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章 惊艳(1/2)
王巨又掏出一张画。》
实际只要看到画,九成大臣已经会意。
两广除了珠江三角洲外,多是山区地形,多数地区的溪河以短平快为主,台风到来,山洪暴发,河流涌大,然到了旱季,没水了。这种情况建堰难度很大,土堰都不行,必须用石堰才能牢固,才能挡住山洪暴发的冲击。不管这个堰是大是小,即便后世,两广许多小堰仍多是石堰。
以现在宋朝与两广的关系,即便有钱,也不会这样花下去。
于是王巨换了一种方法,不建设寻常的堰坝,也设坝,就设在各个山区的小河小溪里,这些河溪不会通航,因此在河中置坝,但不置陡门,这么一拦,上游的水位必然抬高,然后顺着水坝往下漫溢。水会继续得泄,但水中坝处水位抬高了,一是可以引水灌溉,二是在旱季时,也起到一些蓄水作用。成本低廉,简单易行。
别看这两样小东西,如果将这两幅画印刷,分散到两广与荆南各县知县手中,由他们推广,最少能造就几万顷耕地。
并且它也对了韩琦的胃口。
这两样小东西,老百姓自己就可以置办了,不用国家掏一文钱。
钱将韩琦弄得苦逼了,并且他都不敢声张,不然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弹劾他呢。
“不错,不错,是一条好措施,继续往下说,”韩琦道。
确实不错哪,连彭思永都无话可说了,民以食为天。这两样事物出现。会得到多少“食”。
王巨又拿起毛笔。从洞庭湖开始,一直拖到江宁,然后说道:“古人称这一块为江东,因此下官所说的便是第二条,江东圩。”
“围田?”
“张公,非是围田,而是圩田,土于圩。”
“有何区别?”张方平不解地问。
“围田多指太湖地区。
又叫太湖围,从唐朝开始,到吴越钱家大肆圈湖为耕地,由是东南成了我朝最重要的粮仓。
但是再往西去,还有大量湖荡子,包括太平军,无为军,和州,舒州,以及鄱阳湖洞庭湖与古云梦大泽地区。
同样是圈湖为田。
但两种形式不同。
东南易受海风影响,特别是秋季来临。
秋潦严重,不过因为离海近,来得快,去得也快。
江东圩形式不同,它们离入海口远。
水流动同样需要时间的,就象大顺城之战,二十多天后死尸才飘到京兆府。”
“那个就不要说了,”曾公亮道。
“曾公,下官只是举一个例子,实际华池水与北洛水水流还是比较急的,但长江水流则更平缓。因此从春汛到来,长江水位便渐渐抬高,一直到秋后水位才会下去。所以它的汛期多在夏天,而且数月都有汛情,因此用圩与围区分。”
王巨记得小时候看史书,他搞不懂很多事,比如伍子胥过昭关,实际昭关那个山很矮小,周围也没有什么恶劣的大山,为什么非得从那个关过去呢?
还有曹操下江南,为什么非得要打造战船呢。似乎元人南下,清人南下,皆没有训练水军了。还有九江那么好的地方,为什么白居易说是卑湿之地?
后来才明白,这还是他看书多的原因,不然很多人还不会知道奥秘,然后瞎分析赤壁之战胜败。
这个原因就是江东圩。
自沈括兄弟开发万春圩后,北宋迫于人口压力,开始大肆建设圩田,湖泊沼泽变成了平川,还用得战船吗?但在三国时,那来的圩田,到处都是湖荡子,不用水军如何拿下江南?
这是宋人的功劳,但还没有出现,王巨提前将它拿了出来。俺是一个懂水利的人……
“原来如此,若那样,这些圩田岂不是小半年时间在水下?”
非是水下,而是河面比圩田高。
“正是,所以得筑圩埂才圩耕种。”
“若是梅雨绵绵形成内涝怎么办?”曾公亮道。他是福建人,知道南方的天气。
“这个也容易解决,首先圩内必须有大量沟塘蓄水,然后让百姓将沟塘淤泥捞上来,使耕地抬高,另外设一些排灌措施,同时江南种的是水稻,只要不全部淹没下去,不会影响其收成。但是曾公,这些都是积累了亿万年的肥沃土壤,一旦成为耕地,一季稻谷亩产五石六石,都有可能。”
“五石六石?”欧阳修不确信地问道。他曾担任过滁州太守,这一圈,也圈到了滁州,那来的五石六石产量哦。
“欧阳公,请相信。不过有一条,圈围与圈圩都可以,必须保持河道畅通,必须保留一定的深水湖泊蓄水,南方雨季长,一旦缺少蓄水湖泊,河道又不畅,那又是一场灾难。”
“万春圩,”韩琦说道。
“太平州的那个万春圩?”曾公亮也想了起来。
这是发生在嘉佑六年的事,万春圩是南唐时修建的,但在宋太宗时破圩了,似乎淹死了一些人,于是此圩闲置,无人过问。直到沈括的堂兄沈披担任宁国知县时,经过认真考察,决定可以重修,他将地势绘画成图,呈给江东转运使张颐、判官谢景温。两人看后同意,上报朝廷。
然而朝堂上有人提出了反对。
上面咳嗽一声,下面就成了天雷。
于是江东许多官员纷纷反对,正好他胞弟沈括客居在他哪里,写了《万春圩图记》与《圩田五说》。最后朝廷同意。
三人从周边八县征调了一万四千名民夫,用了八十余天,修起了一座大圩,得田一千两百七十顷,也拉开了中国历史筑大圩的帷幕。不过还没有真正开始,真正开始要等王安石来……
所以当时高兴了一下,甚至宋仁宗亲自命名为万春圩。然后大家便忘记了。
韩琦说道:“将万春圩的所有存档一起找来。”
堂吏下去找存档。
韩琦又问:“王巨。你去过江南?”
“韩公。下官何时去过江南,甚至连万春圩也没有听说过。”
韩琦当场傻了,大半天才问:“那你如何知道?”
“下官在华池县,看到了许多地图,对照地势,岂能不知?难道韩公看不出来吗?”
“我,我……”韩琦差一点噎死。
堂吏将相关的存档一起找了出来,包括沈括写的那两篇文章。以及相关的奏折。不过可能沈氏兄弟也吵怕了,筑起万春圩后,便没有再提及筑圩一事。
然而江东有多少湖荡子。
“江东圩,江东圩,”韩琦喃喃一声,又问道:“那么如何治黄河。”
但这一回他态度变得慎重多了。
“韩公,下官也侥幸听闻了朝廷一些有关治河的策子,却以为皆不妥。
开国时黄河之道还是东汉王景治河之道,这条河道王景当时选择得很巧妙,因此八百年未出大事。
不过上游水土破坏得都很严重了。
例如昔日水草丰美的大非川,现在连人都不能居住生存了。
再如贺兰山到居延海的古道。
这条道也快渐渐消失了。
所以黄河泥沙越来越多,这么多年积累下来,黄河成了悬河,唐朝危机不重,但到了我朝悬河之势更明显,因此河灾不断。
但为何多从孟州到郓州这一段发作?
再从郓州往下看,哪里多是山区,只有这一段是平原地带,悬河之势最为明显,因此多从这一段发作。”
“你意思是想重新修一条河道?”
“那不大可能,两边有多少崇山峻岭哪,韩公,我只顺着现在无为而治往下推理。
现在黄河分成两股河入海。
南股那一河乃是王景治河前的黄河旧道,又浅又窄,不久就会被河沙湮灭了,所有河水会顺着北股河入海。
但北股河道泄水有限,于是又开始大肆泛滥成灾。
且不说那些湖泊消失后的军事意义,就说继续泛滥成灾后的后果,河水在泛滥,泥沙在继续沉淀,不久后低洼的河北地形迅速也被抬高了。
河水又不得泄,它又会自己找去路,往哪里找?
只有一条路可去,那便是光武年间的那次缺口之故道,下淮河,自海州入海。
甚至将淮河也抬高,加上淮河本身的水位,整个肥沃的江淮地区,重新会被洪水所困。
然后继续南下,从扬州下长江。”
王巨说得轻巧,可大家脸色一起变得不大好看。
如果那样,宋朝就悲催了,甚至整个江淮与河北都不得安宁。
王巨又说道:“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我与章质夫交谈时,曾说过,放水淀淤肥田,这是指河水处于平缓状态,淤泥才会沉淀下来。但到了泛滥成灾之时,却不是这样,那个水是在流动的,沉淀下来的只是沙子,淤泥则随着汛水继续向下游狂奔。不仅如此,还将河南河北地面上这点薄土刮走,不用多久整个中原会成为一片若大的盐碱地。我朝又定都于东京,那时候才是一场大灾难降临于大宋上空。”
这是一种假设,前提是宋朝继续不作为,二是宋朝能继续立国三百年四百年。
然而韩琦等人会想到几十年后北宋就会灭亡吗?
事实在史上黄河没有害到宋朝,却害到了金国。将金人弄苦逼了。
“那你的策子是……”
“一种是空想之谈,从吐蕃上面就开始治理,禁止砍伐,禁止游牧,大肆载树造林,使黄河河沙比例下降,但这是不大可能的。一种是比较现实的办法。以前诸公的策略都不能采用,分为两段,一是从三门峡开始,直到郓州,于河边广建月堤与缕堤。”
王巨说着,又掏出两张图纸。
“它们的作用就是束水冲沙,积沙最严重的时候不是在汛季,那时水流量快,不是积沙,而是在刮沙,将沙子顺着河水往入海处带。
积沙的时季是在秋末到春初这段时光,水流量小,水流平缓,因此河沙迅速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