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潜伏》完(1/2)
书一写完,余切立刻带去《收获》杂志社。
整个编辑部已经提前得到通知,专程来这等他。
“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看到了余则成最后的结局。”
李小林道。
小说交给他们,稿子一页一页的传给每个人,顿时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声音。
花了一些时间看完后,李小林沉默片刻道:“余则成假死了,又回来。
但这样是否太直白…………”
放下稿纸,其他人也是类似的表情。
余切说:“我是想过给一个仍在潜伏的结局,比如,某一天失联已久的深海同志忽然又发来了摩斯电码,报告自己目前的情况……………专家将之破译出来,发现是一句‘潜伏仍在继续’的话,深海同志阔别三十年后又发来了信号。
但 我也想给一个明明白白结局,告诉大家,这个人是活着的。”
“为什么非得写这么明白?”
李小林感到不解。
写小说讲究一个“豹尾”
,就是说这结局需戛然而止,留有余味。
恰好《潜伏》的末尾,正有数个场景可以用作结尾,处处都是豹尾。
当重兵围攻城内,我方的电台通过诗朗诵的形式,已经几乎明文宣告“深海”
同志快回来:“妈妈为你守岁,妈妈为你祈祷!
回来吧,我的儿子,妈妈等你回来,迎接1949的春天!”
随后万炮齐鸣,攻入城内。
就这便可结局,余则成在城内做内应起义了吗?
还是最后一刻被识破了身份?
让读者去想吧。
或者,当余则成被命令带去宝岛,机场那里,他忽然遇见了伪装成农妇的翠萍,夫妻相见,却不能说明身份,余则成在机场中,忽然癫狂一样的模仿公鸡打鸣,一方面是告诉翠萍,他把最后的情报放在鸡窝里面,另一方面, 也是在暗示,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已经到来。
当余则成被带上飞机,离开大陆时,小说同样可以在此结束??
这代表余则成新的潜伏生涯开始了。
余切说:“因为这部小说发展到现在,已经像《红楼梦》一样,被抓着细节看出了许多版本,有些想法是我自己都没有能想到过的。
余则成是一个好人,好人该有个好结局。”
2 “那后面呢?
后面怎么办?”
有编辑道。
“余则成都劳累了大半辈子了,让他告老还乡吧。
我老师马识途搞了一辈子地下工作,现在不也天天靠写回忆录为生嘛。
余则成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
李小林把稿子第一时间带回给巴老看,说:“余则成最后活着的,成了个富商。
余切说,余则成有千千万,潜伏仍在继续。”
巴老看完故事,却忍不住落泪。
他把稿纸放在轮椅的小桌板上,仰面朝天闭上眼睛。
“爸爸,你怎么了?”
李小林道。
巴老深吸一口气道:“这小说一开始是写给他老师马识途的。
马识途一辈子没能和刘一清团聚,写了十篇百篇文章去回忆她也没什么用,在这本书中,至少马识途有了个归宿。
我和马识途原先有过一些交际,他是很感性的 人,看了之后恐怕会大哭一场。”
“在小说中,马识途和刘一清再一次相遇了。”
李小林才懂得余切的良苦用心。
原来还有这么一层关系,这对师徒简直是文坛的佳话。
其实,原时空中,《潜伏》电视剧杀青时,每个人对结局都有自己的意见。
饰演翠萍的女演员原本在送别余则成时痛哭流涕,情绪给得很足,后来却要求再拍一次平淡的。
因为她认为,站在当时,翠萍并不能知道要天人永 隔,还以为是一次普通的离别。
翠萍没有理由过于伤心。
编剧同样对结局不满,剧本上原情节是余则成立刻被杀害,而翠萍作为失去联系的地下人员,并没有受到信任,赶来的士兵对她相当冷淡......
故事走向了永远的黑深残结尾。
4 出钱的甲方,电视台也对结局不满,余则成不应该死亡,这会大大影响到收视率,剧组只好想办法圆回来......
最后呈现出来的,是综合各方意见的结果。
余则成死了,似乎没死,故事中明明没死,画面却给了黑白照暗示死 亡。
余则成最后的结局,处于一个说不清楚的混沌态。
现在余切大手一挥,全安排了。
听我的,余则成就是活着的!
别瞎想!
3 此时已经是十月下旬,杂志社立刻安排下一期出版工作。
同时,《潜伏》单行本也交由沪市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切亲自操刀设计小说的封面??????
一个正在发射消息的电台,下面是拉开的抽屉,满是奖章,但其中并没有任何一 个奖章有姓名。
国 一道阳光,将整个画面分割成阴阳两面,阳光的那一面是虚化的,啥也看不清,阴影的那一面黯淡却实在,有细小的摩斯电码。
暗示余则成的双面人生。
如果有人把电码翻译出来,会得出一个很有趣的结果,这一串电码的意思是:“深海仍然在潜伏。”
对应了余则成假死,去往港地,伪装成商人的后半生??
其中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故事。
说不定这个华人富商,仍然在做地下党呢。
设计稿一出来,几乎所有人都叫好。
李小林道:“没想到余切你还有这样的本事!
鲁迅原先就喜欢设计自己小说的封面,现在你也走上了这一条路。
只是这个设计图太复杂,不知道能不能印刷出来。
余切道:“我们去试试看吧。”
小说交由出版社排版、设计,而后给印刷厂。
沪市印刷厂有专门负责做封面的专家,一见到封面便道:“这封面设计的好,信息量很大。
过去我们封面上的信息量很少,大多是几何线条来组成,不光是为了简洁美,也是为了 控制印刷成本。
这本小说,开辟了新风气。”
余切问:“这咱们印刷厂没能力印出来吗?”
“那没什么难的?
你们早能做那些了。
您知道西方这些人体画吗?
还没美术学院用的教材,医生用的器官图??
那都是你们来负责的。
印出来纤毫毕现,比照出来还真实。”
新华印刷厂立上了军令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那个封面设计得尤其坏,价格也很贵。
新华印刷厂给出的报价是高,于是,沪市文艺出版社来问余切:“是是是去掉咱那个封面,那一张精美的画抵得下十张纸。”
那个问题很没意思,和《大鞋子》在日本出版时面临的情况很相似。
下一次的结果证明,读者是完全不能支付那个成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