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81章 与查良庸对话(大)(1/2)

第181章与查良庸对话(大)《欢乐今宵》节目组首先播放了有关于“九龙城寨”

的历史资料:该地最早是清廷的一处军事堡垒,外事官员办公的地方,而后经历二战、解放、重建人口越来越多,大批底层人聚集,沦为三合会活跃地带,成为贩毒、卖淫、赌博等非法行为的温床,港地、英国与大陆之间的三不管之地。

非法扩建、僭建严重,环境卫生极其恶劣。

到底住了多少人?

到底有多少改建?

谁也不知道,只有活在这里的本地人才知道。

然而,这地方也成为难民报团取暖的地方,以当下港地的生活成本来说,许多人离开九龙城寨,今后的生活要成为问题。

他们的人数又格外之多,使之成为政府的大难题。

查良庸首先发言。

他今日穿了一身昂贵西装,还带了一根“文明棍”

,一顶礼帽,用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风度。

并不像面前的大陆作家余切,余切因天气炎热,仅仅穿了衬衫和薄西裤,他的衬衫甚至卷了上去,活像个刚出来上班的报社年轻人。

如果《明报》来了个这样的年轻人,我肯定对他印象不佳。

在严肃的报业,颜色、纽扣、领带全是有要求的。

查良庸自然是有准备,今年查良庸正好六十岁,还未患上一些疾病,为了这一次的访谈,查良庸甚至排练过。

他已经当选了政府的委员之一,准备大展宏图,把这作为自己新生涯的“首战”



“我这里有一份九龙城寨的报告!”

查良庸举起一份文档,展示在镜头面前。

“有可靠的数据显示,九龙城寨的犯罪率远远高于其他地方,在这里,医生、商品、教师全都是假的,充斥着三教九流的人物,他们对这个社会,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反而加倍的制造恶果!”

“所以九龙城寨需要被拆除,而且是立刻拆,马上拆,一刻也拖不得!”

主持人叫沈殿霞,外号“肥姐”

,她问另一边的余切:“余先生特别年轻,但又是大陆来的大作家,我这里用文绉绉一点的话称呼您,余先生!

您要喜欢的话,余同志也可以!”

余切说:“港地市民喜欢叫我这个岁数的人什么?”

“余生?”

“那就用本地的说法来。”

随后,余切问查良庸:“查先生去过九龙城寨吗?”

“去过。”

“查先生在底下这么一望,盛装打扮,作为委员去的,还是深入城寨内部,从脚到头登上了城寨的天台?”

“我当然进去里面看过了,但是我年纪不算小,没办法看完全部,我相信你也看不完,是吗?”

原来余切穿的简单,竟然是等着这句话!

查良庸冒冷汗了。

他在说我早已经不能共情平民。

查良庸猛然发觉,这档节目的观众中,大部分人就是这个“平民”

,于是查良庸悄悄的撇下了棍子,又把礼帽放在一旁。

余切朝他点点头,像是看穿了他心里所想。

“我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如果没有去看过,就不值得再讨论一番现在既然看过了,查先生是否也感受到一种混沌的生命力?

九龙城寨的筒子楼虽然挤成了迷宫,霓虹灯下却有人卖云吞面、拜关公,还开办了自己的幼儿园来学习文化。”

“它这里已经自成一派,自有体系。”

余切这么总结。

查良庸反驳道:“你这让我想到了最近刊登在本报的武侠小说《逆水寒》,连云寨成了义薄云天的好地方,人人知书达理,讲究情谊但连云寨如果只剩下了黄赌毒,这就成了土匪的窝点,凡是还是要讲究个规矩,否则不成方圆。”

“而且我们知道啊,在现实中,没有这样的连云寨,却有比封建朝廷好得多的现代政府。

连云寨可以不听命北宋的朝廷,但我们现在毕竟面对的,是一个现代政府,他是有规矩的。”

“查先生,你可大错特错了!”

余切直接反驳他。

“我错在哪里?”

查良庸有点生气。

“错在你混淆了过去和今天的关系,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知,并不是当下某一刻的感受,而是长期下来的认知总和过去欠下的债,今天要还,过去犯的错,今天要弥补。”

“为什么九龙城寨的人不肯相信港英政府?

代入九龙城寨居民的想法来看,如果一个亲戚过去一百多年都没有对你嘘寒问暖,而今它忽然操心起你的事情来了,你是不是首先要警惕了?”

“它到底是来吃绝户的,还是来真心帮忙的?

请你想一想。”

余切说的十分诚恳,令查良庸一时间找不到话反驳。

《明报》常刊文批评港英政府,没想到竟然成为了余切给出的证据之一。

《难忘今宵》这档节目,位于tvb的演播厅,底下请来了不少观众旁听。

现场观众们大多是知识分子,经济水平达到了中产。

摄像机此时扫过那些观众,只见到不少人微张着嘴,眼里流露出迷茫、或者些微赞同的神色。

在港地,核心决策层长期由英国直接派遣的官员垄断,本地华人几乎被排除在关键决策之外。

而另外一方面,港英政府通过税收、贸易垄断和土地政策,将港地经济收益大量输送至英国,这个数字高达近万亿港元每年,而本地华人劳工却面临极低薪酬和恶劣工作条件,只有极少数富人得利,这完全是殖民地的做派。

在这种现状下,凭什么觉得这次他们会做成好事呢?

就算是要做好事,谁来保证这件事情不会损公肥私?

涉及到数万人的港人大迁移,完全是英国人来操作,犹如把自己的裤子脱了,卵蛋拿给别人捏着。

这档节目的收视率开始进入到持续的上升曲线,原先是每六个人有一个人看节目,而现在是三四个人就有一个人看节目。

在港地中文大学,电子学系学生们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了这一场两地作家的对话。

请学生来看电视的是华裔科学家高琨,他是光纤技术的发明人之一,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此人虽然持有英国国籍,却长期保持了和大陆的联系,对传统文化相当热爱。

八十年代初,高琨通过学生,积极的促进光纤技术向大陆邮电通信科技院转移,促进了多项技术的发展。

“你们怎么看这个余切说的事情?”

高琨问学生们。

学生们大多很茫然,他们现在处于对大陆一无所知,对过去的英吉利也一无所知的状态。

有人说:“高琨(高琨让学生直接叫他名字),这个余切太瞧不上港英政府,难道真有那么糟糕吗?

我们毕业了之后,能够拿到就业补贴,我还听说英国本土的撒切尔削减了英吉利的福利,然而,他们却给了港地一年比一年高的福利,这几年格外明显是不是余切太过于偏激了,而英国人醒悟过来了,知道过去对不起我们。”

高琨摇头道:“其实,港地的福利提升,是谈判后才开始的,他们不想让大陆拿到那么多外汇,就以各种手段拿走了大部分,剩下的超额发出去,制造一个福利陷阱。”

学生说:“那不也发出来了吗?

总比一点也不发好。”

高琨无奈道:“这是我们本来就创造的财富,他们一分钱都不应该得到。

如果没有谈判,港地怎么会成为这个幸运儿呢?

按照他们的办法,事情要拖到十年后,到时候谁来支付这一笔成本?”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余切不看好港英政府来办这个拆迁。”

电视里面,余切还抛出一个重磅炸弹。

他拿出一份文件,“我还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余切说:“这个事情发生在距今三百多年前,当时有一批华人去了南洋,历经几代人已经驻扎下来,形成自己的小社会,他们和后来到这的西班牙人互通有无,做生意,甚至成婚,结为兄弟。”

“然而,西班牙人却不这么想,他们哄骗华商从自己的住处里面出来,造谣说华商准备叛变,想方设法的驱逐和消灭华商。”

“一开始,华商是住在聚居区的,在城里边儿,在大型的商船上,本来有反抗的能力因为被骗出去了,也放下了武器,被肆无忌惮的消灭,酿成一系列人间惨剧。”

“这样的事情,其实发生了许多起。

西班牙人来过,英国人来过,日本人来过最后你看到华人们开始报团取暖,重新用宗族血缘关系构建社会,学汉语读汉书习汉武,这当然在查先生看来很落后很原始了,像‘义和团’嘛,但起码可以让他们保住性命。”

余切站起来,也向摄像头展示自己的资料。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