理查德-林克莱特真正意义地用摄像机记录了时间,从2002年五月开始,一直到2013年八月,前后足足十二年,每年暑假利用一段时间完成拍摄,真正的拍摄时间其实只有四十五天而已,每一位演员的年龄变化真实而细腻地呈现在镜头面前,导演通过如此方式来讲述孩子的成长以及时间的力量,最终落脚于生活,细细描述着生命的意义。
看似简单实则强大,这无疑是电影艺术的一次大胆探索。
曾经,根本没有任何一家电影公司愿意投资制作理查德-林克莱特的这部作品,即使是独立电影制作公司也拒绝冒险,如果不是伊森-霍克力挺,并且携手理查德说服了ifc影业的话,这部作品可能也就无法问世了。
成立于2001年的ifc影业是非常非常小型的一家电影制作工作室,成立十三年,出品的作品依旧没有上两位数,他们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与理查德-林克莱特和伊森-霍克合作的“录音带”
,而后在北美发行了印度电影“季风婚宴”
后者一举赢得了2001年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使得工作室声名大噪。
过去十三年时间里,ifc影业制作的作品大多数格外小众,却也不乏“四月碎片”
、“杰克和罗斯的情歌”
这样虽然小众却在颁奖季中屡屡被提及的作品,而“少年时代”
则是他们耗费了十二年时间的大型项目。
正是因为缺少信心也缺少资金,更缺少宣传资源,ifc影业对“少年时代”
的发行也没有寄予太多希望,从圣丹斯到柏林,然后回归北美本土,前前后后参加了十几个电影节,试图寻找到更加广泛的宣传途径,但遗憾的是,缺少蓝礼-霍尔这样的噱头,“少年时代”
在电影节之上所受到的瞩目也相对贫乏。
当然,“少年时代”
在电影节上屡屡受到无数影评人的喜爱,始终赞誉不断;但没有大型发行公司愿意购买这样一部“风险巨大”
的作品,电影节也没有如此魄力将奖项颁发给这样一部“气质独特”
的作品,这也使得作品的电影节之旅显得相对平淡些许,没有能够制造出更多波澜。
最终,ifc影业有些破罐子破摔地,选择了七月份正式上映这部作品,小范围公映。
结果出人意料地,口碑慢慢累积起来,电影居然一路上映到了年末,目前累积票房已经成功突破了两千万美元;更重要的是,媒体综评达到了完美无缺的一百分,就连烂番茄新鲜指数也高达百分之九十七,大众媒体评分同样高达九点三分,毋庸置疑地成为了颁奖季口碑领跑者,这也成为了今年最独特的一部作品。
独一无二地,“少年时代”
正在领跑颁奖季,而现在,唯一一部能够与“少年时代”
相提并论的作品出现了,不是“鸟人”
,不是“布达佩斯大饭店”
,不是“模仿游戏”
,而是……“爆裂鼓手”
。
年初的柏林电影节,“布达佩斯大饭店”
勇夺评审团大奖,出色口碑一路延续到了年末;九月的威尼斯电影节,“鸟人”
得到了北美媒体众口一致的赞誉,成为颁奖季第一个种子选手;随后的多伦多电影节,“模仿游戏”
击败一众强劲对手勇夺人民选择奖,赢得了北美观众的芳心。
但上述作品的媒体综评都没有能够挑战“少年时代”
的霸主位置 “布达佩斯大饭店”
,八十八分;“鸟人”
,八十七分;“模仿游戏”
,七十三分。
一直到“爆裂鼓手”
的登场,从圣丹斯就开始累积起来的期待值,终于在十二月第一周全部释放了出来,九十二分的媒体综评让这部作品一举超过了所有竞争对手,成为了颁奖季之中第二部突破九十分门槛的作品,仅次于“少年时代”
,这也直接改变了整个竞争格局。
这也证明了,哈维-韦恩斯坦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同时也证明了,“纽约客”
的文章出现在了最巧妙的时刻既然“爆裂鼓手”
受到了影评人的一致赞誉,那么它的颁奖季前景是否能够一帆风顺呢?
如果不能的话,那么就…… 媒体综评仅仅只是代表着专业媒体的意见,九十二分的高分也延续了蓝礼一贯以来的强势;而烂番茄评分则代表了大众媒体的观点:显然,他们也一如既往地喜欢蓝礼,并且毫不吝啬自己的赞誉之词。
一共两百八十八家媒体给予评论,其中两百六十九家都认证新鲜,最终新鲜指数达到百分之九十三;大众媒体满分十分的平均分落脚于九分,基本持平专业媒体的媒体综评;最不可思议的还是爆米花指数 百分之九十六!
这一数字到底多么不可思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