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玩弄人心(1/4)
洪武二十年的春风再次吹动整个南京城,九岁的苏宁站在孝陵书堂的面前审视。
五年前种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皇孙,这是上个月的账目。”
马和捧着一本厚厚的账册走来,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喜色,“大明钱庄如今在十三省设有分号二百余处,存款总额已突破一千二百万两。
各地藩王入股后,业务更是蒸蒸日上。
而且明通商行的那 些阻力也是消失了。”
苏宁接过账册,随手翻阅着。
“另外,陛下今日早朝后特意召见了奴婢。”
马和压低声音,“对皇孙让各路藩王入股钱庄的主意,圣心大悦。”
苏宁唇角微扬:“皇爷爷最重亲情,让王叔们都沾些好处,他自然高兴。
这时,一名内侍匆匆走来:“皇孙,太子殿下驾到。”
话音未落,朱标已迈步而入。
他今日穿着一袭杏黄常服,面色比往年红润许多。
“儿臣朱允?
参见父王。”
苏宁躬身行礼。
朱标笑着扶起他,目光落在案上的账册:“允?
,你可是又立了大功。
今日早朝,你皇爷爷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夸你懂得顾全大局,让朱家上下同心。”
“父王过誉了。”
苏宁谦逊地低头,“儿臣只是觉得,大明钱庄既然姓朱,自然该让朱家人都沾光。”
朱标在案前坐下,示意苏宁也坐下说话:“你这个主意确实妙。
你皇爷爷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将来你们叔侄之间生嫌隙。
如今各路藩王都在钱庄有份子,利益相关,自然会更维护这个局面。”
他顿了顿,又道:“不过今日来找你,是为了另一件事。
孝陵学堂如今已在各州县设立,你皇爷爷想知道,下一步你有何打算?”
苏宁正色道:“回父王,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培养师资。
儿臣准备在南京设立师范学堂,从各地选拔优秀生员,学习新式教材和教学方法。”
“师范学堂?”
朱标若有所思,“这倒是个新名词。”
“正是。”
苏宁取出一份章程,“师范者,堪为人师之模范也。
儿臣以为,教书育人非同小可,需专门培养。
学制三年,学成后派往各地学堂任教。”
朱标仔细翻阅章程,不时点头:“课程设置颇为新颖,除了经史子集的国学,还有格物、算学、地理、农学和工学。
只是这样会不会太过偏离科举正途?”
“父王明鉴。”
苏宁恭敬回道,“儿臣以为,治国不能只靠八股文章。
如今大明百业待兴,需要的是通晓实务的人才。
总不能那些主官所有的政务都依赖更员,况且......"
他稍作停顿,观察着朱标的神色:“科举取士,选拔的是治国之才;
而新式学堂,培养的是兴业之才。
二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朱标沉吟良久,忽然笑道:“你这孩子,总是能想出这些别出心裁的主意。
不过你皇爷爷那边,恐怕还需要好好说明。”
“儿臣已经准备好了。”
苏宁又从案下取出一本装帧精美的图册,“这是儿臣命人编纂的《大明舆地全图》,其中详细标注了各省矿产、物产分布。
若能在学堂中教授这些知识,将来学子们无论为官还是经商,都能学以致用。”
朱标翻开图册,不禁惊叹:“如此精细的地图,便是兵部职司也绘制不出!
允通,你这些本事,究竟是从何处学来?”
苏宁早有准备,从容答道:“回父王,儿臣不是早就向你和皇祖父坦白了吗?”
“难道你当初说的都是真的?”
“当然!
要不然我这些奇思妙想又是来自于哪里?”
朱标凝视着儿子,目光中既有骄傲,也有一丝难以察觉的忧虑:“允?
,你可知朝中已有大臣上疏,说你以奇技淫巧惑乱圣学?”
“儿臣知道。”
苏宁平静地回答,“但儿臣更知道,如今大明需要的是什么。
若因循守旧,如何对得起皇爷爷开创的基业?”
朱标长叹一声,伸手轻抚苏宁的头:“你说得对。
只是树大招风,你年纪尚小,有些事不必太过着急。”
“是!
父王,儿臣省得了。”
父子二人正说话间,忽闻外面传来喧哗声。
一名侍卫快步进来禀报:“太子殿下,三皇孙,陛下驾到!”
朱元璋大步流星地走进来,身后跟着几位内阁大臣。
皇帝今日心情似乎极好,见到苏宁便招手让他近前。
“允?
,你给朕说说,这个师范学堂,究竟有什么名堂?”
苏宁从容行礼,将方才对朱标说的话又细细说了一遍。
朱元璋听得认真,不时发问。
“你说要教格物,都教些什么?”
“回皇爷爷,《格物》包括天文历法、农耕水利、矿产开采等实用之学。”
“算学呢?”
“《算学》除了传统九章,还有新式记账法、测量法等。”
“地理为何重要?”
“《地理》可使学子知天下形势,明各地物产,将来无论是为官一方还是经商行贾,都能因地制宜。”
朱元璋听完,转向几位大臣:“你们觉得如何?”
一位老臣犹豫道:“陛下,臣以为,若全然抛开圣贤之书,恐非教化之本...
…………”
“谁说全然抛开了?”
朱元璋打断他,“经史子集这等国学不是还在教吗?
朕看允说得对,读书人不能只知吟诗作对,也要通晓实务。
当年若朝中多几个懂水利的大臣,黄河水患何至于此?”
另一位大臣见状,连忙附和:“皇孙殿下深谋远虑,此举实为大明百年大计。”
朱元璋满意地点头,又对苏宁道:“不过允?
,朕有言在先,科举取士的制度不能乱。
你的新式学堂,可以办,但不能替代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