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740章 门票钱(1/2)

第740章 门票钱

做完开观仪式,才上午十点多钟。

不管是道友还是善信,都是拿着请帖过来的宾客,自然要招待一顿膳食。

进了道观,当然要吃道家菜。

道家菜分素宴和荤宴,朝阳观虽然分属全真,但今天开的却是荤宴。

毕竟来的宾客里面,有二三十位老拳师,还有跟他们人数相当的门人弟子,这就占了一半,练武之人都特别能吃,单开素宴可不容易吃饱。

另外一半的宾客里面,几位老军人不用说,也是能吃的,就连最后一批大大小小的道长,也有不少是荤素不忌的正一派。

如此一来,只能开荤宴。

后院的厨房里,刘娟和马岚在几位小道长的协助下,忙得不可开交,前面的仪式结束后,姜甜甜和姜丽丽也跑过来帮忙。

今天总共准备了十三桌宴席,都要靠刘娟、马岚两个主厨整治出来,尽管从三天前就开始做准备,但陈凡的要求高,还特意教了她们道家菜的做法,自然格外上心。

学之前还没觉得,跟着陈凡学了这桌道家荤宴之后,刘娟两人才后知后觉,自己学到了什么样的本事。

这可是能传家立业的手艺,以后等各家道观都再次开放、兴盛起来,说不得自己能凭着这份本事,谋个正经的差事。

最不济也能和有些厨师一样,找街道办开个证明,自己弄个小饭馆。

不过两人暂时还没有跳槽的想法,先把今天这顿宴席做好再说。

后世道家菜名目众多,有徐州道家菜、茅山道家养生宴、龙虎山天师八卦宴、武当太极宴、青城长生宴等等。

其实这些道家宴席,一个个自称传自什么时代的什么人,大多都是在编故事,除了少数几个菜,更多的还是后世厨师为了配合旅游文宣,从道家故事里创新出来的。

那时候全国各地文旅大战,道家菜也成了宣传噱头之一,陈凡没钱出去浪,便喜欢关注旅游和美食节目,连这些也没错过。

现在搜寻记忆,哪怕没多少做菜的过程,也被他复原了几十种道家菜,然后精心挑选了一十三道,暗合五行八卦之数,拼成今天的宴席。

陈凡有信心,从今日起,道教各派提到吃饭,就要想到今天朝阳观的五行八卦宴。

有了这桌宴席打底,以后朝阳观的香火应该很快就能旺起来!

咳咳,至于其他道观卷不卷,那就跟陈观主没关系了。

反正修道之人,主打一个逍遥自在、随心所欲,爱卷不卷的,随他们去吧。

距离开席还有段时间,陈凡便在中院正殿开坛讲法。

三拨人里面,李尚德陪着那八位老兵,在偏殿闲聊,张玄松和林远祥则在前院,与京城地界的各派武林人士作陪,由于他们人多,便占了整个前院。

剩下的道教各方高功,除了在后院帮忙打杂的年轻道士,其他人都集中在中院正殿。

既然是道观开观,少不得要辩经论道一番,让各方道长们验一验观主的道功成色,看看有何本事能做得了这一观之主。

若是道功一般,倒也无伤大雅,但在京城道界的地位,就别想有多高。

反过来,要是能被众多高功认可,即便这座朝阳观只是个三进三出的小院,却依然能熠熠闪光,成为京城、乃至全国道界的一颗明珠。

甚至无需自我宣扬,便有无数道友为其歌功颂德。

这个功可不是功劳的功,而是道功的功。

简而言之,就是吹捧。

此时陈凡盘腿端坐在神像前的蒲团上,眼睛半睁半闭,呼吸若有若无,脸上神光湛然、肌肤温润如玉,好一副有道全真的模样。

在场的众多道士,大多都是修行多年,有的念经、有的打坐,也有行走各方积累功德的,修行方式各不相同。

虽然他们不一定自身修为有多高,可见多识广、一双眼睛好似火眼金睛一般,哪能看不出陈凡道功精湛,而且是道家修行中最上乘的性命双修。

众道士都不由得暗暗称奇,在心里猜测这位青莲道长是怎么修炼的。就算从娘胎里开始练起,想要修得这身道功也不容易呐。

这等天资,若是在古代,恐怕是要出一尊真人。

真人既是境界、也是封号。但不是自封,而是要当朝天子亲封,与天师相当。是明朝洪武时期,正一派天师张宇初朝觐天子,洪武帝大喝:“天岂有师乎?改号真人。”

从此以后,真人就是道教修士在人间的最高境界。

此时在众多高功眼中,青莲道长就算没到、也已经非常接近这个地步。

讲法开始后,陈凡也不多说,先照本宣科念了一段嵛山派的经典,阐述全真教义。

其实全真教并不是纯粹的道教流派,而是讲究“三教圆融”,也就是集合了道、佛、儒三家,连本教经义都是从三家经典里面拿过来的,包括道德经、《清静经、《孝经、《心经,最后才是王重阳编撰的《全真立教十五论。

不过这方面的内容,陈凡就没有拿出来,那里面的规矩他自己都没遵守,还念他干嘛?便只从几部本经里面挑挑拣拣念了一些。

照本宣科的部分过去,接下来便是讲自己的体悟心得。

相对于修持己身的道功,这一部分可以称为“道理”,也就是对道家经义的理解和感悟。

相比前面的部分,这才是重头戏,于是众多高功纷纷打起精神,目不转睛盯着这位现世真人。

陈凡睁开眼睛,扫了一眼众人,正色说道,“道人以修持己身求超脱,敬天法祖、求逍遥物外,亦有积功累德,方得清静,各门各派秘藏修持秘法无数。然天地有变、世事无常,今日不讲出世,只讲入世……”

其实就是讲一讲,怎么把道教和社会主流结合起来,放在古代,是怎么攀附朝廷,到了现在,就是怎么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这个话题在几十年后,那是老生常谈,但是现在,虽然不新鲜,可内容新奇啊。

早在建国的时候,有关领导就对宗教界提出了要求,新时代就要有新的任务,说的就是这个。

让那些道长们搞修行都还可以,但这种新任务,他们完全摸不着头脑。

于是很多人就践行朴素的“做好人、行好事”的原则,比如刘高功,当年他在京城道界几乎有求必应,经常帮助小道观修缮房屋、翻新神像,在社会上济贫救危。

还有一些道士义务行医、治病救人。

都是在响应领导的倡议。

所以陈凡讲到这里时,他们都全神贯注倾听。

而陈凡讲的观点就新颖多了,“道教作为我国最正统的宗教,历史源远流长,与我国核心文化价值观紧密相连,从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到文化艺术、社会风俗,都与社会相融合。

我辈修道之人,便可以从此处着手,导人向善、兴盛文化、……”

一番言论,让刘道长等众多道门高功大开眼界,宛如茅塞顿开。

原来还能这样?!

陈凡又说道,“如今恰逢改革,郑玄曰:‘革,改也。水火相息而更用事,犹王者受命,改正朔,易服色,故谓之革也。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说的是‘几天以后就有了信任,很顺利,利于坚持下去,悔恨消失。’

我道门自古遵从上善若水、无为而为,既然如此,那社会改革,道门是否也应该如水自流、随形就势?……”

这段说的是,道友们不能做高高在上的泥胎神像,应该深入到社会中去,积善行德、践行道义,将道家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的新要求结合起来,等等等等。

而且改革是符合卦辞的,坚持下去就能看见利处,以后也不会后悔。

只是这个比较难,明明是道士,一个个却比和尚还佛系,结果后世佛庙一座比一座兴盛,道观却一个比一个清净。

就不能改改?

这一刻,陈凡忽然想写小说了。没有那部电影《少林寺,佛寺还真不一定有那么火,那自己写个《道士下山怎么样?

唔,原型就用张师父,再做点戏剧改编,最后拍成电影,应该会有人看吧?

不过这种功夫片内地可能拍不好,可能需要从香港那边找人。

这时候陈凡忽然发现,好像给自己定的任务有点多。

之前去外贸学院找黄莺的时候,见了门卫老大爷,就说要写一本战争小说,可到现在连大纲都没出来。

前些天去边疆,又攒了十几本故事概要,现在又想写道士下山。

这什么时候能写得完?

陈凡忽然想到了姜甜甜,……是时候培养几个好的工具人了!

讲经结束,刘道长等人纷纷行礼致谢。

正所谓修道修心,活到他们这把年纪,每个人都对道经有自己的理解,对于陈凡的解读,有些人赞同、有些人不以为然,都很正常。

但是没人会再怀疑这位青莲道人在道经方面的造诣,能从经义里面悟出自己的道理,便可称为“高功”。

再加上几近真人境界的道功,若是较真起来,放眼全国道界,别说超过他,哪怕与之相当的,一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

从这时起,朝阳观才算是在道界站稳了脚跟,而不是靠之前陈凡送的那笔钱和500斤粮票的人情。

中午时分,道宴开席。

宴席设在后院,这里本来就是给住院道士生活的地方,有经堂、宿舍和食堂,给各方道长的用餐地方,就在小食堂里面,摆了四张八仙桌,稍微挤一挤刚好。

李尚德则陪着八位老兵,在经堂里单独摆了一桌。

剩下的京城武林人士,就在院子里吃露天宴,这里也有八桌。

亏得陈凡兜里有外汇,直接去了使馆区的菜市场买菜,才能凑齐这顿宴席,换成普通人家,最多只能保证馒头管饱,再一张桌上配四个菜一个汤,就算得上隆重。

陈凡穿着黄色法袍,在刘道长的陪同下一一招待众人入座。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