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03 粮食其实不是问题(1/2)
这支两千人的士兵,是由四大部分组成的。
新野萧杨带来的两百人,后来在宛城,由褚贡从其他县兵、宛城郡兵划过来三百人。
这五百人,可以说跟随萧杨最久,体制最完善,下级军官也最完备。
五百人,五大屯长,十名队率,都是萧杨精心细选出来的。
其中尤以刘唐、阮列、李星、李达四人,再加上后来的胡广,最得萧杨的器重与放心。
这五人,虽然只是统率百人的屯长,但已是这两千人中,萧杨的真正核心心腹大将了。
如今,还要加上突然出现的文聘文仲业。
文聘,萧杨记得,这个牛人是荆州牧刘表的心腹大将。
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王睿吞金自杀后,刘表由何进的北军中侯,经董卓推荐,出任荆州刺史一职。
后来,文聘在刘表军中,慢慢崭露头角,成为荆州刘表不可多得的一员心腹大将。
也就是说,再过六到七年,文聘无论如何,也会以一员大将的身份与才能,出现在世人面前。
只是那个时候,文聘应该三十多了吧。
现在自己升迁文聘于微弱之时,相信后世有着垂泣之诚之称的文聘,一定会折服在自己名下吧。
对于这点,萧杨还是有很强的自信的。
毕竟,自己也算是穿越大军中的一员。
安慰笼络人心的事,自己也是会做的。
另外的一千五百人,其中八百人是宛城旧部。
另外的七百人,有六百人是宛城的杂兵,一百人是安众的县兵。
经过这个选取队率和屯长的小插曲后,虽然是小插曲,但萧杨有意无意中,将气氛搞得非常的隆重。
并且还在选定好人手后,给军中队率以上的军官,每人发了一吊钱。
惹得那些小兵们口水大留,羡慕得要死。
军中气氛,也达到了一个小**。
有了气氛,这才像个军营,这才充满活力。
萧杨双手一拍,示意众人站好队形。
刘唐等心腹,在后来的将士面前,表现自然积极。
刚刚上任的四名屯长、八名队率,也不甘示弱,极力让属下站好队形。
有了近一半屯长的积极带头,这队形想不站好,都是困难的事了。
队形站好之后,两千将士,立刻就有了强兵的迹象。
在萧杨现在的眼中,只是与张曼成的黄巾军相比。
只是萧杨还没狂妄到,仅靠这两千人就杀回宛城去。
在朝廷还没颁布自己新野县令,在朝廷究竟是支持何进?
还是支持张让等十常侍还没出来之前。
萧杨脑中,想的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多搞点粮食来。
只有足够的粮食,才能让士兵们吃饱。
想想看,五天过后,如果自己还搞不到粮食的话,那这二千人,就会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
所以,现在萧杨的心,急得不得了。
如何在新野搞到足够的粮食?
这点,萧杨心中没底。
在去洛阳之前,萧杨带着刘唐他们,在新野县城走了一遭,结果是没找到一粒粮食。
身为官军的他们,总不在新野仅存的几千人嘴里,抢他们手中那一点点吃的吧。
更重要的是,自己前段时间去了洛阳,对新野最近的情况,是不可能比留在这里的将士更清楚的。
新野县城以外的情况,还得靠问刘唐他们的。
只是,如今自己是二千人的头了。
既然要问刘唐他们,那就将二十名屯长、四十名队率也一起问问。
一来可以集思广益,多听多明。
二来可以让后来的将士们,觉得他们也一样地受到重视、受到重用。
六十二人济济一堂,新野县衙蹋了一边的大厅,都显得有点小了。
萧杨环顾众人一眼,最后将眼神定格在杂兵头儿周翔的身上。
这周翔,能力应该还是不错的。
到了新野,还能让他手下的杂兵,人数保持在二百人左右。
有了他的两百人,这支军队,才能后顾无忧,才能不被琐事所缠绕、所烦心。
跟随褚贡两年了的周翔,默默地听从褚贡的嘱咐,又一次紧紧地跟随了萧杨。
军中的粮食,正是由他所管。
只是,萧杨并没有直接问他,粮食还能支撑几天?
如果让着六十人知道只有五天粮食了,军心应该会马上涣散的。
粮食,三军的命脉之所在啊。
“诸位,你等皆是军中的中流砥柱,今后军中有何大事小事?
我都会拿来与你等一一商议。
大家不会反对吧?”
“愿为将军分忧。”
厅中六十一人,分两排站立,按萧杨安排,周翔站在了屯长一列。
两排人同时说出这话,倒也气势十足。
“好,好,”
萧杨连应两声“好”
字,接着说道:“我听周大人说了,如今军中存粮,只够半月之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所以,今天我请大家来此商议,就是想大家同心同力,看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
给我军将士,配上一到两个月的粮食。”
目光炯炯中,萧杨缓缓扫视众人一遍。
这种要出谋划策的任务一下达,马上就能体现出厅中人物水平的高矮低下了。
刘唐等人,虽然极力想给萧杨分忧。
但苦无脑中无谋,只能涨红了脸,站在下面,搔耳饶头。
二十位屯长,出主意的,不过四人而已。
幸好,萧杨看重的文聘,也在此四人之列。
宛城的朱绶率先说道:“萧将军,前些日子,褚太守派我们去了新野乡下。
发现从新野到荆州襄阳去的路上,还有五座完整的坞堡。
后来褚太守去了两回,就买了许多的粮食回来。
我想这个法子,大人你,还可以再试试。”
文聘却说:“将军,我想这样可以不?
新野离襄阳近,襄阳作为荆州一州的州治所在,黄巾蚁贼也没去过那里。
我想襄阳的粮食,提供我军是不成问题的。
文聘的主意,也正是萧杨、褚贡考虑过的。
只是,褚贡与萧杨的心中,横了秦颉与徐璆两根刺在。
所以这类似在襄阳取粮,要向的徐璆低头的主意,萧杨与褚贡两人,是直接忽略了。
这主意萧杨虽然忽略不计,但文聘能在第一时间想到此处,萧杨的精神不由大振。
暗想,名将不愧名将。
这样一来,不仅粮食问题被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