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几个蚂蚱(1/2)
,(首字母+org点co)!
蝗灾猛如虎,久旱必有蝗。
在古代,蝗灾是最可怕的天灾之一,古人迷信,许多地方的百姓竟然都不敢去捕捉。
历史上蝗灾迭起,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
《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
8年一次,两宋为3.
5年,元代为1.
6年,明、清两代均为2.
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古代对蝗虫认知不多,故有“蝗神”
的说法,又有“蝗鱼(虾)互化”
之说,如:宋代陆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鱼卵所化”
。
潘自牧的《记纂渊海》:“有蝗化为鱼虾”
。
李昉《太平御览》〈虾门〉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
。
李苏《见物》记载:“旱涸则鱼、虾子化蝗,故多鱼兆丰年。”
。
而石小凡所处的这个时代,上治文武百官,下到黎民百姓,鱼虾变成蝗虫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
一直到了大宋朝,也还是好不到哪里去。
蝗灾是大事,赵祯不敢怠慢:“文德殿,快!”
石小凡想溜,他不想凑这种热闹。
什么事都找他,他有没有三头六臂。
老子忙着呢,捕蝗虫这种事交给朝廷来做就是了。
败家子如此诡计多端,赵祯自然不会放过他:“小凡,你也来。”
石小凡垂头丧气,这事终究还是没有躲得过去。
文德殿,吕夷简几个老臣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渣猪一来,他们匆匆施礼,吕夷简便急不可耐的道:“陛下,京郊出现蝗灾,恐有愈演愈烈之势,朝廷速出策解决。”
“陛下,蝗神出现,乃是触动上天之兆。
陛下理应天台祭天,以平上苍之怒。”
说这话的居然是包拯。
就连范仲淹,他也跟着道:“陛下,蝗灾乃是天兆。
包府尹说的对,由礼部和司天监亲办,陛下与宫外祭天告慰神灵方使上天息怒。”
宰相王曾已经因病辞官在家了,还有李迪也是赞成赵祯祭天。
如今天下太平,四海归一。
赵祯还没去祭天以求上苍,众人这么一说,赵祯不由得心中大动。
石小凡本想袖手旁观的,几个蚂蚱的事,被你们整得热血沸腾的,这是要干什么。
还祭天,你咋不上天呢。
终于他再也忍耐不住,大步站了出来:“你们能不能动动脑子,还上天震怒?
山西震怒了,然后呢,死的可都是老百姓。
百姓何罪?
就算是上天发了怒,掉下几个蚂蚱来,为什么要去欺负几个老百姓呢。
真要震怒,倒霉的也该是哪些狗官还有哪些无道的……”
石小凡膨胀了,他本想说还有哪些无道的昏君。
可看的赵祯那杀死人的目光,慌忙改口道:“还有那些无道的狗官!”
众人面面相觑,败家子有办法?
没错,他应该有。
这个世界上似乎没有什么事是石小凡解决不了的,正因如此,赵祯才把他也带到了文德殿。
“小凡,你有何妙策?”
赵祯问道。
“臣没啥妙策,朝廷贴出告示,捕蝗。
抓着蚂蚱,然后放油锅里炸了吃了,隔壁吕相公都馋哭了。”
吕夷简一脸黑线,这混蛋。
石小凡这么一说,他登时怒道:“胡说八道,蝗神作乱,你岂敢捉他子孙。
石小凡,你就不怕蝗神找你复仇?”
古人对蝗虫畏惧犹甚,他们认为蝗同皇,以至于蝗虫肆虐也无人敢捕杀。
跟他们普及科学知识是行不通的,既然他们迷信,那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石小凡“哼”
了一声:“不敢捕杀?
你们还不知道吧,我疾风病咋好的?”
众人突然想起,对啊,这败家子是有疾风病的啊。
以前嚣张至极,逮谁咬谁。
他这疾风病似乎已有痊愈之兆,已经许久没犯病了。
“怎,怎么治好的?”
吕夷简忍不住问道。
石小凡一板正经的胡说八道:“自然是吃蚂蚱吃好了,我不但炸着吃我还炒着吃,蘸酱吃以及卷饼吃。”
败家子言语癫狂,炸蚂蚱?
疯了吧他。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唐朝时期朝廷捉了蚂蚱也得告祭上苍,以示罪过。
这败家子居然炸了吃,天雷滚滚。
“你、你胡说八道,蝗虫乃是蝗神子嗣,我们捕杀埋了也算是将它子孙还给了蝗神。
你,你竟然说炸着吃了他,你、蝗神不会放过你,你会带来灾祸的!”
吕夷简大怒。
“唐太宗皇帝亲食蝗虫,可有灾祸?”
石小凡反问。
还是唐朝时候,蝗灾对农业危害很大,但那时人们非常迷信,不敢去捕蝗虫。
当时蝗虫肆虐,庄稼被啃食干净。
李世民亲自抓了几只蝗虫吃了,以示灭蝗之心。
可他们毕竟还是畏惧蝗虫的,到了开元年间,山东地区蝗灾严重,宰相姚崇提出积极的治蝗办法,派使者到山东去督促灭蝗。
汴州地方官反对姚崇的意见,说什么蝗虫是天灾,应当修德才能除灾。
姚崇申斥了他,并说明大家齐心协力就可以灭掉蝗虫的道理。
汴州地方官只好照办,结果,仅汴州一地,就消灭蝗虫14万石。
范仲淹心里没底,他看了眼包拯,包拯也是没了主意,不知道该不该听败家子的。
赵祯也在犹豫,石小凡又道:“陛下,实不相瞒。
山西地动,也是臣吃了蚂蚱后才感知出来的。”
山西?
这,众人这才惊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