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古城的兴衰(1/3)
.
“晋阳”
之名久矣。
据《世本》记载,相传夏禹曾初都晋阳,后迁平阳(今山西临汾)、安邑(今山西夏县)。
“晋阳”
是春秋晋国赵氏家族的封地。
赵氏始于周穆王时期,造父受封于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以食邑赵为氏。
赵氏传到春秋时的赵夙开始仕晋,为献公之御。
公元前661年,以功受封耿大夫。
其子赵衰,随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
晋文公归国执政后,赵衰任上军佐,赵氏开始入卿之列。
从此,赵盾、赵朔、赵武、赵成、赵简子、赵襄子等七世,均为晋国执政卿,历文公、襄公、灵公等十一公,前后执掌晋国政事达180多年。
我们所讲的晋阳城,是指晋定公时期执政的正卿赵鞅(简子)于春秋晚期,即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97年建筑的晋阳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一带),到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灭北汉,晋阳城被毁,历时1500多年。
晋阳城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城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知伯后,晋公室已名存实亡,三家分晋已成定局,晋阳开始成为赵国的初都。
这时,赵简子已不在世,由其次子赵毋恤(襄子)继承卿位。
赵国在晋阳建都53年,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邯郸(今河北邯郸)。
之后,晋阳城先后为秦太原郡(秦襄王三年置、“太原”
之名始于此),西汉韩国、代国、并州刺史部(汉武帝时置,太原称“并州”
始于此),三国魏与西晋太原国,后赵太原郡、并州刺史,北魏、东西魏太原郡,北齐别都,隋代太原郡,唐代北都(北京),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国(郡)的治所或发迹处。
晋阳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如著名的韩、赵、魏灭知伯的“晋阳之战”
,导致三家分晋,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汉文帝刘恒“龙潜”
晋阳16年;高欢以晋阳为基地,征战四方,创建北齐政权;李渊、李世民父子晋阳起兵,建立大唐。
晋阳无论在政治或军事战略上,都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董安于筑晋阳城 晋阳城所在的太原盆地四面环山,中间低平,汾河贯中而过,土地肥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是理想的城建之所。
其北缘有一大型湖泊,方圆20余里,名叫“晋泽”
。
还有晋水(晋祠之水)与汾水交汇,晋阳城就位于这个交汇处。
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赵简子命家臣董安于(时任晋阳宰)、尹铎主持,当地头人王成为总管,开始修筑晋阳城,至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竣工,历时三年。
城周长4里,青石砌基,夹版夯土筑墙,墙内加荻、蒿、楚(类似芦苇、野草、荆条之类植物),使其坚固。
墙基厚丈余,高4丈。
城四周各开一门,青铜龙饰城门。
城四周开挖壕沟,犹如一道护城屏障。
城内有宫室、家庙、粮库等。
宫室建筑的柱子均为铜铸(见《史记·赵世家》《战国策·赵策》)。
晋阳城墙体内为什么要加荻、蒿、楚之类的植物?
宫室柱子为什么要铜铸?
一方面是为了坚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备战。
当时晋国规定,卿大夫不允许拥有武器,否则,要犯灭族之罪。
但为了防备不测,赵简子和他的家臣就想出了上述办法,一旦有人攻打晋阳,楚等荆条之类植物,可以做箭杆,铜柱溶化后可以做箭头。
晋阳城先后在董安于、尹铎多年苦心经营下,变成了赵氏稳固的根据地。
晋阳城修筑后,在三家分晋前的40多年中,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
第一次是城建成后的当年,赵简子命邯郸大夫赵午将他征伐卫国时,卫国进贡晋国的500名奴隶由邯郸迁往晋阳,赵午答应,但很快又反悔,被赵简子捕到晋阳杀害。
赵午之子赵稷伙同他的舅父中行氏(寅)及中行氏的姻亲范氏(吉射)发兵围攻赵简子在国都“绛”
(即“新田”
,今山西侯马市)的官邸,赵简子被迫北走晋阳。
于是晋卿魏、韩、知氏三家联兵抗拒范、中行氏,复请赵简子回“绛”
执政。
《史记·赵世家》记载这个事件时说:“孔子闻赵简子不请晋君而执邯郸午保晋阳,故书《春秋》曰:‘赵鞅以晋阳畔(叛)”
。
后来把这个记载作为晋阳城创建年代的依据。
晋阳第二次之战,发生在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
这时赵简子已不在世,其次子赵襄子列为卿,晋国由知伯执政。
据《战国策·赵策》记载,知伯向韩、魏两家各要“万家之邑”
地,两家如数给了他。
又派人向赵襄子要蔺、皋狼之地(均在今山西离石境内),襄子不给。
于是知伯勾结韩康子、魏桓子攻打晋阳。
知伯攻城三月不下,又从晋祠悬瓮山下开渠(今知伯渠),引晋水(一说汾水或汾、晋二水)灌晋阳,“城不浸者三版”
。
就是说,水淹城墙只留下上面的三版了,城墙也不倒塌,可见晋阳城的坚固。
知伯攻打晋阳三年也没攻破,但也使得“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饮,财食将尽,士卒病羸”
。
这时,赵襄子有些动摇,“欲以城下”
,问他的谋士张孟谈该如何办?
张孟谈说:“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
,他愿去见韩、魏,说服他们倒戈。
于是张孟谈潜行出城,游说韩、魏,申明“唇亡齿寒”
的历史教训。
韩、魏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同意反戈,共灭知氏。
按照约定,先杀了知伯守堤的士卒,毁堤决水反灌知伯军营地,造成知军大乱,韩、魏军从两翼包抄夹击,大败知伯军。
知氏从此而亡,韩、赵、魏三家尽分其地。
晋阳城的续建与被毁 晋阳城经过“晋阳之战”
三年的水浸,到西晋时的700余年间,城池已严重毁坏,西晋进行了建城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和扩建。
《读史方舆纪要·都邑记》:“太原旧城,晋并州刺史刘琨筑,高四丈,周二十七里。”
修缮和扩建工程开始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年),经一年的时间,工程告竣。
扩建后的晋阳城,比原来“周四里”
扩大了将近七倍。
扩城之后,又开始“建府朝,造市狱”
,在城中大兴土木。
商贾得市,农人复耕,城中倒塌的衙署、寺庙、百姓住房都陆续得到修复重建,成为“鸡犬之音复相接矣”
的都市。
北齐自神武帝高欢于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任命大丞相,在晋阳建大丞相府开始,历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等七帝,共计45年的时间里,一直把晋阳作为高齐的根据地(别都)争夺天下。
七位帝王,除武成帝外,有五位都即帝位于晋阳,一位崩于晋阳(高欢),可见晋阳在高齐时所处的重要地位。
高欢经营晋阳几十年,营建了不少宫室建筑,有的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北魏太昌元年(532年),高欢在平定尔朱兆并州叛乱之后,“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
。
这是高齐在晋阳建的第一座宫室。
东魏武定三年(545年),“神武(高欢)请于并州置晋阳宫,以处配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