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754章 内部消化(1/2)

第754章 内部消化

安全躺在沙发上,手指夹着冒充雪茄的叶子烟,眼里满是没有人生目标的怅然,“我以前觉得赚钱好难好难,在云湖的时候,攒了好几年的工资,才买了一台手风琴,终于将可盈骗回家。

现在却发现,只要找对方法,赚钱真的好简单,简单到哪怕我坐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做,也有源源不断的钱进账。”

说完便脑袋后仰,两眼盯着天板,那样子要多可恨就有多可恨。

陈凡咂咂嘴,都不想去看他,抽着烟问道,“你这又是干啥呢?”

安全神色不变,“算我今天已经赚了多少钱。”

陈凡嘴角微抽,顿了两秒,说道,“就算你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难道学校还允许你从里面抽成?”

说到底,这个项目终究还是学校的产业,参与进来的人可以顺带着赚点钱,就好比之前安全搭着顺风车,从崇明农场弄到货,再散给下面的人去赚钱一样。

可要说直接从这个项目里面抽成,陈凡是不太信的。

但看安全的样子,如果不是赚了大钱,不会这么飘。

安全扭头看着他,嘿嘿一笑,“抽成是不可能抽成的,勤工俭学部除了收取两个点的利润作为运营成本,不再收取其他任何费用,而收的这两个点,也全都属于学校所有,我只有支配权,还必须将所有开支上报给学校,但凡有丝毫不合理的地方都要被问责,所以里面每一分钱都跟我没关系。

但是,……”

他忽地一下身体前倾,目不转睛看着陈凡,眼里满是深意,“除了从项目里面领取每个月30块钱的工资,难道我就没别的方法赚钱?

之前我能够从农场单独弄到货源,现在就不能从工厂另外弄货?”

陈凡眉头轻挑,“两套账啊?这可是有风险的。”

安全轻轻摇头,笑道,“有风险的事咱们当然不干,也更不是什么两套账。”

他打了个手势,“比如说,上海自行车厂现在有500辆外贸尾单的凤凰自行车,这批尾单的处置权完全归他们自己,按照以前的做法,500辆自行车,先内部消化一部分,剩下的都以瑕疵品的名义送去了旧货店。

而现在,他们有了新的选择,只送100辆去旧货店,剩下的400辆,分200辆给我们的勤工俭学项目,还有两百辆怎么办呢?”

陈凡眼珠微转,“内部消化?!”

安全两手一拍,咧着嘴低声嘎嘎直笑,“我就知道你能明白!”

陈凡掸掸烟灰,伸手摸了摸头,轻声笑道,“人脉就是资源呐。”

这年头,连工作都可以公开买卖,更别说“瑕疵品”。

瑕疵品、二等品、工厂里的计划外产品,这些都可以由工厂自己做主处理,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工厂直营门市部,这些门市部里的商品就是这些名义上的“非合格品”,便宜,而且还不要票。

想当初陈凡头一次去地委,在纺厂门市部买了一批布料,就是这种货色。

以前自行车厂的瑕疵车,只能内部消化一部分,其他都送到旧货店,……但内部消化真的只是内部消化吗?

要知道,现在一张自行车票都要一两百块,有的地方甚至比车子还贵,连票带车,个四五百块钱,一点都不奇怪。

若是有人告诉你,只需要四百块,就可以买一辆稍有擦痕的瑕疵车,直接带钱到自行车厂提货,一切手续齐全,你买不买?

而对于自行车厂来说,这些车本来是要送去旧货店的。按照规定,给旧货店的产品,价格参照正常的出厂价,还要打个三折,也就是说,如果一辆车出厂价是150块钱,那么瑕疵品的价格就只有45块。

现在你是自行车厂,是愿意“内部消化”卖150,还是交给旧货店赚45?

可是这样的内部消化,终究量太少。工人就是工人,可以帮亲朋好友买个指标,但不能拿这个做生意,超过这条线就是投机倒把。

如此一来,工厂没有更多更合适的渠道去消化,同时也担心违反政策,只能将消化不完的部分低价卖给旧货店。

也是迫不得已。

但现在,安全带着手底下两千多人的直销团队、拿着街道办的批文找上门来了。

有了批文,允许你给他们供货,价格可以是100,也可以是200,你怎么选?

是将自行车送去旧货店,换回来45块钱,还是交给安全,可以换回200块钱?

正常人都知道选哪边。

安全可以提供渠道,还合规合法,那些工厂自然与他一拍即合。

而其中一部分货源,就可以撇开勤工俭学项目,走“内部消化”的路子。

工厂的内部是内部,我项目组的内部、就不是内部了吗?!

只要制定好分配额度,上上下下很多人都乐意配合,而且还不怕追查。

原因非常简单,这个项目组本身就是卖货的,在正常工作之外,帮朋友买点瑕疵品,算得了什么?

你非要说不合适,那买卖工作的是不是更不合适?

这就是安全真正赚钱的路子,一辆自行车他最少可以拿50块,一台收音机提10块钱不多吧,还有手表、电视机、照相机……。

而且这些事都不需要他亲自出马,下面的人会找到买家,将人直接带到仓库去提货就行,等结算的时候自然会有他的一份。

真就是坐在家里捡钱。

如果有熟悉当年情况的朋友,这时候应该可以看出来。

没错,这就是从1984年开始施行的“价格双轨制”中的一部分。

一部分产品走计划内,价格由相关部门决定,一部分产品走计划外,商品价格随行就市。

在八十年代生活过的人都知道,84年以后,拿着自行车票去商场买车,只需要180,这就是计划内产品,没有票的也能买,但是价格要580、680,这就是计划外产品。

哦,这个计划外是政策上的计划外,也是双轨制的一部分,跟之前说的厂里的计划外产品不是一回事。

那个是工厂通过提升效率、节省原材料等手段,用同一批原材料生产出超过生产计划任务的产品量,超出的部分,也叫计划外产品。

正是由于存在这种生产效率上的“计划外”,所以在价格双轨制施行之前,这种做法就已经存在了几十年。

只不过之前没有明确的法理依据,规模也只能算小打小闹、远远不能跟有了双轨制规定之后相比。

实行双轨制以后,一张原材料批文就能价值十万、甚至百万。

那可是80年代的几十上百万,就换一张纸,凭什么?!

凭的就是这张纸带来的价值差,凭的就是你拿着批文,可以用100块的价格、从工厂里提一批外面要价500块的自行车出来。

现在,安全就是可以拿到批文的人!

当然,自行车厂不会每天都有瑕疵车,那几百块钱的差价,也绝不是安全一个人能吃得下的。

可是没了自行车,还有收音机、电视机、手表、……,要知道,这里可是大上海,全国轻工业最发达的地方!

只要安全上了桌子,他就能拿到无数的批文,哪怕他只能吃下里面的一成份额,也足以赚得盆满钵满。

最重要的是,还没有丝毫风险。

不过这里面的内情,就不方便明说了。

安全没有说,陈凡也没有问,两人相视一眼,都心知肚明哈哈大笑,不过一个仰头笑得畅快,一个摇头不已。

笑声停歇,陈凡想了想,问道,“你现在掌握这样一张销售网,两千多人跟着你吃饭,那你有没有想过,等你毕业之后怎么办?”

听到这话,安全也不嘻嘻了,脸色满是惆怅,“不知道啊,没想好。”

他转头看着陈凡,苦笑着说道,“我们这一届的学生,应该是82年初毕业,现在距离毕业已经不到3年,我现在想的是,趁这3年时间,……”

陈凡摆摆手打断他的话,“没有3年,最多两年,学校不会让你大四还管着这个摊子,肯定会安排人接手。”

他转头看着安全,“我的建议是,无论你以后是选择服从分配,还是别的什么,都别忘了攥紧你手里的这张网,更别废了这张网。这张网,以后还能有大用。”

安全眯着眼睛缓缓点头,顿了两秒,转头看着陈凡,嘿嘿笑道,“放心,虽然我没你见多识广、懂的东西多,但这一两年也不是吃白饭的。

怎么做事,才能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情况下,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这个道理我懂。”

陈凡眉头轻挑,哈哈笑道,“这个我信。毕竟,卢家湾现在能保证粮食生产,还多亏你当时制定的规矩。”

在卢家湾发展养殖业之前,安全作为驻点干部,提出要将每家每户的草料分配,与他们的工分结合起来,而工分又是直接来自于社员们服从劳动安排所得。

这就阻断了社员只顾着养殖自己家里的禽畜、忽略集体劳动的可能性。

你为集体做的贡献越多,得到的工分就越高,相应获得的草料和兽医照顾也就越多,自家的养殖收益也就越高,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单凭这一点,陈凡就相信安全不会干出损公肥私的事来。

而只要底线还在,他那边就出不了大问题。

更别说现在安全的这套做法,里面牵扯到无数工厂的人,甚至可能还有街道办和市里的领导,单凭那些人,就会帮他把任何不好的苗头掐灭,他出事的概率,还真是无限接近于零。

这时陈凡反倒有些期待,掌握了这张直销网络的安全,最后能成长到哪一步?!

又聊了一阵子,陈凡便看见姜丽丽端着托盘从厨房出来,还在喊着,“同志们,开饭了。”

他对着安全招了招手,站起身说道,“吃饭。”

安全也赶紧丢掉还没抽完的叶子烟,搓了把脸站起来。

另一边,不知道聊什么聊得入神的姜甜甜和俞可盈,听到声音也立刻站起身,齐声喊道,“来了来了。”

等走到餐桌旁,姜甜甜见俞可盈要去帮忙,赶紧扶着她的肩膀,将她按在餐椅上坐下,笑道,“你今天才出月子,就别添乱了,我去帮忙就行。”

俞可盈无奈地看了看两姐妹,说道,“什么呀,我在床上躺了一个月,现在就想多活动活动。”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