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十七章 我不是药神6(1/2)

苏宁把卷闸门拉下来大半,只留一道窄缝用来透气。

傍晚的霞光正好可以从缝隙里照射进来,却是在店里玻璃柜台上投下特殊的光彩。

然而柜里的印度神油盒子已经昏沉朴朴,毕竟真敢买这种药的都是勇士。

他的手机放在了一边,烟蒂在烟灰缸里堆成小山,心里对这些仿制药真的没有信心。

要知道电影就是电影,再加上观念里对印度阿三的不屑一顾,还真的没有信心保证这次不会上当受骗。

苏宁不知道以前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反正现在是真的很没有出息的患得患失起来。

直到第三天傍晚,苏宁的手机终于还是有了反应。

苏宁几乎是条件反射的拿起手机按亮屏幕,果然是刘思慧的短信,“效果很好。”

没有多余的字,却让他紧绷的肩背瞬间垮下来,后背的汗湿痕迹在T恤上涸出深色印子。

可是还没等他缓过气,第二条短信接踵而至,这次竟然是吕受益的。

这些文字把吕受益的激动和亢奋表现得淋漓尽致,“苏老板!

药效太好了!

和我之前托人从印度带的一模一样!

我今早去查了血象,血小板和白细胞都在往上走!

老周他们三个试了,都说身上的力气回来了,不怎么咳嗽了!

这不是药,这是救命的啊!”

苏宁盯着“救命”

两个字顿了顿,确实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情怀。

于是先给刘思慧回了信息:“按计划,谨慎开始!

为了你的女儿也不能出事。”

接着又给吕受益补了条长些的:“那就好。

筛选的时候务必把好关,先找信得过的病友,互相住得散的,千万别扎堆。

安全第一,出一点岔子都得停。”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来时,他起身走到冰柜前,摸出瓶冰可乐,罐身的凉意透过掌心传进来,才压下心里的燥热。

等到冰霜的快乐肥仔水进入口腔,苏宁浑身的毛孔都是舒展开来。

他想起系统空间里堆得整整齐齐的近两千盒格列宁,像埋下了一颗火种。

现在要做的,是让这把火慢慢的烧。

既不能灭,也不能烧得太旺,免得引来了不该来的人。

刘思慧和吕受益的动作比苏宁预想的还要快。

刘思慧在病友QQ群里发消息时,心情还是忍不住感到激动的。

“现有少量印度渠道格列宁,价格同前。

数量极有限,只给紧急断药的人,私聊报名,分批安排,具体等通知。

不接咨询,不信的别来。

发送键按下去的瞬间,她把手机扔在沙发上,盯着天花板发呆。

她也不知道接下来的后果是什么,但是一想到那该死的病魔,心里就是再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没过三分钟,手机开始疯狂的震动,震得刘思慧的心脏都是刺激的。

等到她拿起手机的时候,私聊窗口已经堆了几十条信息。

“刘姐,是真的印度药吗?

我家老陈已经断药三天了,再不吃就扛不住了!”

“思慧,我能先预定吗?

钱我明天就能凑齐,求你了!”

“是不是骗子啊?

之前有人发过类似的,收了钱就拉黑......”

刘思慧没理会质疑的,也没急着回哀求的,而是把吕受益给喊到了她的家里,两人对着列表里的名字筛了一整夜。

“张叔得算一个,他儿子去年为了给他买药,把婚房都卖了,现在住出租屋,人踏实,嘴严。”

吕受益指着屏幕上的名字,声音沙哑。

刘思慧点头,又划掉一个:“李姐不行,她性子急,上次群里有人说药贵,她吵了半宿,怕她嘴不牢。”

“还有小王,二十三岁,刚确诊半年,父母都是农民,凑钱凑得头发都白了,他住郊区,离市区远,不会跟别人扎堆。”

“对,还有......”

两人筛选的标准非常的确定:一是家里确实山穷水尽,断药在即;

二是性格沉稳,不会四处张扬;

三是居住地分散,最好在郊区或远郊,避免交易时碰到熟人。

筛到凌晨四点,终于选出了第一批五个人,刘思慧挨个发消息,语气严肃得像在交代遗言:“交易时间地点临时通知,只能自己来,带现金,换药就走,别问来源,别告诉任何人。

违反一条,以后再也不给你药。”

幸好没有一个人拒绝,要不然刘思慧还真的做不了“杀一儆百”



哪怕刘思慧和吕受益的要求苛刻到不近人情,病友们的回复都带着小心翼翼的感激:“我懂,我一定守规矩!”

“刘姐放心,我连我老婆都不告诉!”

“什么时候都行,就算让我凌晨去江边,我也去!”

刘思慧看着那些回复,眼睛突然红了起来,她太理解这些人的心情了。

她想起自己女儿化疗时,她在医院走廊里蹲了一夜,手里攥着没有任何存款的银行卡。

那种绝望像潮水似的裹着她,现在这些人,和当时的她一模一样。

她的丈夫就是因为女儿的这个病吓跑了,丢下了她和可怜的女儿相依为命。

第一次交易定在雨夜。

吕受益提前半小时到了浦东远郊的废弃果园,雨衣的帽檐压得很低,手里攥着个黑色塑料袋。

雨丝细密,打在树叶上沙沙响,果园里的看守棚破了个顶,风裹着雨水灌进去。

他绕着棚子走了三圈,确认周围没有可疑的车辆和人影,才掏出手机给苏宁发了条消息:“安全。”

苏宁此时正坐在百米外的面包车里,车窗贴了深色膜,外面看不见里面。

他从副驾储物格里拿出望远镜,镜头对准看守棚,看见吕受益进棚后,才启动系统的“寄存随行”

功能……………… 系统空间里的五盒药,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棚屋角落的破旧肥料袋底下,就好像从来就在那儿似的。

苏宁放下望远镜,手指扣在方向盘上,做好了随时迅速离开的准备。

雨刷器来回摆动,虽然刮掉车窗上的雨水,却刮不掉他心里的紧张。

他紧张的盯着手表,秒针滴答滴答,每一秒都像过了一分钟。

七点整,第一个交易的人到了。

是骑摩托来的病友张叔,雨衣上沾了泥点,车筐里放着个鼓囊囊的黑色布袋。

他停在棚子外,左右看了看,才弯腰钻进去。

没过十秒,他就出来了,手里攥着个小盒子,小心翼翼地塞进怀里,跨上摩托,很快消失在雨幕里。

接着是小王,打车来的,下车时还在看手机,确认地址没错后,才快步走进棚子。

然后是住在郊区的李叔,开车来的,车窗同样贴了膜,停在路边。

他下车后也是小心谨慎的没锁门,快步进棚,出来时手里多了个东西,迅速上车,车尾灯很快消失在夜色里。

五个人,间隔十五分钟,每一次交易都快得像闪电。

吕受益从棚子里取药,躲在暗处,等对方来,核对暗号“老周介绍来的”

,接过现金,递过药,全程不超过三十秒,连话都没多说一句。

现金被他塞进另一个塑料袋,藏在了棚子外的树洞里。

那是他和苏宁提前踩点时选的,隐蔽,且只有他们俩知道。

一小时后,雨小了些。

苏宁用望远镜确认周围没人后,才下车,撑着伞,快步走到树洞前,取出装现金的塑料袋。

现金是湿的,带着雨水的凉意,他摸了摸,厚厚的一沓,心里却没什么波澜,只想着需要赶紧离开这里。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