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南宋名将的决断(2/2)
这样,扬州盐业逐渐萧条。
面对此种情形,为了尽快恢复经济,李庭芝下令全部免除扬州百姓所欠的赋税,同时借钱款给当地老百姓重建家园,待百姓居舍建成后,又免除其借款。
这样,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当地百姓与官兵都有了居室。
不久,李庭芝又下令开凿河道,沟通盐场,以省车运。
同时,他还派民夫疏浚了其他几条运河,减免亭户所欠的官盐,亭户没有了车运的劳苦,又能够免除债务,因此纷纷归来,盐利也逐渐兴旺起来,渐渐地,扬州城的面貌焕然一新,两淮财政的收入也就大增。
原本两淮之地,连年征战,城头旗帜不断变化,人心浮动,民心不稳定,而且两淮多河道,经常有灾害发生。
当遇到两淮辖区内有水灾时,李庭芝就命令发放库存的官粮,如果不足,就拿出自己的积蓄赈济灾民。
此外,李庭芝还特别重视人才,竭力网罗淮南的能人志士。
李庭芝为教化城民,又大兴学校,祭祀圣哲,并与士子一道学习射猎之礼。
因此一系列措施下来,两淮人心安定,李庭芝也深受百姓爱戴,两淮百姓感激至极,交口称赞,奉他如父母。
李庭芝治理扬州,内政相当出色,逐渐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后,就有了钱用于军事,原本两淮军力不足,李庭芝就招募流民补充军队,经过李庭芝训练,流民成了精兵,在和蒙古人交战中,凶悍异常,威震天下,连朝廷都下诏将这批流民的军队命名为“武锐军”
。
在陆秀夫眼力,李庭芝就是大宋的擎天之柱,无所不能的大才,只要有他在,大宋就安如泰山。
而此时在李庭芝看来,襄阳破则临安摇,襄阳之败实属致命的打击。
在四川、襄阳、两淮一线的防御体系中,襄阳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没有了襄阳,南宋灭亡也仅仅是个时间问题了。
当年他竭尽全力的增援襄阳的吕文焕,长达六年的围城中只有他麾下两淮的精兵突破了蒙古人的防线,成功的到达了襄阳城内,但是很遗憾,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吕文焕最后还是投降了。
现在他在等机会,元军马踏长江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战机,这也是南宋挽大厦于将倾的最后机会。
ps:最近周末比较忙,影响更新,平时尽量保证更新速度,大家多包涵,多支持。
觉得还行的话,帮忙点击加入书架,你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动力.
求加入,求推荐,求评论,求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