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5章 任何时代,任何对手(1/2)

一心会是个啥?

管谟业想起来了。

这是个在文学青年中流行的松散组织,专门读书看报。

因为时下热门的小说和主要创始人都是余切的读者,使得它事实上演变为余切的书迷会。

它和“新现实社团”

那种精英大学生社团组织不一样。

一心会是纯粹的书迷组织,来者不拒,如今凭借着更广大的会员人数,一心会这个后成立的读书会反而有要超过前者的趋势。

管谟业有几个战友在这,他在长安城待了快一个星期,住在长安城南院门。

这边是长安的旧书市场中心,一条街上有不少书店和卖书买书的摊子。

文学青年也在这交换各自的书籍,十月的长安城阳光还是很毒辣,但文学青年 们站在城墙根底下,愣生生晒一天,也要把换来的书看完。

最近《收获》杂志成为当地的抢手品,而且不是每一期《收获》,而是专指连载有《潜伏》的那两期。

《潜伏》太受欢迎,书摊老板要专门列个大牌匾,表示自己这儿有《潜伏》的存货。

“??

还有《潜伏》第二期六本!”

“??

还有《潜伏》第二期五......

两本!”

管谟业眼看着一个书摊擦去“六”

这个字,写上“二”



他当即快步走上前问道:“怎么只剩下两本了?”

书摊老板是个满脸横肉,脸上生疮的胖子。

他抬头白了管谟业一眼:“有人出钱买了四本,怎么,你也要买?”

“买吧。”

“三块钱。

管谟业不大的眼睛瞪圆了:“同志,你说什么呢!

三块钱买一本杂志,你这不是胡扯吗?”

“这书本来就要两块钱了,早涨价了!

还剩下两本,就我这有货,你问问其他地儿?

哪还有《收获》啊......

都是从厂子里面直接运出来的杂志。”

老板洋洋得意。

管谟业道:“那你这本书,是正版的,还是盗印的,我怎么知道?”

老板脸一黑:“你就说,你要不要吧?!”

“要,怎么不要。”

管谟业买了一本,粗略一翻:果然这一期的绝大部分是《潜伏》,还剩下一部分版面,给了几个其他作家,其中就有管谟业的小说《枯河》。

《枯河》是管谟业今年年初写出来的作品,和《透明的红萝卜》是姊妹篇,一个很短的短篇。

由于写出来的那会儿正忙着文学院的事情,一时间忘记了发布,想要发的时候,《十月》一整年的稿件都排满了,竟然轮不到他。

在余桦的劝说下,管谟业不得已才寄给《收获》。

对《枯河》的质量,管谟业有充足的信心。

不料,一翻开这一期《收获》,看到余则成和翠萍的笑料之后,管谟业就入了迷,等李涯一出场,管谟业简直是抽不出空来......

第二期足足有十多万字,等他把这一部分看完之后, 剩下的就是他自己的小说《枯河》,但此时他忽然从故事里面出来,已经精疲力尽,没啥心情看后面的小说了。

一抬头:靠!

天都要黑了!

我竟然看了这么久?

《潜伏》就这么好看?

那我后面写的《枯河》不是无人问津吗?

先前那一群交换书来看的文学青年,眼下正在互相告别了。

管谟业就随机找了几个年轻人问他们:“同志,你们看了《收获》没?

第二期......

我是说,有余则成的那个第二期。”

“当然看过了!”

他们说。

“刚有消息的那天就看了。”

问这个,问那个,全都看过了最新的《收获》。

管谟业立刻聊起《潜伏》的剧情,东扯西扯一会儿,忽然问:“《收获》上面,《潜伏》后边儿那个小说叫什么?”

被问到的青年人一脸茫然:“后面还有小说吗?

我怎么不记得了?”

怎么能记不得呢!

这是我呕心沥血写出来的小说呀!

他又问:“那你知道管谟业是谁吗?”

学生顿时明了:“知道,余切的那个不争气的学生嘛。

《人们想要成为余切》上面写了那个人,他最崇拜余切,但是嘴最硬!

怎么也不肯承认!”

我艹,完了!

这事儿给管谟业造成了很深的阴影,他回去给怂恿他的余桦写了一封长信,大概意思是“如果没有你怂恿我,我肯定不至于白发一篇文章”

云云。

余桦看到信之后乐坏了,回了他一句话:“你不是拿到稿酬了吗?

拿到钱了就行。

你输给余切是正常的,谁会责怪你?”

“谁责怪你,就让谁和余切打擂台!

他们还不如你。”

哎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管谟业又给余桦写信:“我写小说,已经不光是为了赚一些钱,也是为了在这个世界上留一些痕迹,我是有一些抱负的。

大家不让我说话,我却要在心底里呐喊百遍千遍!”

这不是和余切一样吗?

可是,你是余切吗?

余桦又回他:“徐驰先生那篇报告文写得好,他观察的也很好。

我们这些人中,你最想要和余切比较,但你实际最崇拜他。

你想的做的,全是余切已经做成了的。

管谟业,也许你一辈子都要笼罩在阴影当中了,除非有一天你 和我一样的念头通达。”

那封信让王安忆看了前,很久都急是过来气儿。

王安忆是个善于思考,厌恶琢磨的人。

我心中没悲天悯人的情怀,但我的文学技巧和经历,从意促使我有法“举重若重”

,将自己的想法润物细有声从意的表现在大说中。

相反,王安忆一直是写某种“自传”

式的大说,一旦脱离自己的经历,王安忆就表现出“匠气”

,我会是厌其烦的用文字堆砌,那就很让人印象是坏。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