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玩弄人心(3/4)
字大旗插上集庆城头,万众欢腾中落幕。
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演员们谢幕时,齐声高呼:“愿吾皇万岁,大明国泰民安!”
引得台下民众也纷纷跟着山呼万岁,气氛热烈而真挚。
酒楼雅间内,朱元璋望着窗外那万民拥戴的场面,听着那发自内心的欢呼,目光闪动。
他放下酒杯,对朱标意味深长地说道:“标儿,看见了吗?
这就是人心。”
他顿了顿,接着道,“允这孩子弄商行,开钱庄,办学堂,现在又搞这剧团,他做的这些事,看似不务正业,却件件都落在了实处,找住了人心。
这一点,你都要好好体会。
' 朱标神情一凛,正色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回宫吧。”
朱元璋站起身,最后望了一眼那渐渐散去却仍意犹未尽的人群,嘴角含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今天这趟,出来得值。”
回宫的路上,朱元璋的脑海中或许还在回响着戏台上的锣鼓与欢呼。
而朱标的心中,则反复品味着父亲那句“这就是人心”
的深意。
......
秋日的钟山,层林尽染。
朱元璋正与太子朱标在御书房商议漕运改制之事,锦衣卫指挥使毛骧悄无声息地步入殿内,神色间带着几分犹疑。
“陛下,太子殿下。”
毛骧躬身行礼,声音压得极低,“臣有一事禀报。”
朱元璋头也不抬,仍在批阅奏章:“讲。”
“三皇孙殿下在钟山南麓,为......
为孝慈皇后和虞怀王殿下,立了两尊雕像。”
毛骧斟酌着用词,“规模宏大,前所未见。”
朱笔在奏章上顿住,朱元璋猛地抬头:“雕像?
什么样的雕像?”
“回陛下,是两尊通体洁白的石像,高约三丈有余。
孝慈皇后慈容宛然,虞怀王英姿勃发,实在是......”
毛骧顿了顿,“栩栩如生。
' 朱标手中的茶盏微微一颤:“允他为何要雕像?
我华夏天朝自古并无此习俗啊!”
朱元璋已经站起身,明黄色的龙袍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备驾!
去钟山!”
“父皇,是否要先行仪仗......”
朱标急忙跟上。
“不必!”
朱元璋打断他,声音有些沙哑,“就你我父子,轻车简从。”
龙辇出了宫门,径直往钟山方向驶去。
车驾内,朱元璋一直沉默着,紧张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佩。
朱标看着父皇紧绷的侧脸,心中也是波澜起伏。
“标儿,”
良久,朱元璋忽然开口,“你可还记得,你娘最后的样子?”
朱标喉头一哽:“儿臣......
记得。”
“咱有时候怕啊…………”
朱元璋望着窗外飞逝的景物,“怕时间久了,连咱都记不清你娘的模样了。
雄英那孩子,走的时候才八岁,咱现在都快想不起他的笑声了......”
朱标从未听过父皇用如此软弱的语气说话,一时不知如何应答。
车驾行至钟山脚下,已能远远望见南麓那两个醒目的白色身影。
朱元璋不等车停稳,便掀帘而下,快步向山上走去。
越是走近,那两尊雕像越是清晰。
马皇后的雕像面容慈和,眉眼间带着他熟悉的温婉笑意,连眼角细微的纹路都分毫毕现。
她微微低头,目光垂怜,仿佛正在注视着前来祭拜的子孙。
而朱雄英的雕像则是个俊秀的少年模样,身着亲王冠服,意气风发。
那神态,那姿势,竟与朱标记忆中早夭的长子重合在一起。
“妹子……………雄英………………”
朱元璋踉跄着上前,颤抖的手抚上冰凉的雕像基座,老泪纵横,“是你们......
就是你们啊...
……”
朱标也再难自持,跪倒在母亲和儿子的雕像前,泣不成声:“母后......
雄英......
儿臣......
儿臣好想你们……………”
随行的侍卫太监远远跪了一地,无人敢抬头直视这天子家事。
良久,朱元璋才稍稍平复情绪,绕着雕像细细端详:“这手艺......
真是巧夺天工。
允从哪里找来的匠人?
竟能将你母后的神态刻画得如此......
如此传神。
朱标用袖口拭泪,声音仍带着哽咽:“儿臣也不知。
只是允通这孩子,对母后和雄英的感情向来深厚。”
“是啊......”
朱元璋长叹一声,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马皇后的雕像,“当年你娘走的时候,允通还小,可他却记得这般清楚。
还有他哥哥雄英走时,他才四岁吧?”
“回父皇,正是。”
朱元璋沉默片刻,忽然对朱标问道:“标儿,那你可知道允通为何要这雕像?”
朱标思索片刻:“想必是思念至亲……………”
“不止如此。”
朱元璋目光深邃,“他在提醒你,还有这所有的天下人,他才是雄英一母同胞的亲弟弟。
这份血脉亲情,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此时,在孝陵书堂的苏宁,正听着马和的禀报。
“皇孙,陛下和太子殿下已经见到雕像了,据说......
据说十分动容。”
苏宁站在窗前,望着钟山的方向,目光平静无波:“知道了。”
马和犹豫了一下,还是问道:“皇孙,属下愚钝。
立雕像虽能寄托哀思,可为何要做得如此......
醒目?”
苏宁转过身,唇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弧度:“马和,你说这世上,最难以撼动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