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集 体的智慧(1/2)
行了,不用问了,第一个任务就是逃出这里!
麻杆自我介绍叫李天霄。
↑牢房后面的窗口位置挺高,不过他一垫脚就能看到。
镣铐响动,他扒着窗户向外看。
“是一镇子上的小广场,南北二十米,东西四十米。
大约一百几十人,还有人正在赶过来。
有人在布置绞刑台,就是上面有支架,下面的木板可以打开的那种……”
李天霄飞快的说道。
从太阳的高度和方向基本可以判断出来,此时已接近正午。
窗户正对的应该是南方,那么左右就是东西。
而这也正好符合通常的建筑理念。
李天霄分析判断的极快,随口报出的关于面积以及人数的估算,说明他应该是一个侦查者,擅长的属性多半是视力。
个子高看的远,精修视力不是因为这吧?
肖凌忍不住吐槽。
小眼睛叫温第,长了一对滑稽的招风耳。
此刻侧耳倾听:“有人在说话——”
“绞死!
绞死!
统统绞死!
这帮该死的强盗,数量越来越多了,简直好像蝗虫一样……格林家的老二腿被砍断了,到现在也没长好,走路一瘸一拐的;史密斯家的小五,眼睛被射瞎了也不知道几个月能长好。”
“没错,就该把他们统统绞死,有一个算一个!
看看还有没有人敢投靠他们!”
“过冬的粮运不进来,拉货的马被抢光了,都没牲口犁地了。
眼见开春了,难不成又要用人拉么?
也太麻烦神父了。
这帮可恶的强盗。
一个一个都该死!”
“是啊是啊,年纪轻轻的。
又有一把子力气,干什么不好。
偏偏要去做强盗!
强盗都做不好,竟敢攻击咱们克莱蒙,也不好好打听打听……”
温第不仅能听,还会学,嗓子的声音接连变化,将一群人的嘈杂对话模拟的惟妙惟肖。
到了这里,故事背景渐渐也就出了,这应该是百十年前,美国的西进运动时期。
移民、淘金客、西部牛仔……装束打扮。
风俗习惯,话里话外流露的信息,无一不说明了这点。
再具体一点,类似成龙的《上海正午》或者李连杰的《黄飞鸿之西域雄狮》的时代,一些中西合璧后有点违和的画面感也很相似。
比如说,虽然是这样的大背景,而且明显听到有人说格林家的、史密斯家的、富兰克林家的……如此称呼,但无论是小镇上的居民,还是站在铁栅之外。
雄赳赳气昂昂来回巡逻的治安官,却分明都是黑发黑眼面孔微扁的黄种人——就是这样的违和感。
不过时空泡任务就是这样,舞台背景演员一概糊里糊涂,常常有让人走错了片场的感觉。
没办法。
慢慢适应吧,在这儿较真可就犯蠢了。
总之,任务应该是在上绞刑架之前逃出这里。
时间是十几分钟。
看起来很难。
但是……真的很难吗?
确实大家都被两层镣铐锁着,又被牢房关着。
所有随身物品都不能用了,但是肖凌十分确定。
给自己十秒钟时间,不,五秒钟就足够了。
自己就能具现出钥匙,将手上、脚上的镣铐还有牢门上的锁一并开了。
大家好歹也是二年级生了,仅凭身上的技能、属性以及某些特训的成果,足以做到这些。
就算无法具现钥匙,这手指粗的铁栅看着坚固,有人力量突破配合技能爆发,想要将铁栅破坏走出牢房也只是分分钟的事。
至于门外的看守,别看他们一个个戒备森严,装备整齐,面对拥有技能的超凡者们,未必能占据上风。
就算手里有火枪又怎样?
打在肖凌的身上肯定不疼不痒,打在其他二年级生身上,也未必就能有多少效果。
有效果那些,自然也会躲在没效果那些人的身后。
破开牢房、冲出囚室,然后就是如何离开了。
虽然只有一面的窗户,清楚的可以看到小镇周围的地形并不平坦,有山地有树林的,甚至还有一条河。
听力敏锐者如温第能够听到水流持续不断的响声,水量还颇为不小;嗅觉敏锐者如肖凌可以闻到空气中额外的湿润。
这种环境下,以一群超凡者的实力想要逃跑…… “大家评估一下,难度大概有多少?”
“假如是十分制的话,我打三分。”
“我也打三分,顶多四分!”
“那是你太弱了,要我说,三分都未必够……”
“根据经验,能够挨过怠战期的第一关任务,难度系数至少会达到六。”
就当肖凌觉得,事情肯定不是那么简单的时候,一帮人已经飞快的讨论起来。
说话完全不瞒着守卫。
当然了,守卫就算要听也听不懂,前面是查看状况的,谁都可以那么看那么说,没甚奇怪的;后面的对话,更是需要超凡者之间意会的,没头没脑的听几耳朵,肯定云山雾罩还以为在讨论赌球呢。
这些超凡者显然已形成习惯了,说话隐晦含糊,跳跃性极大,自己人听容易明白,外人听简直就是一门新的语言。
每个字都懂,连在一起就不明白了。
这样既不影响交流,也不会泄露机密,一举两得。
虽然牢门外的守卫对此很不满意,攥枪盯视着大伙,有怒意在眼中缓缓累积,大家浑不在意。
“诶,肖学长,你觉得眼下的难度系数有多少?”
温第捅捅肖凌问道。
就在他这样问的同时,已经有人一个一个的统计,把各自打的分加起来了。
原来要用集体的智慧进行评估么?
这招一年级倒是没教过,虽然自己知道……肖凌心中暗道。
集体的智慧?
什么叫集体的智慧,有人说是少数服从多数,但也有人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要听多数人的还是要听少数人的?
犹豫了吧?
其实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科学实验。
拿一个大瓶子,往里面装小球,各种颜色的,不同大小的难以数出数量的小球。
瓶子里到底有多少个小球呢?
直接数是数不出来的,因为外面的小球会挡住视线,没有透视眼根本不可能。
而摇晃振动的话,又会让你已经数清楚的部分模糊无效化。
那么……如何在不把小球都倒出来的情况下,弄清楚大约有多少小球呢?
有一个很简单的法子,就是问人。
大街上随便拉人问就可以,问每一个过路客,根据他们的估计,瓶子里有多少颗小球。
不断进行统计,将所有人的答案加到一起,然后除以总人数……你就会发现,问的人越多,平均值就越接近于小球的真实数量。
当问卷数量达到几千的时候,上下误差甚至不超过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