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359章 仿制品?(2/2)

“也还别说,王逢年的书法学晋法,敢自称小王右军,应该也有几分功力。

在嘉靖年间的时候,他做过当时大官袁炜掌记。

后来喝醉了,就把上司臭骂一顿,然后辞职不干。

之后干脆伪撰汉代黄宪《天禄阁外史》,却被人揭发,在隆庆初年坐事死。”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焦尾琴的下落就成了谜,再也不见文史记录。”

张老一脸兴奋之色,颇为激动道:“估计,也只有这样的狂生,才会在这样名贵的焦尾琴上留下自己的字号。”

“隆庆至今不足四百五十年。”

田老声音有几分兴奋:“也就是说,四大名琴之中,也就是这一把焦尾琴,最有可能流传下来。”

“四百五十年啊。”

然而,旁边秦老却苦笑起来,有些悲观道:“足够沧海桑田,两三次的朝代更迭。”

秦老的话,就好像是一盆冷水,把大家的兴奋劲浇灭了大半。

“唉……”

张老长长叹气,有几分埋怨道:“老秦,在高兴的时候,别说这个扫兴话。”

“我不是怕你们先入为主,自欺欺人吗。”

秦老十分冷静,脸上却露出了几分笑容道:“不过,从断纹和刻款来看,就算这琴是后来的仿制品,年代也应该非常久远了。

估计是唐代以前,南北朝的东西。”

“这个倒也是。”

众人一听,也比较认同秦老的推断。

毕竟从理智上来说,一张将近两千年历史的古琴,很难流传到现在,那么仿制品的可能性极大。

但是从情感上来说,他们又希望这是真品。

毕竟焦尾琴的传说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希望能够亲眼看见实物。

而且如果这是真品,又是经过他们亲手发掘考证出来的,那么该是一件多么振奋人心的事情…… “张老,我听人说过,古琴的刻款也有两种,一种是外款,一种是内款。”

这个时候,一直默不作声的王观终于开口了,若有所思道:“外款多是后人刻的,但是在琴腹暗藏的内款,一般是记写斫琴人的名字和制作日期……”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