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毁约(2/3)
太好了!
比预期早了三天!”
消息传开,村民们纷纷前来参观。
那些一直观望的邻居挤在最前面,瞪圆了眼睛:“没看出来还真让得宝做成了。”
收获那天,马得宝和尕娃小心翼翼地采摘着鲜菇,像捧着易碎的珍宝。
水花集团的卡车直接开到了地头,质检员给出了一级品的评定,价格比保底还高三毛。
“两块三一斤!”
会计高声报数,“马得宝户,第一批收购金额??????
千八百六十四元!”
围观的人群发出惊叹。
李大有凑到儿子耳边低语:“去!
打听打听他们贷了多少款………………”
“好。”
马得宝数着厚厚的钞票,突然冲向村委会。
他气喘吁吁地撞开马得福的办公室:“哥!
成了!
真成了!”
说着把钞票拍在桌上,“我要扩大规模,再建三个大棚!”
马得福看着弟弟晒得黝黑的脸和粗糙的手,眼眶有些发热。
他想起小时候那个总是闯祸的弟弟,如今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
而在千里之外的福建,麦苗站在邮局里,手里捏着一封刚写好的信。
信封上写着“宁夏西海固闽宁村马得宝收”
。
窗外,木棉花正开得如火如荼,像极了西海固的山丹丹。
水花集团冷链车队的到来成了闽宁村每日的盛事。
清晨六点,当第一缕阳光掠过黄土高坡时,十几辆印着“塞上金菇”
logo的冷藏车已经整齐停靠在收购站前。
工人们将一箱箱贴着分类标签的鲜菇装入车厢,不到两小时,这些蘑菇就会出现在银川机场。
第二天清晨,香港高端超市的货架上就会摆出“宁夏有机双孢菇,每斤28元”
的精致标签。
“又订出去两吨!”
水花集团的销售经理举着电话从办公室冲出来,“新加坡那边要追加订单!”
马得宝蹲在自家大棚前,听着这消息咧嘴笑了。
他的四个大棚现在每天能出菇三百斤,按照与水花集团签订的两块三的保底价,日收入近七百元………………… 这在过去的西海固,是个不敢想象的数字。
“得宝,听说咱们西海固的蘑菇卖到国外去了?”
李大有背着手晃悠过来,眼睛却不住往冷链车上瞟。
“是啊!
大叔,水花集团有出口资质,咱们的蘑菇现在可是国际品牌!”
马得宝故意把“国际品牌”
四个字咬得很重。
李大有哼了一声:“两块三块钱一斤收咱们的,转手卖二十八,心真黑!”
" 马得宝正要解释冷链运输和品牌营销的成本,手机突然响了。
是水花集团财务部通知,上月销售奖金到账了.......
因为他的蘑菇合格率达到98%,额外拿到了每斤两毛的奖励。
这一幕被不远处的马栓看在眼里。
当晚的村口小酒馆,三杯劣质白酒下肚,马栓的嗓门大了起来:“你们知道水花集团把咱们的蘑菇卖多少钱吗?
二十八!
二十八啊!”
酒客们一片哗然。
老光棍王满仓掰着手指头算:“咱们才拿两块三,他们转手就赚二十五块七?”
“可不是嘛!”
马栓拍着桌子,“我表哥在银川开饭馆,说愿意四块钱一斤直接收!”
角落里,李大有眯着眼睛没说话,只是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第二天清晨,水花集团的质检员发现李大有的蘑菇没送来。
电话打到家里,李大有支支吾吾说产量下降。
与此同时,马得宝在去县城的路上,看见李大有父子开着拖拉机,车斗里堆满了泡沫箱。
“大有叔!
您这是......”
“啊,那个,走亲戚!”
李大有猛踩油门,拖拉机喷出一股黑烟跑了。
11 事情很快败露。
那天下午,五个种植户集体缺席交货。
水花集团的采购主管皱着眉头修改着发货计划,而李水花在电话里听完汇报,只是淡淡说了句:“按合同办事。”
马得福闻讯赶来,在村委会大喇叭里喊话:“乡亲们,咱们跟水花集团白纸黑字签的协议,不能做背信弃义的事啊!”
没人响应。
连一向老实巴交的马栓都小声嘀咕:“得福,你是干部,可是一点也不向着我们......”
三天后,违约潮达到顶峰。
近半种植户把蘑菇运往县城和银川的农贸市场,价格从最初的四元一路压到三元五、三元。
李大有在市场上扯着嗓子?
喝:“新鲜双孢菇,三块钱一斤!
比超市便宜多了!”
冷链车里的空间越来越宽松。
水花集团的销售经理苦笑着对马得宝说:“现在每天只收得到两吨货,得砍掉一半的外省订单。”
马得宝急得满嘴起泡。
他挨家挨户劝说:“叔啊!
咱不能只看眼前这点差价,水花集团给咱提供菌种、技术,还包销路………………”
“得了吧!”
李大有打断他,“没有他们中间商,咱们挣得更多!”
第一个危机在第七天爆发。
银川市场突然饱和,大量鲜菇无处可销。
没有冷链保护的蘑菇在烈日下迅速发黄变质,李大有拉去的三百斤蘑菇,最后以每斤八角钱的贱价处理给了饲料厂。
“怎么会这样?”
李大有蹲在空荡荡的拖拉机旁,看着烂掉的蘑菇被铲进垃圾车,“昨天还三块呢………………”
马栓更惨。
他听信菜贩子的话,把全部收成运到了省城,结果因为没交“摊位费”
,被城管没收了大半。
剩下的一百斤在路边卖了整整一天,价格从三元跌到一元五,最后连回家的油钱都不够。
而此时的水花集团会议室里,李水花正在听取市场报告。