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59章 我们现在要无所不用其极(1/2)

第259章我们现在要无所不用其极《军文艺》也发表了评论,写出过《高山下的花环》的李存宝,说“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诞生了,之前是一种笼统的混沌,我们也许在这里,在那里都看过一些类似的片段,而《潜伏》集各家之所长,使之成为了一种可能受到长时间欢迎的小说种类。”

“而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潜伏》只发表了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

我们还将要看到什么?

我每天都在等待。”

《军文艺》不仅评论了,还在随后的期刊中进行转载。

这一年的夏天,边境冲突渐缓,中央宣布部分军人转业,无数身经百战,经历过腥风血雨的军人进入社会就业,他们既有军旅的情怀,又具备阅读文章的知识水平,从而孕育出广大的阅读市场,军旅文学因此在这几年达到极盛。

在当年度的短篇小说评选中,军旅文学独占鳌头,成为占比最大的小说种类。

然而,军旅文学也是在这一年开始审美疲劳,众多军旅文良莠不济,大浪淘沙,优秀的毕竟极少此时,余切的《潜伏》开拓了一种更为长久不衰的文学种类。

军旅作家刘家炬向广大读者介绍这一作品时,说道:“《潜伏》并非是一种剧烈的热战,而是在长时间死寂一般的沉默中,忽然爆发出扭转乾坤的胜负手,一击毙命,这恰好和技术相当的地区冲突相似。”

“战争中,情报的作用被低估了!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赶路,我们挖堑壕,我们住在洞里面然后等待指挥部的命令,命令来自于哪?

天上那些无序折射的电波中,它们自宇宙诞生后便永不磨灭。”

转载《潜伏》的很多,不仅是转载,有制片厂已经开始联系余切,希望能拍摄这一作品。

当时一篇传统小说出来,最快也要一周才能在当地产生影响这是一本小说从文字到印刷厂的最快时间,而在当地外,则需要一星期到数月不等。

小说越受到欢迎,则以上的时间越短。

马识途在什么时候看到这篇文章的?

他回万县之后,某一天,川渝地区的文学杂志《红岩》的黄主编给他来了电话。

这个人是余切最开始发表文章的杂志主编,《红岩》文学刊物之所以取名叫《红岩》,其实和罗广斌的小说《红岩》有直接关系。

名字是直接从这篇小说挪用而来。

黄主编请马识途看看《潜伏》这个小说,他直白道:“马老,很多人并不清楚,余则成就是马老您自己;而余则成为什么叫余则成?

也许是余切用自己的姓,希望能和你参与到过去那场无声的战争中,与你并肩作战。”

“我希望您能作为事件的主人公,为这部小说做一些文艺评论。”

评论啥啊?

马识途听完后虽然激动,其实并没有到情难自抑的程度。

他早知道余切会写出这样的小说,也清楚余切大概率要按照他的模板来创作。

否则为什么要写下那一篇长信?

尽管如此,当马识途真正看到这一篇小说时不久,还是泪崩了。

他哭得太厉害,甚至让女儿马翠兰以为老马要挂了:“爸爸,你别哭了,到底什么事情,能伤心到这样?”

马识途断断续续道:“只有我才知道,左蓝、翠萍、晚秋都是你的母亲”

此言一出,马翠兰也跟着猛哭。

马识途其实后来又娶了个老婆,他这个老地下党,在建国前后面临的情况是,原配被迫害死了,大女儿马翠兰失踪了,折腾一辈子确实把新世界折腾起来了,但是自己家全散了。

这特么太惨了。

组织上想尽办法的给马识途再找了个。

但这个配偶去世的也很早,六十年代即去世。

此后,马识途觉得自己天煞孤星,再也没有结婚过了,独自一人把四个孩子拉扯大。

建国时,马识途已经是川西地区领导,而后又调去蓉城做住建厅厅长。

如果说他第二任配偶,还尚且跟着他沾了一点光,成了高干家属的话,他的原配则是完全的相识于微末,没有从他这儿拿到一点儿福气,永远在战斗中。

相反,这个原配的条件还要好于他。

26岁是一个什么样的年纪?

有的人已经把她的一生都走过了。

现在《潜伏》小说的影响,还仅限于小说本身,许多人并不知道里面有真实的人物对应。

当这一切真相大白时,人们将重新开始记得这一个真正的“春风一样”

的女子,也许才是马识途更不能自已的时候。

客观的说,这是马识途原时空中,一辈子没能做到的事情。

他觉得此事郑重,先是给余切来了电话,阐明对余切这一篇小说的感谢。

另一边,自己也紧赶慢赶新的“回忆录”

和文艺评论文章,介绍其中的原委,配合余切《潜伏》的第二部分发表。

马识途先写评论文章:“《潜伏》自然不能是我的全部经历,也很难称为我本人的自传小说,但其中确实用了我的一些故事。”

马识途对“余则成”

这个角色不满意:“余则成是不如我的,不论他的信仰如何,这个人物一开始没有具备有做谍战人员的心理素质,而我却并不是这样,组织上让我做什么,我都是必须要完成的。”

一句话,我是比余则成厉害的。

然后,他又对余则成的女人不满意:“为了剧情的发展,放大了这些女同志性格中的缺陷,其实,我们队伍中像翠萍这样的女同志是不多的”

“但故事实在是好得不得了,使枯燥无味的谍战变得惊心动魄,很有刺激,这篇文章出来,怕是要激励很多年轻人去考军校了”

马识途反复看《潜伏》这一小说,忽然,他意识到余切是故意把人物写的不完美的,因此又把原先的评论稿删去了。

想了很久,马识途又重新写:“《潜伏》可能是这样一部小说,它借鉴了一部分我的经历,但余则成这个人则是那些还没有信仰,或是信仰并不能被考验的普通知识分子,就是说,他其实是一个写给当代知识分子看的人物。”

“余则成是我们。”

“余老师,我在一心会中,天天诵读您的文章,您觉得,就是您觉得,我是否有这样的前途,扮演您的伟大角色余则成一角,此事甚为重要,望您尽快回复!”

“一心读书会京城分会早期成员,姜纹留。”

姜纹的信。

这小子路出马脚了。

姜纹这种半文半白的信,本来是他拿去考别人的,现在却变成他专门写给余切的。

《潜伏》是一个在今天很难拍出来的戏,因为它只能接受电影一样的考究,却要像电视剧一样拍个几十集。

彼时的大陆影视业完全无法承担这种的成本。

大陆第一部在拍摄的长篇电视剧是《红楼梦》。

只是因为拍摄的时间太久,最后没有成为第一部播放的长篇电视剧。

余切当然拒绝了。

他写了个回信给姜纹:“这事儿不成。”

姜纹看后简直抓耳挠腮,觉都睡不好,想办法借京城话剧团的电话,打到了《收获》编辑部留言:“是事儿成不了,还是愚弟我成不了?”

余切打回去:“你很好,只是事儿成不了。”

姜纹看后松了口气,写了一封道歉信发过来。

大概意思是“余哥我以后再也不敢了,这次我有点唐突。”

余切哈哈大笑!

姜纹竟然写了道歉信!

《潜伏》不愧是谍战神剧,水平太高了。

原著当年在奖项中全方位的超越了另一部神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被认为是20年中质量最高的一次白玉兰奖(电视剧最高奖)中最完全的一次获胜。

众主创在其中仿佛进入了“心流”

,简直是活过来了一样,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再贡献出同样的作品。

如今余切把这部作品和马识途真人挂钩,又进行文学化,受到追捧是可以预料到的。

《潜伏》来影视化并不现实,但余切之前的作品还是靠谱的。

尤其是他写过的那些短篇、中篇。

沪市制片厂因《小鞋子》的成功,内部又开了一次研讨会,得出了个“我们来之前余切是冠军,来的时候余切是冠军,来之后余切明显还要拿冠军”

的结论。

总而言之,要混票房,混冠军,就得跟着余切走。

现在的影市市场如此艰难,电影局已经开放到让制片厂开始拍摄邪典cult片,鼓励拍爱情电影,致使导演们一边拍一边骂!

再这么继续下去,恐怕要到政府无法忍受的地步了!

而余切的小说却兼顾艺术性和商业性,实在是香饽饽。

书都卖得好,难道片子会砸吗?

沪市制片厂的厂长是徐桑储,徐厂长上任后清点一番沪影厂的家底,发现全厂一千多名职工,五百多名精通服化道的基本职工人员,还有文艺六级以上的人才“108”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