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一七十 听证会(下)(1/2)

一七十听证会(下) “……但是对于这位小姐,她有属于自己的祖国,有属于自己的大家族,甚至在法国还有一个爵位在。

虽然现在背井离乡,说起来比较落魄。

但是如果我们接纳了她,无论是不是给予同等待遇,她肯定都会在我们这个团体中占据一定地位。

她将分享到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可能还有我们对历史发展趋势的了解……可以想象,随着我们整个团体的发展,她的重要性必然会逐渐提高。



稍微停了一下,凌宁注视着茱莉: “所以,我想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同志们,他们最担心的,无非就是这一点:将来她的地位高了,势力大了,我们是否还能确保她依然忠诚于我们这个集体,而不是想要重新回归她自己的国家?

——衣锦还乡的愿望,肯定是人人都有的。

那将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这一点,必须要考虑清楚。



凌宁的声音不高,但每一字每一句却非常的扎实有力,甚至引起了下面少部分人的低声喝彩,显然是得到了不少人的共鸣。

然而茱莉的眼中却也散发出光彩来,她本就是一个极为好强的女子,对手越是强劲,就越能激发出她的斗志。

“没错,凌宁你的话可以说是代表了我们中间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

而这股思潮的核心内容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如何看待原先生活在这里的。

十七世纪地人群?”

“我们拥有超越时代的技术,但我们显然不可能只靠一百多个人来使用这些技术。

我们必须要吸纳这个时代的人来加入我们,必须要与他们合作。

而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将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模式来与这个世界上的人合作?”

“传授给他们一些技术,把他们培训成可以利用的奴仆。

再用上各种各样地手段,来确保他们永远对我们这一百三十九个人保持忠诚,无论将来团体如何发展,我们的主人地位不容改变——这就是反对者们所主张地合作方式吧?”

茱莉的目光缓缓回转。

最终落回到凌宁那边,脸上却带了一丝笑意: “所以你们才会反对安娜的加入。

因为她看起来实在太不象一个‘奴仆’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你们心里头其实明白——这种合作方式本来就不可能持久的。

你们都熟悉历史,你们知道这一套无非就是十八和十九世纪,西方殖民者所干过的事情。

而且你们更加清楚:这一套手法最终是失败了。



“至少曾经有过‘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人群有人咕哝了一句,声音并不响,显然底气也不是太足。

果然。

茱莉随口轻笑: “如果英国当年能够聪明一点对待它地殖民地,二十世纪最强大的国家会是哪个呢?

——再怎么灿烂辉煌,太阳终究还是落下去了。



沉寂了片刻之后,文德嗣开口发问: “那么你打算采取什么方式对待她?”

茱莉咯咯一笑: “当然是按我们那边的规则——按照我所制定的公司制度:公司将会尊重,并且努力让每一个人的价值都得到最大体现。

‘玻璃天花板’也许仍会存在,但绝对不是不可打破。

只要有能力,有贡献,无论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无论他是出生于十七世纪还是二十世纪,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将得到应有回报。



“你的意思是说要给他们平等待遇?

和我们完全一样?”

人群里一个小伙子忍不住跳了起来,满脸震惊之色。

茱莉看了他一眼,点点头: “是的,你可以这么理解。



“那不行,我绝不同意!”

那小伙儿大声叫喊道。

但茱莉唇边只是泛起一丝淡淡微笑: “当然,那是你地权利。

但我也有我的权利,和你的想法不一样的权利——而且历史已经证明……谁才是正确的。



稍微顿了一顿,茱莉又把目光转回到凌宁身上: “刚才你问我如何才能保证她的忠诚,这就是我地回答——作为一个女人,当她的事业,她的爱人,家庭,将来还有孩子,统统都和我们这个团体紧密相关的时候。

当她所珍爱和重视的一切都已经彻底融入到我们这个大集体的时候。

她还有什么理由去背叛呢?

如果连这样你们都还觉得不可信,那么在这个世界上。

还有谁是可信的?”

凌宁耸耸肩膀,举起双手示意投降。

会议场中一片沉默,过了许久,文德嗣看向解席: “老解,你的想法呢?

你也赞同茱莉的主张么?”

解席撇了撇嘴,这个态可不好表。

但他在略加沉吟之后,还是肃然说道: “我记得我以前就说过:我们到这里,不是为了建立一个蒸汽机版本的大清王朝。



会场里又是一阵长时间地沉寂,每个人脸上地表情都不一样。

敖萨扬看着大家严肃的表情,故作轻松地哈哈一笑: “唐队长,李教授,你们两位也谈谈?”

“我不作评论。

军事组对于她和她手下那些西洋水手地警戒措施肯定都会保持下去,无论这次表决是否通过……至于今后这种警戒是加强还是削弱,则要取决于他们那些人的表现,而非我们这边的态度。



唐健还是一如既往的不干涉民政,而李明远教授则从会议开始就一直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还低头在记录纸上写着什么。

直到所有人都把目光投注到他地身上。

老教授才直起身子,笑了笑: “不好意思,刚才有点走神了。

听着大家的讨论,我忽然想起从前的几篇古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最早是出自《左传.

成公》:季文子劝谏他的主君,说楚国人和晋国人不属于同一个民族。

必然不可信任。

现在看起来这种划分当然是狭隘了,但即使在当时。

人们又是怎么看待这种思想的呢?”

老教授又举起一张纸片,朝大家笑了笑: “……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

民无异国……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这是战国末年,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那篇《谏逐客书》中一部分。

李斯自己是楚国上蔡人。

而秦国能够发展壮大起来,作用最大的那几个人: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范雎,郑国——他们都不是秦国人。

如果按照当时地观点来看,他们都是异族。

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当时秦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作为理由拒绝了他们,还会有后来的大秦帝国么?”

众人皆默然。

老教授不愧是搞历史地,随手拈来一篇古文,虽然一句直接评论没说,却已经把他的想法表达的清清楚楚。

又等了一会儿,见没人提出更多看法,解席拍了拍手。

“那么好吧,现在投票表决。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