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619章 堵水导水(2/2)

于其这样,何不均齐商税,有此两三千万贯商税,又何必有青苗贷、市易法与宽剩钱?”

然而齐商税就解决问题了吗?

还是没有。

仅是政策的倾斜,便会让贫富分化继续加大了。

但这个永远是一道无解题,因此想真正做到平均,只能在乌托邦的梦中实现。

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家的稳定性。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一场三国演义下来,整个中国还有多少百姓?一场隋唐演义下来,整个中国还有多少百姓?相对来说,反而赵匡胤做得更仁爱一点,灭一国息上两年,再徐而图之,一战一息,人口在持续增涨着。

前世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泰国,如是再民煮再乱下去,最后连菲猴都不如了。

因此在变法的基础上,也要顾虑国家的稳定。从这上面考虑,赵顼并没有做错。不停地添加火,最后失火了怎么办?

王巨又说道:“其实比喻治水,微臣很早之前便感到介甫公是堵水之策,并非良策。因此知道国家积贫积弱,国库积欠巨大,以至到了河北大灾,国库内库空空如也,国家却拨不出任何赈灾钱帛粮食,逼迫灾民回乡自己解决,国家不变不行了,微臣却一直沉默不发,甚至主动辞去了条例司的官职。然而想有一个导水之策,则是更难更难……”

这是王巨第一次公开吼出自己的政治理念。

不然长久下去,他就消失了。

这样吼一吼,有一些人关注,那就会有一些人支持。

而且他的说法十分诱人,真正的不加赋而国自用!

导水之策而非堵水之策!

但现在还不是上位之时,所以最后用了一个很难很难,搪塞过去。

实际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些想法,最少会比王安石变法引发的矛盾少吧,就算是多,但效果也会比王安石变法强。并且他这个航海就是为以后如何“民不加赋而国用自足”做准备的。

可不能说,不然赵顼必会疑心。

而且他这种疑心,终于让王巨私心越来越重。

还有,赵顼敛财是干嘛的,一壮国库,以备不测。

二是强军强国,然而强大军队最少得有名将名帅,王韶这么能打,你就忍心让王安石去糟蹋。甚至王安石彻底回家养老,也不召回重用之?

然而就不能多说了,适可而止,否则就成了画蛇添足,最少会使吕惠卿恨上自己。

最后王巨又说道:“至于辽国勒索,臣既然回京述职,就容臣多呆上一段时间,让臣了解详细的情况,再与辽使洽谈。”

马上就要到元旦节了,辽国必派贺元旦使者过来。还要指望宋朝的五十万呢。

那时候让我去与他们谈一谈。不就是来勒索吗,让我来对付他们!(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