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二章 工地里埋钉子!(1/2)

“从现在开始,排队,领粮食,领衣服。”

“每人,十斤米,一件棉衣。”

“不分男女老幼,人人有份。”

“我的兵,会维持秩序,谁敢插队,谁敢抢,就别怪我的刀,不认人。”

流民们,彻底疯了。

他们像是看到了神迹降临。

他们争先恐后地,涌向那些大车。

虽然拥挤不堪,却出奇地,没有任何人敢乱来。

因为他们看到,那些穿着新式铠甲,手持连发铳的士兵,正用鹰隼般的眼睛,死死地盯着他们。

他们更看到,那个叫刘启的大将军,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他的眼神,比他手下的兵,还要锐利。

他们心里清楚,这位将军,能给他们活路,也同样,能给他们死路。

一场规模浩大的赈灾,就这么,有条不紊地,开始了。

王坤和京城里那帮等着看刘启笑话的官员们。

很快就收到了消息。

当他们听到刘启自掏腰包,拿出上万石粮食去赈灾时。

都笑了。

“这个刘启,果然还是个,有勇无谋的武夫。”

王坤在他的府邸里,慢条斯理地品着上好的香茗,脸上满是讥讽。

“他这是在饮鸩止渴。”

“上万石粮食,听着是多,可对百万流民来说,能撑几天?”

“一个星期?

还是十天?”

“等他把自己的家底都掏空了,我看他还拿什么去填这个无底洞。”

“到时候,那些被他吊起了胃口的流民,只会更疯狂地,找他要吃的。”

“他,这是在引火烧身,自掘坟墓。”

他身边的那些门生故吏,也都跟着连声附和。

“宰相大人英明。”

“这刘启,就是个傻子,咱们就等着看他怎么死吧。”

他们都觉得,刘启已经输定了。

他们甚至已经开始私下里盘算着,等刘启垮台之后,要如何瓜分他留下的军队和财富。

可他们,再一次,低估了刘启。

他们用自己那套,肮脏的,士大夫的逻辑,去揣测一个,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灵魂。

这注定了,他们会错得,一塌糊涂。

刘启在发放完一批物资,暂时稳住了流民的情绪后。

立刻就开始了他的二步计划。

人口筛选。

他把百万流民,按照年龄、性别,以及是否有一技之长,分成了上百个区域。

青壮年男子,被分到一起。

妇女儿童,被分到一起。

那些懂得木工、瓦工、铁匠手艺的工匠,更是被他当成了宝贝,单独分了出来,好吃好喝地供着。

他用最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

就把这群原本杂乱无章的流民,变成了一个个,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的团体。

然后,他发布了他的一份,招工令。

“京城建设集团,即日成立。”

“现招募,建筑工人,十万名。”

“要求:男性,年龄十六到四十岁,身体健康。”

“待遇:管吃管住,每月发放薪酬三百文。”

“干得好的,有奖金。”

“前一万名报名者,家中妻儿老小可优先分到新房。”

这份招工令一贴出来,整个流民营,又一次炸了锅。

三百文的月钱!

这在以前,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

京城里一个普通的短工,累死累活干上一个月,也就挣这么多。

现在,刘将军不仅管吃管住,还发这么高的工钱。

这哪是招工,这分明就是送钱啊。

青壮年流民们,为了抢一个名额,差点打起来。

刘启又用同样的办法。

成立了“大沥纺织厂”

,“大沥运输公司”

,“大沥皇家窑厂”



招募了十几万的妇女和各式工匠。

他给了他们,在这个时代,想都不敢想的优厚待遇。

他也因此,得到了他想要的,一支规模庞大,又对他绝对忠诚的,产业大军。

王坤他们,很快就发现不对劲了。

他们发现,城南那个巨大的垃圾场,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规划得整整齐齐的,巨大的工地和厂房。

无数的流民,穿着统一的工服,喊着响亮的号子,热火朝天地干着活。

他们的脸上,再也看不到麻木和绝望。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勃勃生机。

更让他们感到恐惧的是。

京城的物价,开始出现了,他们无法控制的剧烈波动。

刘启的建筑集团,用一种近乎不可思议的速度,盖出了一栋栋精美坚固的砖房。

然后,以比市场价低三成的价格,向外抛售。

那些以前靠着囤积居奇、炒高房价的地主和士族。

手里的房子,一夜之间,就成了烫手的山芋,再也卖不出去了。

刘启的纺织厂,用着他发明的“多锭纺纱机”



生产出来的布匹,不仅又便宜,质量又好。

直接就把那些百年字号的绸缎庄,给冲得七零八落。

刘启的运输公司,用着四轮马车和科学的路线管理。

把物流成本,压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低廉地步。

彻底断了那些,靠着垄断商路发财的门阀的财路。

王坤和他的党羽们,惊恐地发现。

他们,正在被釜底抽薪。

刘启,根本就没想过,要跟他们在朝堂上玩什么你来我往的政治斗争。

他,是在用一种,他们闻所未闻的,商业战争的方式。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