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扑朔迷离(2/3)
朱元璋阅毕,久久不语,只问了一句:“百姓反应如何?”
太监回禀:“京畿七县,已有四十三村自发组织‘识谣会’,用皇孙所授方法揭穿本地讹言。
有乡绅欲造谣称‘明通征丁修渠实为掘龙脉’,当即被村民围堵,扭送官府。”
朱元璋闭目良久,忽而一笑:“这小子……比我当年还狠。
不动一刀一兵,就把政敌的嘴给缝上了。”
与此同时,北平燕王府。
朱棣砸了第三只茶盏。
“他在教百姓‘防骗’?
哈!
简直狂妄!”
他怒极反笑,“朕将来登基,第一个要烧的就是他的学堂!
什么活性炭、滤芯、信息辨伪……全是蛊惑人心的邪术!”
幕僚刘?
跪伏于地,声音发抖:“殿下息怒。
然眼下形势不利,山东、河南流言已被识破,反致民怨沸腾,指责‘有心人恶意中伤善政’。
更有百姓写顺口溜:‘明通送药又修桥,谁在背后放冷箭?
’”
“放箭?”
朱棣冷笑,“那就射穿他的喉咙!”
他猛地抽出佩剑,一剑劈向地图??
正中江南药坊所在之地。
“传我令:调辽东铁骑五百,伪装马匪,五月十五夜袭苏州外港,烧船毁货,务必将责任嫁祸给倭寇!
同时联络沿海豪族,许以官爵,让他们在朝中联名弹劾苏宁‘通敌卖国’!”
“可是……若朝廷彻查,恐难掩盖……”
“查?”
朱棣狞笑,“等他们查出真相,明通早已信誉扫地!
民心一失,万劫不复!”
千里之外,苏州太湖畔。
深夜,一艘小舟悄然靠岸。
舱内走出十余名身穿粗布短打的男子,领头者正是沈荣。
他抹去脸上易容油彩,低声下令:“按计划行动,三组轮换,每两小时一批,将药品转运至洞庭岛密库。
记住,任何人不得透露路线,包括家人。”
忽然,远处传来犬吠。
沈荣瞳孔一缩,抬手示意噤声。
片刻后,林间闪出几名黑衣人,手持火把,胸前绣着狰狞狼头。
“是辽东狼骑!”
一名手下低呼。
沈荣脸色骤变:“他们怎么这么快?”
话音未落,箭矢破空而来,一名药工应声倒地。
紧接着,数十骑自林中杀出,刀光映月,直扑码头。
“护药!”
沈荣拔刀怒吼,“宁死不让一箱落入敌手!”
混战爆发。
火光中,药工们用身体挡住马蹄,将药箱推入湖中;有人点燃信号烟花,向对岸求援;更有三人驾船撞向敌舰,引燃船上火油,同归于尽。
半个时辰后,贼人退去,留下满地尸体与烧焦的木箱。
幸存者清点损失:三百箱救命药,仅保住一百二十箱,其余尽数焚毁。
其中,最珍贵的青霉素全数化为灰烬。
黎明时分,消息传至金陵。
苏宁正在主持明通总局会议,听取“战地医学院”
汇报最新研制成果??
一种可在常温保存七日的新型疫苗。
听到噩耗,他手中茶杯落地,碎瓷四溅。
满堂寂静。
良久,他缓缓起身,走到窗前。
春阳明媚,院中孩子们正在练习打算盘,朗朗珠声如雨。
“通知江南所有分号。”
他声音平静得可怕,“即日起,全面启动‘萤火计划’。”
众人一震。
这是他们早就准备的应急方案:将药品生产彻底分散化,依托全国数千家合作药铺、私塾、寺庙,建立微型制药点。
每个点只掌握一道工序,彼此不知全貌,即便被捕也无法泄露整体流程。
“不仅要分散,还要反击。”
苏宁转身,眼神如刃,“我要让全天下都知道,是谁在阻止救命药到达百姓手中。”
三日后,《明通日报》头版刊登长篇报道:《三百壮士殉药记》,详述苏州保卫战全过程,并附上阵亡药工名单与遗言。
同日,明通发起“一人一药”
募捐活动:凡捐五钱银,即可参与制造一支止血散,药瓶贴上捐赠者姓名,送往前线。
百姓震动。
短短七日,捐款突破百万两,参与者达三十万人。
有寡妇卖簪相助,有孩童积攒零钱相赠,甚至边关老兵也将抚恤金尽数捐出。
更令人动容的是,全国各地涌现“民间制药坊”
:农妇用土灶熬制消毒水,秀才抄写药方千份免费散发,铁匠自发打造简易注射器…… 苏宁亲赴苏州祭奠英烈。
面对百具棺椁,他未带仪仗,未穿官服,只披一件素麻长衫,跪地叩首三拜。
“你们不是伙计,不是工人。”
他哽咽道,“你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脊梁。”
返京途中,他又收到马和密报:云南土司送来急件??
缅军残部联合泰兰国势力,正在边境集结,疑似准备二次入侵;而更糟的是,沐英旧部将领赵?
突然上书兵部,弹劾“苏宁假借救灾之名,行扩权之实”
,并指控明通武装“形同叛军”
。
“内外交迫。”
马和忧心忡忡,“他们要逼您撤回西南驻军。”
苏宁冷笑:“撤?
那就正中下怀。
告诉常文远,立即执行‘蜂巢预案’:各土司武装转入地下游击,白天为民,夜晚巡逻;战地医学院派出十二支流动医疗队,深入村寨,一边治病一边培训本地医生;另外,启动‘盐铁交易’??
用明通储备的精盐、铁锅换取土人猎获的象牙、药材,既充实物资,又巩固同盟。”
他望着西南方,目光深远:“让他们打过来。
这一次,我不再守城,我要让他们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农民、每一个村医、每一个背着药箱翻山越岭的孩子,都是战士。”
四月廿八,深夜。
苏宁独坐书房,批阅各地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