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醒悟(1/2)
第145章 醒悟 一连好几天,林明阳都在为这个问题而苦恼,在客厅的时候,他一般都是拧着眉头、紧闭着嘴唇。
格林.
纳特和比利.
奥尔森斗嘴的次数明显减少,他们都害怕会打扰到林明阳的思考。
“还在为剧本的事头疼?”
格林.
纳特给林明阳倒了一杯咖啡,抱着本书坐在了他的对面。
“我现在有些迷失,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处理主角的身份。
小说写的都是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没有太具体的故事线索,有的全是能让人笑掉大牙的奇闻轶事。
而作为一部电影,它需要的是情节和线索!”
而在林明阳最初的构想中,他准备把小说“封装”
在一次关于寻找和回忆的旅途中,那些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变成了一个一个插叙的片段。
而在原著小说中,那些片段性的故事揉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力图改变人们习以为常的错误观点的力量。
而在剧本里,这些片段除了具有原作的搞笑特性外,还带了一层“评判社会”
的色彩。
受记忆中《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影响很深,他在美国社会里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来安置主角兰彻。
“按照我对《五点人》这部小说的理解,我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兰彻穷小子的背景。”
格林.
纳特放下了手中的书本,他发现林明阳走进了一个理解的误区。
“在那部小说里,作者加入了很多对时下的评注。
比如对教育问题的,对爱情问题的,对于体制问题的。
可以说这虽然是一部校园题材的文学作品,但作者还是在其中加入了很多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元素。
面对对着外界纷扰而复杂的社会,他希望能在这个相对封闭而且单纯的环境中建立一个平等的空间。
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的一个评注,这个社会错误的地方太多了,他希望什么时候能够出现一个像小说中兰彻那样敢说敢做的人。
我觉得原著小说里关注的主题,最重要的不是兰彻是谁,而是他做了什么!”
说完这些,格林.
纳特把手里的书本一合,站起身来,拍了拍林明阳的肩膀,为了不打扰林明阳思考,他决定回自己的卧室去看书。
而林明阳则认真的回味着格林.
纳特最后的那句话,格林.
纳特的提醒就像黑夜中的灯塔,帮助他拨开迷雾,指明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回想起之前的思维困顿,林明阳蓦然发现,所有的思维障碍,都是他为自己的设置的。
他一直想着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殊不知却把自己桎梏在了小说内容上无法突破,以至于无法在把握主题思想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创新。
想通了这些,林明阳感觉一股暖流从心底升起,弥漫到全身。
快乐侵入了他的身子,一下子达到了每个毛孔。
这种豁然开朗的喜悦让他难以自持,他激动得冲进卧室,迫不及待的打开笔记本电脑,指尖飞速的在键盘上留下一串残影。
在林明阳的剧本里,兰彻不再是一个穷小子,他有一个天才式的父亲,但因为父亲的思想过于超前,没有人愿意接受。
平日里父亲忙着科学实验,从来不打整院落,而兰彻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思想也和正常的人大不相同。
别人家的房屋是漂亮的草坪,整洁的花台,而兰彻家门前则荒草丛生。
从他的母亲去世之后,他们一家就被周围的邻居归为怪人,很少与他们交往。
尽管受到别人的排挤,但是父亲却教会兰彻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不要理会别人的眼光,追求卓越,成功将不穿裤子追着你跑。
按照这样的思路,林明阳最后完成的剧本基本上挣脱了原著的背景设定,只保留了主题思想。
他把创作完成的剧本发给奇坦.
巴哈特,对方看过之后才意识到20万美元,林明阳根本就只是购买了他的一个故事创意还有小说中部分发生在校园中的搞笑段落。
林明阳的背景转换非常的成功,奇坦.
巴哈特拿到的剧本已经完全找不到印度文化的痕迹,活脱脱的就是一副美国社会的生活画卷。
比利.
奥尔森最后为影片找来了一位有纯正印第安血统的墨西哥留学生,出演影片的中的拉祖,这样影片中的三个“傻瓜”
就这样凑齐了。
因为只是一部小成本的非商业电影,影片的筹备也非常简单,整个剧组里只有女主角布莱克.
弗莱利算是真正的演员,其他角色都是由波士顿地区的大学生“友情客串”
。
但是开拍之后的实际情况并不像大家之前预想的那么简单,影片的第一组镜头,拍摄就遇到了几乎是无法克服的困难。
在这组镜头中,由比利.
奥尔森扮演的法罕在飞机起飞前接到了一个电话,失踪十年的好友兰彻终于有了消息,他假装突发心脏病,骗过了机组成员,迫使刚刚起飞的航班降落,他本人则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逃跑了。
要拍到飞机起飞、降落的镜头并不困难,但自从911之后,美国机场的安全措施严密,所以剧组无法在真实的机场里拍摄。
这组镜头的取舍,让林明阳犹豫了很久,这不是在拍商业电影,他不可能为了一组镜头就去搭建一个外景。
h33宿舍的客厅里,一场关于这组镜头取舍的讨论正在进行。
格林.
纳特坚持认为这个非常具有创意的开头,应该想办法保留,而比利.
奥尔森则从实际出发,认为要想完成这组镜头的拍摄不太现实。
“机场里不让拍摄,可好莱坞电影里关于机场的镜头依旧比比皆是,他们是怎么拍出来的?”
格林.
纳特试图举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去年斯皮尔伯格还拍了一部电影,《幸福终点站》,你们都还有印象吧?
主演汤姆.
汉克斯,那部影片讲述的是他在前往美国途中家乡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所持证件不被美国入境当局承认,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被迫滞留肯尼迪国际机场期间的故事。”
“felix不是斯皮尔伯格,纽曼也不是汤姆.
汉克斯,我们拍的只是一部小成本的非商业电影!”
比利.
奥尔森摇摇头。
有斯蒂文.
斯皮尔伯格、汤姆.
汉克斯和凯瑟琳.
泽塔.
琼斯这样三个名字的电影,自然不可小觑。
而事实上影片《幸福终点站》本身也确实需要巨额的制作费用。
因为那部影片的编剧恰好就是《战争之王》的导演安德鲁.
尼克尔,所以林明阳对这部影片拍摄的内幕也有所了解。
911之后,美国机场的保安措施日渐严格,想要真的在肯尼迪机场拍摄一整部电影无异于痴人说梦。
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斯皮尔伯格在加州设计修建了一座与真的机场同等大小、功能齐全的机场,全片大部分的拍摄工作都在这个模拟机场完成,另有少部分是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米拉贝尔机场拍摄的,为了配合拍摄,剧组甚至还向美国联合航空借了一部真材实料的波音747,如此高昂的制作成本是一部非商业电影无法承受的。
尽管林明阳表现出来的沉默已经很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但格林.
纳特还是据理力争,“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镜头,他们可以在机场里拍摄,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林明阳眼前一亮,格林.
纳特的话再一次启发了他,剧组很难在真实的机场里取景,但《幸福终点站》的剧组在加州搭建了一座永久性的机场布景还在。
在一般情况下,为影片拍摄搭建布景只为了做“表面文章”
,没有必要去关注工程技术问题。
但在《幸福终点站》中,由于搭建的机场必须具备应有的功能,所以艺术部门完成的每张图纸都必须接受专业工程师的细心审查,连每个简单的焊点都没有忽视。
斯皮尔伯格追求完美的布景,却为林明阳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拍摄场景。
看似无法克服的困难,最后解决的方式却很简单,林明阳和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