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名辨释 作者段玉明(2/4)
“王小波”
者,也就应是一个姓王的巫师。
宋祁以为“小皤”
乃尊称颇有见地,但以“皤皤黄发”
取义又是望文生义了。
在《王小波、李顺起义考索二题》一文中,吴天墀先生经过缜密的考证指出:“王、李起义的酝酿和发生,是与当地祠祀灌口的宗教风习有着密切关系的,只是这种关系在起义军的两位领袖中似乎主要限于李顺,而与首先发难的王小波的关系则不明显罢了。”
[1]若以上辨释成立,则王小波起事也应利用了宗教的因素,作为一个著名的宗教领袖,虽不排除直接原因或为“贩茶失职”
②。
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释文莹《玉壶清话》卷四、李攸《宋朝事实》卷十七《削平僭伪》、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三《太宗平李顺》、《宋史》卷二七六《樊知古传》等并称李顺为王小波妻弟。
有详细的材料证实,李顺曾是灌口神(水神)祠祀活动的群众领袖。
倘王小波确然就是一个宗教领袖,其与李顺的特殊关系,并及选择李顺为其后继,便都有了一层宗教的意义。
注释: ①例如,黄休复《茅亭客话》卷六《金宝化为烟》、田况《儒林公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曾巩《隆子集》卷六《赵昌言传》、卷二十《妖寇》、曾巩《元丰类槁》卷四十七《秘书少监赠吏部尚书陈公神道碑铭》、苏辙《栾城集》卷三十六《论蜀茶五害状》、王辟之《渑水燕谈録》卷九、释文莹《玉壶清话》卷四、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五、李攸《宋朝事实》卷十七《削平僭伪》、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二十三《吏贪致盗》、岳珂《桯史》卷二十四《李顺吴曦名谶》、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五“淳化五年正月甲寅”
、卷三十六“淳化五年八月丁酉”
、卷二四九“熙宁七年正月癸亥”
、卷三六六“元祐元年二月癸未”
,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三《太宗平李顺》、卷二十八《哲宗》、陈均《九朝编年各要》卷四“淳化四年二月己未”
、《两朝纲目备要》卷十“开禧三年二月乙亥”
、《宋史》卷五《太宗纪》、卷一八六《食货志》、卷二五七《吴元载传》、卷二六七《赵昌言传》、卷二六八《王继英传》、卷二七六《樊知古传》、卷三○七《张雍传》、卷三○九《杨允恭传》等,即均为“王小波”
。
②关于王小波李顺起义的详细情形,可参见胡昭曦:《王小波李顺起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作者简介: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四川成都人,1958年生。
1982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士;198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同校同系中国古代史(宋史)专业,硕士;2003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系跨文化研究专业,哲学博士。
段玉明教授1987年至2003年曾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副所长、所长﹑云南无形文化保护与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1992年被云南省破格评为副研究员﹐1996年再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并被列为云南著名社科人才;1995年至1996年度美国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特邀访问学者;1997年至2003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高级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
现任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四川峨眉山佛学院客座教授。
附:王小波李顺起义简介 中国北宋前期的一次农民起义。
北宋初,川峡地区的土地大多被官僚、豪强、寺观霸占。
许多农民沦为客户(包括旁户),阶级矛盾极为尖锐。
宋太宗即位后,川峡天灾频仍,饿殍载道,民不聊生。
淳化四年(993),在永康军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南)爆发了王小波王小波、李顺起义作战地图、李顺起义。
《雷有终墓志》(北宋),记载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的事实(陕西合阳出土)。
王小波,青城县味江人,于淳化四年二月,发动起义,宣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旁户纷纷参加起义,很快攻克青城县。
接着,直~~~插彭山,惩杀了贪暴恣横的县令齐元振,众至一万余人。
此后,转战于邛州(今四川邛崃)、蜀州(今四川崇州)。
十二月,起义军在江原县(今四川崇州东南)与官军激战,王小波被西川都巡检使张廌射伤,仍奋力杀死张廌,攻克江原。
王小波终因伤重牺牲,其妻弟李顺被推为领袖。
淳化五年正月,起义军猛攻成都,大败官军,郭载等逃走,卢斌退回梓州。
十六日,攻克成都府。
起义军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年号应运。
宋太宗急令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统军从剑门入川;又增派雷有终、裴庄、尹元等率兵自湖北入夔门,进行镇压,并一再下诏招抚,命张咏知成都府,伺机入川。
四月,王继恩军破剑州、绵州(今四川绵阳)、阆州、巴州(今四川巴中);东路官军亦进入夔门,攻战于涪江流域。
王继恩率军猛攻成都。
十多万起义军撄城拒守,展开激战。
五月六日,成都失陷,李顺于城破时被杀害(一说李顺撤出成都,辗转到广州,三十年后,在广州遇害)。
成都失陷后,起义军仍在各地战斗,至道二年五月,李顺余部王鸬鹚在邛蜀山区称邛南王,攻打邛州、蜀州,不久亦告失败。
王小波、李顺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
次起义提出的“均平”
思想,对以后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小波、李顺起义是爆发在北宋建国后不久的一次农民战争。
北宋王朝是通过军事政变夺得政权的,因而统治者一开始就公开纵容大地主进行兼并,土地迅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唐末的黄巢农民大起义,从中原到江南,横扫了大半个中国,但没有进入四川,这里的封建势力没有受到冲击,生产关系比其他地区落后。
农民,特别是佃农所受的剥削压迫十分苛重。
后蜀统治时期,四川境内绝大多数土地为豪强地主所占有,80%左右的人口属于贫苦农民。
因此,四川已经成为当时国内阶级矛盾最尖锐的地区。
北宋政府建立后,对四川农民的处境不但未作任何改善,反而加强了对他们的剥削,除常规赋税外,官府在成都又设置了“博买务”
,迫令四川人民织作冰绔、绮绣等精美丝织品,由“博买务”
统购专卖,许多农民的副业收入被官府剥夺了,造成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的大量失业。
以孟昶为首的后蜀统治集团,挥霍无度,甚至连溺器上都装饰以珍宝。
四川还是中国重要的产茶区之一,农民大多数是茶农。
官府垄断当地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边茶”
贸易,广大茶农在封建官府和地主豪绅的压榨下,生活陷入绝境,很多人只得逃亡。
993年5月,西川青城(今四川灌县)人王小波发动了武装起义。
王小波向群众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的革命口号,向地主阶级发起了猛攻。
“均贫富”
的口号既是对唐末农民起义的发展,也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数万人。
王小波领导起义农民攻克青城县,“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
接着又攻克彭山县,将贪赃虐民的县令齐元振处死,剖开他的肚皮,塞满了他平日贪污来的钱币。
这年冬,王小波率众攻打江源县。
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不幸被流矢射中额头,伤势过重牺牲。
在这个紧要关头,起义队伍没有动摇,他们共推王小波妻弟李顺为统帅,继续实行“均贫富”
的主张。
李顺号令严明,所到之处,把乡里的富人大姓召集来,命令他们如实申报各自所有的财产和粮食,除按人口给他们留下够用的数量外,所余全部征调,发放给贫苦农民,得到人民拥护。
李顺领导农民军连克蜀、邛二州,队伍已增加到数十万人。
接着,他率领部队挥戈东下,从西南和西北两面向成都逼进,“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
994年正月,起义军攻克汉州、彭州。
经过浴血奋战,又于5月16日攻克成都。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发展革命形势,起义军建立大蜀农民革命政权,李顺自称大蜀王,改元“应运”
,并铸造“应运元宝”
(铜钱)和“应运通宝”
(铁钱)货币。
起义军战士还在脸上刺“应运雄军”
四字,以纪念胜利。
大蜀农民革命政权坚决执行“均贫富”
的政策,用革命暴力没收地主财物,还依靠“在城贫民”
,“指引豪家收藏地窖”
,大挖地主藏匿的浮财,分给贫民。
这时,北到锦州,南至巫峡,大部分地区都为农民革命政权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