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刘一菲(2/3)
镜头下的他,眉头紧锁,眼神里混合着知识分子的执拗与技术人员的专注。
“宋运辉!
记住,这个技术难关必须攻克!”
导演孔生在监视器前,通过扩音器强调着角色的动机,“不是为了你个人的前途,是为了整个金州化工厂的未来!”
苏宁完全沉浸在角色里,额角渗出的汗水顺着略显消瘦的脸颊滑落,他也浑然不觉。
就在他抬手,用袖口随意擦拭汗水的间隙,余光不经意地瞥见了站在孔导身后不远处的一个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身影刘一菲。
她比荧幕上看起来更加清瘦纤柔,素面朝天,脸上带着些许长途跋涉后的疲惫,但那双标志性的眼眸,依然清澈明亮,如同浸过山泉的琉璃。
今天是她进组报到的第一天,穿着简单的米色长款风衣,安静地站在嘈杂的工作人员外围,认真观摩着现场的拍摄。
即便如此低调,她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疏离又纯净的独特气质,依然让她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出挑。
苏宁内心不得不承认,即使在美女如云的娱乐圈,刘一菲的美也是独树一帜的。
那并非经过精心算计的艳丽夺目,而是一种浑然天成,未经雕琢的清雅灵秀,仿佛山涧清晨弥漫的薄雾,远观疏离,近看却愈发觉得迷人。
“卡!
这条情绪非常对,过了!”
孔笙导演满意地喊停,随即注意到了身后的刘一菲,笑着招手,“一菲来了?
正好,过来认识一下。
这是苏宁,我们戏里的灵魂人物,宋运辉。”
刘一菲闻言,缓步走上前来,礼貌地伸出右手,声音轻柔却清晰:“苏老师,您好,久仰了。
我看过您参演的《正阳门下》、《父母爱情》,还有您自导自演的《按摩师》,非常精彩。”
她的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尊重,却也维持着初次见面的得体距离。
苏宁与她轻轻一握,注意到她的指尖微凉,食指侧边还沾着一点新鲜的墨迹,显然是刚做过剧本笔记。
“刘老师太客气了,叫我苏宁就好。”
他得体地回应,握手的时间短暂而适度,“期待接下来的合作。
梁思申这个角色很有深度和挑战性,相信刘老师你一定能诠释得非常出色。”
初次照面,两人都展现出专业演员应有的分寸与礼貌。
三天后,剧组举行了正式的剧本围读会。
正是在这里,苏宁才真正见识到刘一菲令人钦佩的专业素养。
她饰演的梁思申与宋运辉有多场激烈的观念交锋戏,尤其是那段关于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政策的激烈辩论。
“宋老师,在您看来,积极引进外资,难道就等同于出卖国家利益吗?”
刘一菲念着台词,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而坚定。
周身的气场也随之改变,完全进入了那位自信,受过良好西方教育、试图以新观念冲击旧体制的海归精英角色状态。
苏宁立刻被带入情境,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语气沉稳却不容置疑地接上:“梁小姐,我们或许更应思考的是,如何在外资和技术涌入的洪流中,守住我们自己的工业根基和民族品牌的未来。”
两人的台词交锋精准有力,节奏分明,言语间的机锋与理念碰撞,让在场的其他演员和工作人员都不自觉地屏息凝神。
孔生导演在一旁听着,频频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显然对这对重要搭档初步展现出的化学反应相当认可。
围读会结束后,刘一菲主动拿着剧本找到苏宁:“苏老师,刚才那段关于技术引进的台词处理,我觉得宋运辉的反应或许可以再增加一丝层次?
梁思申虽然言辞犀利,立场鲜明,但她内心对宋运辉的学识和品格是抱有尊重 的,并非单纯的挑衅。
苏宁有些意外,他原以为刘一菲是那种沉浸在自己世界、话语不多的演员,没想到她对角色心理动机的理解如此深入和透彻。
“你的感觉非常准确。”
他立刻拿出自己的剧本,用笔在相应段落做着标记,“宋运辉这边的反应,他的固执和强硬,背后深层其实是源于对国家工业自主发展的深切忧虑,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
的表现,而并非针对梁思申 个人。”
两人就这两个复杂角色的塑造细节、动机把握,站在会议室角落讨论了近一个小时,直到双方的助理前来催促下一项日程才意犹未尽地结束。
离开时,刘一菲难得地对他露出了一个浅浅的,却是发自内心的笑容:“和苏老师讨论剧本,对戏,感觉很舒服,很有收获。”
“我也是。”
随着拍摄的深入,宁波的天气愈发寒冷,苏宁也越发欣赏刘一菲身上那股不显山不露水的敬业精神。
在拍?
梁思申冒雨连夜赶到工厂宿舍寻找宋运辉澄清误会的那场关键夜戏时,正值一股强寒流侵袭,片场实测气温只有五六度。
刘一菲穿着单薄的秋季戏服,在冰冷的人工雨水中反复拍摄了七条,全身湿透,冻得脸色苍白,嘴唇控制不住地发紫,身体微微颤抖,但她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抱怨,每次导演喊“开始”
,她立刻就能进入情绪状态。
“要不要先暂停一下,喝点热的暖暖再拍?”
一个拍摄间隙,苏宁示意自己的助理赶紧拿来保温杯,他接过递向刘一菲,“是姜茶,驱寒的。”
“谢谢苏老师。”
刘一菲接过杯子,双手捧着,小口地啜饮着,声音还带着一丝颤抖,“没关系,还能坚持。
这场戏里梁思的情绪是焦急、委屈混合着坚定,不能因为天气冷就让表演打折扣,那股气’一泄,再提起来就难 了。
她的这番话让苏宁印象深刻。
在这个普遍浮躁、追求速成的名利场中,能够如此沉下心来,对表演怀有敬畏,并愿意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演员,实在难得。
后来有一次,刘一菲的助理在帮苏宁这边对接日程时,悄悄多说了几句:“苏老师,其实一菲姐最近压力特别大。
为了演好梁思申这个海归经济学者,她开机前特意推掉了所有商演,秘密去高校旁听了三个月的国际贸易和宏 观经济课程,还私下找了很多八十年代回国的老海归做深度访谈,笔记都记了好几大本。”
苏宁这才恍然,她那些精准的专业术语吐露,对角色海外背景带来的思维方式的细腻把握,以及台词底下丰富的潜台词,原来背后都付出了如此艰辛且不为人知的努力。
然而,在整个拍摄期间,苏宁始终清醒地把握着与刘一菲相处的分寸。
他不会像一些人那样刻意献殷勤,也不会故作高地刻意疏远。
当刘一菲在表演上遇到瓶颈或困惑时,他会以同事和戏中搭档的身份,坦诚地给出基于角色本身的分析和建议;
当她因天气或高强度拍摄身体不适时,他会细心注意到,然后让助理悄悄送去合适的药品或营养品,自己却从不 借此机会亲自前往表示过度关心。
这种成熟、得体、建立在专业尊重基础上的相处方式,反而让敏感且见惯世情的刘一菲对他产生了更多的信任和好感。
有一次收工比较早,天色还未全黑,她难得地主动走到苏宁的休息椅旁,开口问道:“苏老师,听说您在拍《按摩师》之前,并没有系统的接受过影视业的学习?”
“是的,”
苏宁放下手中的剧本,坦诚回答,“《按摩师》算是我的导演处女作,之前积累了一些想法,就想着自己试一试。”
“很厉害。”
她的赞美很简洁,却透着真诚,“能够在演员和导演这两种身份之间自如切换,并且都做出成绩的人,其实并不多见。”
两人就着这个话题,从剧本的结构叙事,聊到电影镜头语言的运用,再到不同类型表演体系的差异,发现彼此在艺术创作的理念和审美上,竟有着不少不谋而合的共鸣。
但即便如此投缘,苏宁在交流中依然保持着恰当的分寸感,不会过度深入私人领域。
与此同时,苏宁与女友范琳(饰演刘启明)的戏内戏外互动,则是另一番光景。
范琳饰演的刘启明,是宋运辉的初恋,一个温柔坚韧、默默支持的女性。
他们的感情戏份细腻、含蓄,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纯真与克制。
在镜头前,苏宁看范琳的眼神,是宋运辉看刘启明的那种,带着年轻人初恋的羞涩、笨拙却满心满眼的真诚。
“宋运辉,这是我爸让我给你带来的笔记本。”
一场在图书馆的戏里,范琳轻声说着台词,将一本笔记推到他面前,眼神里满是关切。
“启明,谢谢你。”
苏宁饰演的宋运辉,嘴角露出一丝被关怀后的腼腆笑意。
导演孔生喊“卡”
之后,两人常常相视一笑,那种默契是长时间相处自然形成的。
收工后,他们会一起研究第二天的剧本,范琳会细致地帮苏宁整理他那身因为多次做旧处理而显得过于“落魄”
的工装,掸掉上面的灰尘。
“你看这里,线头有点开了,等会儿我帮你一下。”
范琳指着苏宁的袖口,语气自然。
她不是戏里那个需要被保护的刘启明,生活中的她独立、有主见,对表演同样认真。
“还好有你在。”
苏宁看着她,眼神里是真实的放松和依赖,“不然我这形象,都快成真的落魄技术员了。”
有时,范琳会带着自己煲的汤来探班,不仅给苏宁,也会分给导演和其他主要演员,包括刘一菲。
她举止大方得体,既能照顾到苏宁,也不会让他人感到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